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垂体细胞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2019年6月至2021年7月病理诊断的垂体细胞5例,总结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随访及预后分析。结果5例垂体细胞中男性1例,女性4例;患者年龄32~61岁,平均年龄46岁;患者主要表现包括头痛、视物模糊、眩晕、恶心伴睡眠差;部分患者伴尿毒症、泌乳素升高及性功能减退。影像头颅CT和磁共振成像(MRI)显示肿瘤位于鞍区或鞍上区,肿物表现为性质均一、界限清楚的实性占位性病变。送检碎组织一堆,最大径0.5~2.0 cm。镜下观察细胞呈圆形、卵圆形或,边界清楚,胞质丰富,酸性,呈纤维束状或席纹状排列,细胞异型性小,核分裂象罕见。免疫表型:5例波形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甲状腺转录因子1均阳性,1例SSTR2和上皮细胞膜抗原弱阳性,广谱细胞角蛋白及垂体6项5例均阴性。5例均行单纯性手术切除,1例术后辅以放疗,随访时间0.6~24个月,均无复发和转移。结论垂体细胞是一种罕见的位于鞍区和鞍上区的良性肿瘤,生长缓慢,属于WHO 1级,好发于年轻患者,预后良好,需与垂体腺瘤、纤维型脑膜等鉴别。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MYC、bcl-2、bcl-6蛋白的表达与原发性CD5阳性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CD5-positive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CD5+DLBCL)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3年2月至2018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初治诊断为原发性CD5+DLBCL标本57例,采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及荧光原位杂交(FISH)法,检测原发性CD5+DLBCL中C-MYC、bcl-2、bcl-6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57例原发性CD5+DLBCL中,男性27例,女性30例,发病年龄35~99岁。C-MYC、bcl-2、bcl-6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0.9%(29/57)、84.2%(48/57)、75.4%(43/57),其中C-MYC和bcl-2双表达阳性率为40.4%(23/57);其在患者性别、临床分期、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β2微球蛋白水平、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B症状、骨髓侵犯和中枢神经系统(CNS)复发等临床特征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C-MYC阴性患者中位总生存率显著高于阳性患者(P=0.010),双表达阴性患者中位总生存率显著高于阳性患者(P=0.008),bcl-6阳性患者中位总生存率显著高于阴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1),bcl-2蛋白表达与预后无明显相关性(P>0.05);Cox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C-MYC蛋白表达可作为原发性CD5+DLBCL患者总生存率的独立预测指标(P=0.034)。结论C-MYC、bcl-2、bcl-6蛋白在原发性CD5+DLBCL的预后价值中,bcl-2表达对预后无影响,bcl-6阳性组预后较好,C-MYC蛋白表达可作为预测原发性CD5+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有效指标,但对于原发性CD5+DLBCL患者中,C-MYC、bcl-2及bcl-6蛋白的表达与C-MYC、bcl-2及bcl-6基因重排之间的关系,还有待扩大样本量进一步深入探讨。

  • 标签: 淋巴瘤 淋巴瘤,B细胞 抗原CD5 原癌基因蛋白质c-myc 基因,bcl-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IMT)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改变、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收集宁波市临床病理诊断中心2011年9月至2020年12月诊断的3例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2011年6月至2020年12月诊断的5例及2例会诊病例共10例IMT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学资料,采用EnVision法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ALK基因的重排情况。结果患者男性8例,女性2例。年龄范围16~62岁,中位年龄36岁。主要临床症状为血尿和尿路刺激症状,3例位于膀胱顶部,左侧壁4例,右侧壁3例。肿瘤最大径1.5~8.5 cm。8例病变主要位于黏膜下,部分区域累及肌层;2例病变主要位于肌层内,膨胀性浸润性生长,局灶侵及黏膜固有层及外膜。镜下特点,4例为结节性筋膜炎样型,3例为纤维组织细胞样型,2例为混合型,1例呈平滑肌肉瘤样。免疫组织化学示10例病例平滑肌肌动蛋白(SMA)均阳性,9例Calponin阳性,6例结蛋白阳性,9例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阳性,9例间变性淋巴激酶(ALK)阳性[其中7例ALK1胞质阳性,8例ALK(5A4)胞质阳性,7例ALK(D5F3)核质阳性]。8例行FISH检测,其中5例显示ALK基因重排阳性。随访8例,无复发及转移。结论膀胱IMT是一种少见的中间型的具有恶性潜能的间叶性肿瘤,具有特殊的临床病理特征,较少发生复发。

  • 标签: 膀胱肿瘤 肌纤维母细胞 免疫组织化学 荧光原位杂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蛋白RNAscope原位杂交检测在肝细胞癌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病理科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病理数据库中存档的152例肿瘤组织(包括肝细胞癌及组织形态与其相似的肿瘤)和33例不同部位肿瘤旁正常组织蜡块,制成组织芯片,使用RNAscope原位杂交法检测白蛋白mRNA的表达,观察并分析其表达情况。结果除肝脏外,其他器官的正常组织中均未检测到白蛋白mRNA表达。肝细胞癌无论分化程度如何,无论原发性还是转移性,均表达白蛋白mRNA(阳性率100.0%,54/54),其中90.7%(49/54)呈弥漫强阳性。肝细胞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HepPar-1阳性率、Arg-1阳性率及HepPar-1或Arg-1两者之一阳性的阳性率分别为87.0%(47/54)、85.2%(46/54)及92.6%(50/54)。肝内胆管细胞癌及双表型肝细胞癌白蛋白mRNA阳性占比分别为7/15及9/10,前者呈局灶或异质性表达,而后者呈弥漫强阳性表达。肝样腺癌白蛋白mRNA阳性占比8/19,可呈弥漫或局灶性表达。1例胃低分化腺癌及1例转移性结肠腺癌局灶表达白蛋白mRNA。结论白蛋白RNAscope原位杂交检测在肝细胞癌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将其与HepPar-1及Arg-1联合使用可以提高肝细胞癌诊断的灵敏度,而且根据其表达模式的不同对诊断具有不同的提示作用。

  • 标签: 肝肿瘤 原位杂交 诊断,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