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作者: 王毅 李六林 樊静 赵西和 王晓丽 刘江 杨干金 李伟 贾修伟 刘晓琴 杜婵娟 谭琴 任延飞 廖平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9-04
  • 出处:《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 2020年第04期
  • 机构:绵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性病防治所,四川绵阳 621000,绵阳同志关爱小组,四川绵阳 621000,绵阳市涪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性病防治科,四川绵阳 621000,江油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性病防治科,四川江油 621700,三台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性病防治科,四川绵阳 621100,绵阳市安州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性病防治科,四川绵阳 622650,北川羌族自治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性病防治科,四川绵阳 622750,梓潼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性病防治科,四川绵阳 622150,绵阳市游仙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性病防治科,四川绵阳 621000,绵阳市高新区疾病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男男性行为者(MSM)性角色类型现状,分析均可型的相关特征,为HIV干预提供依据。方法2018年2—10月采用雪球抽样,对四川省绵阳市MSM的性角色、性行为等进行问卷调查和血清学检测。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性角色均可型相关特征的多因素分析。结果合格问卷回收1 125份,性角色被动型35.8%,主动型25.4%,均可型38.8%。不同性角色HIV、梅毒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2和2.181,P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婚/离异/丧偶(OR=6.095)、县城及其他地区居住(OR=2.284)、茶室/公园/公厕/草地寻找性伴(OR=2.469)、近6个月商业性行为(OR=6.095)、近6个月多性伴(OR=1.522)者的性角色均可型的可能大,年龄35岁以上(OR=0.386、0.446)、近1年参加社区活动(OR=0.583)者的均可型可能较小。结论当地MSM性角色以均可型占比较高,茶室/公园/公厕/草地寻找性伴大部分是均可型,更可能发生多性伴和商业性行为,此人群HIV感染风险大,应针对性加强行为干预。

  • 标签: 性行为 性角色 特征 因素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小鼠脊髓中miR-365表达水平的变化规律与骨癌痛发生和发展的关系,及连续鞘内注射miR-365反义锁核酸(LNA-anti-miR-365)对骨癌痛小鼠疼痛行为的影响。方法(1)将48只SPF级C3H/HeJ雄性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和肿瘤组(T组),每组24例。两组小鼠分别于右侧股骨远端骨髓腔内注射不含肿瘤细胞的α-MEM和纤维肉瘤细胞NCTC 2472。采用Real-time-RTPCR方法在建模前1 d,建模后4、7、10、14、21 d分别检测Sham组和T组小鼠脊髓miR-365的表达情况。(2)另取24只SPF级C3H/HeJ雄性小鼠随机分为4组:L组(鞘内注射LNA-anti-miR-365),L'组(鞘内注射LNA'-negative control),C组(鞘内注射溶媒无核酸酶水)和S组(假手术处理),每组6只。建模前l d,建模后4、7、10、14 d监测小鼠疼痛行为指标,包括自发抬足次数和机械缩足阈值(PWMT)。建模后14 d,每日分别给L组、L'组、C组小鼠鞘内注射LNA-anti-miR-365、LNA'-negative control和无核酸酶水各5 μl,连续注射7 d,每日测小鼠疼痛行为指标,至建模后2l d。结果与基础值比较,Sham组建模后4~21 d脊髓水平miR-36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基础值和Sham组相比,T组小鼠脊髓水平miR-365在建模后7 d(3.45±0.58)、10 d(4.11±0.23)、14 d(3.21±0.67)、21 d(4.82±0.55)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从建模后19~21 d,与L'组和C组比较,L组小鼠PWMT明显升高[19 d(1.11±0.14)g,20 d(1.15±0.20)g,21 d(1.29±0.23)g](P均<0.05),自发抬足次数明显降低[19 d(8.6±1.1)次,20 d(8.6±1.4)次,21 d(8.5±1.1)次](P均<0.05)。相比给药前,L组小鼠建模后19~21 d的PWMT明显升高(P均<0.05),自发抬足次数明显降低(P均<0.05)。结论骨癌痛发生发展过程中,miR-365脊髓表达量有所升高,连续鞘内注射LNA-anti-miR-365可缓解小鼠骨癌痛。

