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经过包括放疗在内的多学科治疗,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中位生存期始终停留在1年左右。胶质瘤干细胞基因组和蛋白质组的异质性是影响预后的根本原因,依据蛋白质组学制定针对关键放射抗拒蛋白的增敏研究有望改善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预后。本文通过Pubmed等数据库查阅了近十年来的相关文献,系统地讨论了各种常用蛋白质定量技术、用于数据处理的工具及其在胶质瘤干细胞放射抗拒和放射增敏中的进展。

  • 标签: 胶质瘤干细胞 放射敏感性 蛋白质组学
  • 简介:摘要近年来,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与肿瘤发生、炎性肠病、肠道放射损伤的关系越来越受到研究者重视。源于核事故调查、临床研究、动物模型探索等多种证据证实,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可作为评估肠道放射损伤暴露水平与严重程度的生物标记物。本文综述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与肠道受照剂量、放射损伤的关系,为评估肠道放射损伤风险提供理论参考。

  • 标签: 肠道菌群 代谢物 放射损伤 生物标记物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宫颈癌术后接受调强放射治疗患者的早期不良反应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术后调强放射治疗的宫颈癌患者共106例。对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进行总结,并对相关临床指标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全组患者3年总生存率(OS)为88.1%,3年无进展生存率(PFS)为84.8%。3级以上急性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早期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5%,其中3级以上为1.8%。单因素分析显示,放疗前血红蛋白(Hb)的水平、腹主动脉旁淋巴引流区是否接受放疗、靶区内是否局部加量、是否接受化疗,与严重急性血液学不良反应相关(χ2=1.789~17.895,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同步化疗会增加严重急性血液学不良反应的发生率(χ2=3.929,P<0.05)。结论对于接受术后调强放射治疗的宫颈癌患者,3级及以上不良反应主要为血液学不良反应,早期严重的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 标签: 宫颈癌 调强放射治疗 疗效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急性放射性肠损伤是腹盆腔放疗患者常见并发症,然而目前没有有效的临床防治手段。作为益生菌和肠道共生菌的乳杆菌属对肠道健康有诸多益处。临床前研究发现乳杆菌属可以防治急性放射性肠损伤,其机制为保护肠隐窝干细胞、维持肠道屏障及抗氧化等。临床研究提示放疗前1周开始口服足量含乳杆菌属的复合益生菌有助于预防放疗导致的腹泻,并且口服乳杆菌属有治疗放疗后腹泻及减轻放射性直肠炎的趋势,目前没有相关不良反应的报道。

  • 标签: 乳杆菌属 急性放射性肠损伤 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