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TC)分型检测在肝细胞癌(以下简称肝癌)微血管侵犯术前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肝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71例,女31例;中位年龄为57岁,年龄范围为29~80岁。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肝癌患者CTC检出及微血管侵犯情况。(3)CTC分型检测结果与预测肝癌微血管侵犯的最佳截断值。(4)影响肝癌微血管侵犯的相关因素分析。(5)不同间质型循环肿瘤细胞(M-CTC)计数的肝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比较。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或M(Q1,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评估肝癌微血管侵犯风险的最佳截断值。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均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1)手术情况:102例患者顺利完成手术,其中局部肝切除17例、肝段切除43例、肝叶切除22例、半肝切除13例、扩大半肝切除7例。102例患者手术时间为235(147,293)min、术中出血量为300(110,500)mL。(2)肝癌患者CTC检出及微血管侵犯情况:102例患者中,上皮型循环肿瘤细胞(E-CTC)、混合型循环肿瘤细胞(H-CTC)、M-CTC、3类循环肿瘤细胞总数(T-CTC)计数检出阳性例数分别为36、86、30、89例。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102例患者中,40例微血管侵犯阳性,62例微血管侵犯阴性。40例微血管侵犯阳性患者中,E-CTC、H-CTC、M-CTC、T-CTC计数分别为0(0,1)、4(2,5)、1(0,2)、5(3,8)个/5 mL,62例微血管侵犯阴性患者中,上述指标分别为0(0,1)、3(1,5)、0(0,0)、3(2,6)个/5 mL,两类患者M-CTC、T-CTC计数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83,-2.96,P<0.05)。(3)CTC分型检测结果预测肝癌微血管侵犯的最佳截断值:采用ROC曲线确定M-CTC计数、T-CTC计数在肝癌微血管侵犯风险预测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个/5 mL、4个/5 mL,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95%可信区间(CI)为0.60~0.81,P<0.05]、0.67(95%CI为0.57~0.78,P<0.05),特异度分别为75.8%、60.0%,灵敏度分别为62.9%、72.5%。(4)影响肝癌微血管侵犯的相关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为甲胎蛋白、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肿瘤最大径、肿瘤数目、肿瘤边缘、巴塞罗那临床肝癌(BCLC)分期、M-CTC计数、T-CTC计数是影响肝癌微血管侵犯的相关因素(优势比=3.13,0.43,4.92,5.65,2.54,2.93,8.25,4.47,95%CI为1.34~7.33,0.19~0.98,2.09~11.58,2.35~13.63,1.13~5.75,1.27~6.74,3.13~21.75,1.88~10.61,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径>5 cm,肿瘤数目多发,M-CTC计数≥1个/5 mL是影响肝癌微血管侵犯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2.97,4.14,4.36,95%CI为1.01~8.70,1.14~15.02,1.36~13.97,P<0.05)。(5)不同M-CTC计数的肝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比较:依据M-CTC计数的最佳截断值,将102例肝癌患者分为30例高M-CTC(M-CTC计数≥1个/5 mL)和72例低M-CTC(M-CTC计数<1个/5 mL)。30例高M-CTC患者肝炎、甲胎蛋白>400 μg/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35 U/L、肿瘤边缘不规则、肿瘤最大径>5 cm、肿瘤数目多发、微血管侵犯阳性的患者例数分别为22、17、13、21、18、16、22例;72例低M-CTC患者上述指标例数分别为35、18、48、26、25、21、18例,两类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25,9.42,4.80,9.79,5.55,5.35,20.75,P<0.05)。结论外周CTC上皮-间质亚型可用于术前预测肝癌微血管侵犯。肿瘤最大径>5 cm,肿瘤数目多发,M-CTC计数≥1个/5 mL是肝癌微血管侵犯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肝肿瘤 微血管侵犯 循环肿瘤细胞 预测 分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