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不知道你是不是韩剧述,如果是,你铁定会发现,最近流行的韩剧里主角们用的基本全是大块头的手机——2012年8月上市的GnlaxyNote2。这款堪称神器的智能平机个头大,体重轻,外形炫醋,握在手里那叫一个霸气。

  • 标签: 三星手机 帝国 韩剧
  • 简介:在中国古代美术史上,将儒释道的代表人物绘于一图之中,以此表示儒释道融合。众多留存至今的画作,表现了中国文化开放、包容、和谐、求同存异的特点,成为中国历史上宗教融合的美术见证。儒释道融合,是中国文化史的独特现象,也是宗教史的独特现象。留存至今的各种“教图”,用美术的形式见证了中国宗教融合的历史。

  • 标签: 宗教融合 美术史 中国历史 中国文化史 儒释道 代表人物
  • 简介:介绍控制驼峰电动缓行器控制箱用的相电机正反转的固态继电器在电磁兼容试验(脉冲群抗扰度和浪涌抗扰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经过试验验证不带监测电路的固态继电器的电磁兼容特性更好,更适合驼峰电动车辆减速器控制箱控制电机正反转使用。

  • 标签: 三相电机 正反转固态继电器模块 脉冲群抗扰度 浪涌抗扰度
  • 简介:摘要本文基于投入视角,结合DEA方法,测度和评价2003-2012年间长角经济区城市工业用地规模效率,研究发现长角经济区30个城市的工业用地规模效率处于较低水平,该区工业用地规模远超合理水平;经济区内的总体规模效率较高,规模经济发挥了良好效用,未来要逐步加大技术方面的投入。

  • 标签: 用地规模效率 工业用地效率 数据包络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妊娠中期孕妇血清游离雌醇(uE3)水平对X连锁鱼鳞病(XLI)患儿的预警作用。方法收集2016年9月至2021年6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和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行产前诊断提示Xp22.31微缺失(XLI的典型表现)的胎儿56例,同期确诊为21体综合征的胎儿70例及18体综合征的胎儿26例,回顾性分析孕妇妊娠中期的血清学筛查资料,包括游离雌醇(uE3)、甲胎蛋白(AFP)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的中位数倍数(MoM)值。采用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和基因组拷贝数变异(CNV)检测对Xp22.31微缺失胎儿进行产前诊断并行家系成员验证及致病性分析,并随访母儿结局。结果56例妊娠Xp22.31微缺失胎儿的孕妇中,43例行妊娠中期血清学筛查,其中42例异常(男性胎儿39例,女性胎儿3例)。39例男性胎儿母亲的血清uE3的MoM值[0.06(0.00~0.21)]低于正常值,且显著低于21体综合征胎儿[0.71(0.26~1.27)]及18体综合征胎儿[0.36(0.15~0.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99.96,P<0.001);其AFP、hCG的MoM值均在正常值范围内。56例携带Xp22.31微缺失的胎儿中,男性胎儿45例,女性胎儿11例,缺失片段均累及STS基因。家系验证分析发现,遗传自母亲(49例)或父亲(1例)者占89%(50/56),新发突变占11%(6/56)。随访发现,56例中活产48例(男性38例,女性10例),引产8例(男性7例,女性1例)。38例男性新生儿中,37例于1~3月龄出现皮肤鳞屑样变,1例随访至出生后4个月无临床表现;10例女性新生儿无明显临床表现。结论孕妇血清学筛查uE3的MoM值显著降低可能提示男性胎儿患XLI的风险增加。对于孕妇血清学筛查uE3水平偏低或者有XLI家族史的孕妇,除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外,建议联合基因组CNV检测进行产前诊断。

  • 标签: 鳞癣,X染色体连锁 雌三醇 产前诊断 母体血清学筛查 染色体,人,X 染色体缺失 甾醇硫酸酯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国级医院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住院患者中血栓栓塞风险评估的应用现状、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基于中国心血管疾病医疗质量改善项目,按照地区及经济发展水平分层,每层内选取约10%的级医院,入选医院每月连续上报前10~20例出院诊断包含房颤的病例。2015年2月至2019年12月,全国30个省151家级医院共上报49 104例NVAF病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血栓栓塞风险评估在NVAF患者中的应用比例、不同医院之间的差异、变化趋势,以及影响血栓栓塞风险评估应用的相关因素。结果NVAF患者的年龄为(68.7±12.1)岁,男性27 709例(56.4%),仅17 251例(35.1%)接受了血栓栓塞风险评估。不同医院接受血栓栓塞风险评估的NVAF患者比例最低为0,最高为100%。在上报NVAF病例数超过30例的141家级医院中,18.4%(26/141)的医院所有患者未接受栓塞风险评估,21.3%(30/141)的医院有超过50%的患者接受了栓塞风险评估,仅有1家医院所有患者接受了栓塞风险评估。接受栓塞风险评估的患者比例由2015年第一季度的16.2%(220/1 362),上升至2019年第四季度的67.1%(1 054/1 572)(P<0.001)。患者因素影响血栓栓塞风险评估的应用,男性低于女性,OR值和95%CI为0.94(0.89~0.99);第一住院原因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及其他心脏疾病的患者低于房颤患者,OR值和95%CI分别为0.59(0.55~0.63)、0.52(0.45~0.61);阵发性、持续性、长期持续性/永久性房颤患者低于首次检出房颤患者,OR值和95%CI分别为0.62(0.57~0.67)、0.72(0.66~0.79)、0.57(0.52~0.64);既往有高血压,心力衰竭,卒中/TIA史,及既往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高于既往无以上情况者,OR值和95%CI分别为1.17(1.11~1.23)、1.18(1.07~1.30)、1.17(1.08~1.27)、1.28(1.19~1.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我国级医院住院的NVAF患者中血栓栓塞风险评估的应用比例较低且在不同医院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近年来我国级医院血栓栓塞风险评估的应用比例有所提高,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患者特征影响血栓栓塞风险评估的应用。

  • 标签: 心房颤动 血栓栓塞风险评估 三级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