  • 标签: 骨肿瘤 疼痛 微RNAs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特利加压素对成人脓毒性休克患者的治疗价值。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医学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数据库、荷兰医学文摘(Embase)、德国施普林格全文数据库(Springer Link)、Cochrane图书馆、Google学术搜索等关于特利加压素治疗成人脓毒性休克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为1980年1月至2019年12月;中文或英文文献。试验组应用特利加压素治疗,对照组采用去甲肾上腺素等儿茶酚胺类药物治疗。主要结局指标为病死率;次要观察指标为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肢体末梢缺血事件发生率、肾脏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价。应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并绘制漏斗图分析各研究间的发表偏倚。结果共检索出相关文献507篇,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8项RCT研究,共计811例患者;1项研究低偏倚风险,6项研究偏倚风险不确定,1项研究高偏倚风险。Meta分析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不能显著改善脓毒性休克患者的病死率〔优势比(OR)=0.89,95%可信区间(95%CI)为0.67~1.19,P=0.45〕,但会增加患者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OR=2.98,95%CI为1.99~4.45,P<0.000 01),且有增加患者肢体末梢缺血事件发生率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0.81,95%CI为0.88~133.19,P=0.06);此外,试验组能降低患者肾脏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OR=0.30,95%CI为0.09~0.96,P=0.04)。漏斗图分析显示,纳入文献中有关病死率、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的研究中有1项可能存在发表偏倚;有关肢体末梢缺血事件发生率和肾脏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的研究未发现明显发表偏倚。结论现有证据表明,与去甲肾上腺素等儿茶酚胺类药物相比,特利加压素不能显著改善成人脓毒性休克患者的病死率,但可能会降低其肾脏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此外,应用特利加压素治疗可能会增加严重不良事件及肢体末梢缺血事件的发生。

  • 标签: 脓毒症 脓毒性休克 特利加压素 去甲肾上腺素
  • 简介:摘要目的全面了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二级及三级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基本建设情况,为自治区重症医学发展方向和医疗资源合理配置提供理论基础。方法2020年3月14日采用网络问卷调查形式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22家医院的147个ICU进行横断面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医院基础情况、ICU概况、ICU人力资源现状、设备配置、技术开展和ICU质量调查6个方面。结果147个ICU中,三级医院ICU 69个,二级医院ICU 78个;75.51%(111/147)为综合ICU,24.49%(36/147)为专科ICU;ICU床位总数1 818张,约占医院总床位数的2.43%(1 818/74 912)。在ICU人力资源方面,医师/床位比为0.54∶1,护士/床位比为1.55∶1;二级医院医师/床位比为0.52∶1,护士/床位比为1.45∶1;三级医院医师/床位比为0.56∶1,护士/床位比为1.79∶1。在ICU管理模式方面,82.99%(122/147)为封闭式管理,三级医院ICU封闭式管理的比例达到88.41%(61/69),高于二级医院ICU的78.21%(61/78)。在ICU设备方面,三级医院ICU有创呼吸机/床位比、肠内营养(EN)输注泵/床位比和血液净化仪/床位比均明显高于二级医院ICU 〔分别为0.70(0.46,1.00)比0.45(0.33,0.67)、0.18(0.00,0.56)比0.00(0.00,0.13)和0.08(0.00,0.13)比0.00(0.00,0.10),均P<0.01〕,且三级医院ICU胸部振荡排痰装置、血气分析仪、血液净化仪、转运呼吸机、纤维支气管镜、EN输注泵、床旁B超机、连续性血流动力学及氧代谢监测仪、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护仪、床旁脑电图仪和体外膜肺氧合(ECMO)等设备的配置情况也优于二级医院ICU。在ICU技术方面,三级医院ICU深静脉穿刺、放置空肠营养管、经皮气管切开、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床旁B超检查、持续血液净化、纤维支气管镜检查、高频通气、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和ECMO等技术开展情况优于二级医院ICU。在ICU医疗质量控制方面,三级医院ICU为耐药菌患者设置单间或隔离治疗区、为感染性休克患者开展1 h集束化治疗和血流动力学监测、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常规进行俯卧位通气和肺复张、普遍镇痛、护理工作中常规使用个人数字助理(PDA)扫码及应用电子病历查房的比例均明显高于二级医院ICU(分别为91.30%比85.90%、68.12%比48.72%、85.51%比70.51%、28.99%比12.82%、85.51%比61.54%、76.81%比61.54%、71.01%比29.49%、49.28%比28.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89.74%(70/78)的二级医院ICU与89.86%(62/69)的三级医院ICU对危重患者进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但对危重患者进行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在二级医院与三级医院ICU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1.28%比62.32%,χ2=1.814,P=0.178)。结论尽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三级医院ICU建设较二级医院ICU更加完善,但与国家指南要求及东部发达地区存有较大差距。应加大自治区ICU在人才梯队建设、设备及配套设施的配置、适宜技术项目的推广和医疗质量控制管理等方面的投入,促进自治区重症医学科学、健康发展。

  • 标签: 重症监护病房 现况调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