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代谢组学技术分析六价铬[Cr(Ⅵ )]亚慢性染毒的毒作用及其机制。方法6周龄健康雌性SD大鼠29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10只、Cr(Ⅵ)低剂量组9只、Cr(Ⅵ)高剂量组10只。对照组大鼠饮纯净水,Cr(Ⅵ)低和Cr(Ⅵ)高剂量组大鼠分别饮用10、50 mg/LCr(Ⅵ)水溶液(分别为28、140 mg/L重铬酸钾),连续染毒90 d。利用超高效色谱-串联飞行(UPLC-Q-TOF-MS/MS)联用技术检测各组大鼠的血清代谢物。采用主成分分析、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不同Cr(Ⅵ)染毒浓度大鼠血清代谢轮廓特征。Metabo Analyst 4.0软件对数据集进行代谢通路分析。结果UPLC-Q-TOF-MS/MS仪器检测性能稳定,实验检测数据可靠。对照组、Cr(Ⅵ)低和Cr(Ⅵ)高剂量组大鼠代谢轮廓差异明显,Cr(Ⅵ)接触致大鼠血清代谢轮廓特征发生明显改变。筛选出Cr(Ⅵ)低剂量组与对照组间存在18个差异代谢物,Cr(Ⅵ)高剂量组和对照组间存在23个差异代谢物,其中不同Cr(Ⅵ)剂量组与对照组有13个代谢物同时存在差异,分别是3-羟基- 11Z-十八烷基肉碱、鹅肌肽、焦磷酸法尼酯、油酰乙醇胺、亚麻油肉碱、硫胆酸3-O-葡萄糖酰胺、溶血磷脂酰胆碱[20∶2(11Z,14Z)]、溶血磷脂酰胆碱[20∶3(5Z, 8Z,11Z)]、溶血磷脂酰胆碱[22∶2(13Z,16Z)]、磷脂酰甘油[16∶0/22∶5(7Z,10Z,13Z,16Z,19Z)]、磷脂酰肌醇[18∶1(11Z)/20:4(5Z,8Z,11Z, 14Z)]、磷脂酰肌醇[20∶ 3(5Z,8Z, 11Z)/18∶0],5羟色胺。甘油磷脂代谢、色氨酸代谢、戊糖与葡糖醛酸间转化、萜类骨架生物合成代谢通路与Cr(Ⅵ)亚慢性染毒相关。结论Cr(Ⅵ)亚慢性暴露可能会导致大鼠血清代谢指纹特征改变,血清差异代谢物主要与氨基酸、脂质代谢相关。

  • 标签: 液相色谱-质谱法 六价铬 代谢组学 代谢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临床医生对Wiskott-Aldrich综合征(WAS)的认识,以期早期识别及明确诊断。方法回顾性收集湖南省人民医院儿童医学中心收治的4例WAS患儿病例资料并总结分析,所有患儿均采用二代测序(NGS)或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检测(qPCR)明确诊断。结果4例患儿均为男性,发病年龄1 d~2个月。临床表现均有顽固性血小板减少,3例伴有感染症状,2例伴有皮肤症状;WAS评分2~4分。4例患儿均采用基因检测明确诊断,检测到的致病突变包括WAS基因Exon4、Exon7错义突变以及Exon8剪接位点突变各1例,1例系qPCR明确为Exon1~12全部缺失。结论WAS以男性、早发的顽固性血小板减少为特征,基因检测是确诊WAS重要手段,对临床高度疑似患儿必要时应完善qPCR检测。

  • 标签: Wiskott-Aldrich综合征 临床表现 基因型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临床医生对Wiskott-Aldrich综合征(WAS)的认识,以期早期识别及明确诊断。方法回顾性收集湖南省人民医院儿童医学中心收治的4例WAS患儿病例资料并总结分析,所有患儿均采用二代测序(NGS)或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检测(qPCR)明确诊断。结果4例患儿均为男性,发病年龄1 d~2个月。临床表现均有顽固性血小板减少,3例伴有感染症状,2例伴有皮肤症状;WAS评分2~4分。4例患儿均采用基因检测明确诊断,检测到的致病突变包括WAS基因Exon4、Exon7错义突变以及Exon8剪接位点突变各1例,1例系qPCR明确为Exon1~12全部缺失。结论WAS以男性、早发的顽固性血小板减少为特征,基因检测是确诊WAS重要手段,对临床高度疑似患儿必要时应完善qPCR检测。

  • 标签: Wiskott-Aldrich综合征 临床表现 基因型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国30年间儿科重症监护病房(ICU)的发展历程、现状和发展趋势。方法利用我国1993、2001、2009和2014年4次儿科ICU现状横断面调查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重点就2014年结果与前3次调查结果进行比较,主要内容包括参与调查的省份和医院数量、人员配备、设备配置、开展的技术项目。并将2014年调查仪器设备配置率、技术项目开展率和2016年"中国儿童重症监护病房分级建设与管理的建议"(简称"2016年建议")进行比较。结果4次调查的内容基本一致但略有差异,其中少部分项目在某次或多次调查未统计具体数据。(1)1993、2001、2009和2014年参与的省(直辖市、自治区)和医院数分别为14省20家、17省27家、25省33家和25省108家。(2)1993、2001、2009、2014年医师/床位比分别为0.7∶1、0.8∶1、(0.4~0.5)∶1和0.5∶1;护士/床位比为1.1∶1、1.4∶1、(1.1~1.7)∶1和1.3∶1。(3)1993、2001、2009和2014年多功能监护仪配备情况分别为0.4台/床、0.5台/床、1.1~1.4台/床和1.0台/床;有创呼吸机分别为0.5台/ICU、0.5台/床、0.6台/床和0.4台/床。2001、2009和2014年血气分析仪配备率分别为60.0%、100.0%(33/33)和88.0%(95/108),床旁X线摄片机分别为70.0%、93.9%(31/33)和90.7%(98/108)。2009和2014年调查无创呼吸机配备率分别为69.7%(23/33)和92.6%(100/108)。2014年体外膜肺氧合设备、床旁持续血液净化装置配备率分别为10.2%(11/108)和45.4%(49/108)。1993、2001、2014年输液泵配备情况分别为0.5台/ICU、1.1台/床和1.7台/床。(4)2014年有创通气开展率为100.0%(108/108)。2009、2014年调查高频通气开展率为78.8%(26/33)和38.0%(41/108)。2014年调查无创通气开展率为89.8%(97/108)。2001、2009和2014年调查血液净化开展率分别为22.0%、69.7%(23/33)和47.2%(51/108)。2001、2009和2014年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开展率分别为48.0%、97.0%(32/33)和24.1%(26/108)。2001和2014年一氧化氮吸入开展率为24.0%和9.3%(10/108)。2009和2014年分别有6家和7家医院开展体外膜肺氧合技术。(5)与"2016年建议"比较,2014年除多功能监护仪外其他仪器配备均未达标,开展技术除常规机械通气外也均未达标。2001年原始数据无绝对值,故未呈现。结论与前3次调查相比,2014年调查PICU区域普及率明显升高,床位数成倍增长,设备配置及开展技术有显著提升,与"2016年建议"相比仍有差距,专业人员相对匮乏。

  • 标签: 重症监护病房,儿科 横断面研究 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