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国非铀矿工及其健康危害的认知状况并分析影响因素,为放射卫生技术机构和用人单位开展的健康教育工作提供调研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2020年6月—2021年12月从11个省份选择32座典型非铀矿山的男性矿工开展及其健康危害认知调查,并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非铀矿工知晓情况的影响因素。结果1 184名被调查矿工的知晓率为19.17%,知晓的非铀矿工中有36.56%能准确说出的健康危害,18.06%能正确识别减少浓度的措施。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非铀矿工知晓率在不同的受教育程度、劳动关系、岗位类别和地区间分布存在差异(χ2=55.92、21.89、64.31、11.26,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本科及以上学历、正式工、岗位类别为行政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是知晓的影响因素(χ2=12.81、6.58、5.66、21.44,P<0.05)。未发现非铀矿工知晓率与年龄、工龄、地区和吸烟有关(P>0.05)。结论我国非铀矿工及其健康危害认知水平较低,放射卫生技术机构和用人单位应采用媒体宣传、在岗培训、合同告知和工作场所宣传栏告知等措施加强非铀矿工相关知识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个人防护意识。

  • 标签: 非铀矿工 氡及健康危害 认知
  • 简介:摘要目的估计我国居室内导致的居民肺癌归因份额。方法利用较为权威且适用的EPA/BEIR-VI风险模型,基于我国2015年肺癌死亡率、全死因死亡率以及有代表性的吸烟率和居室内平均浓度,预测我国居室内浓度水平致肺癌死亡风险。结果非吸烟男性人群居室内致肺癌死亡超额相对危险(ERR)高于吸烟人群,且达到年龄为50岁时,不吸烟与吸烟的男性ERR值最高,分别为0.511、0.230;假定开始暴露年龄为0岁,相同浓度下,不吸烟的男性与女性人群相对终生危险(LRR)要高于同性别吸烟人群,且浓度越高其肺癌死亡LRR也越高。假定我国居室内浓度水平为30 Bq/m3,2015年由居室内所致肺癌死亡人数约为55 512人,据此估算约有6.62%的肺癌死亡是由居室内暴露造成的。如果假设我国居室内浓度水平为40 Bq/m3和70 Bq/m3,则分别约有8.82%和15.38%的肺癌死亡可归因于居室内暴露。结论居室内是导致我国居民罹患肺癌的重要环境因素,应采取有力措施防治我国居室内浓度水平升高。为能进一步准确评估我国居室内致肺癌死亡风险,还需要更为全面和详细的我国居室内浓度水平等数据。

  • 标签: EPA/BEIR-VI模型 居室氡 氡暴露 肺癌 风险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2017—2019年我国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眼晶状辐射剂量水平,掌握我国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眼晶状剂量水平现状。方法通过国家个人剂量登记系统,采集我国28个省份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眼晶状剂量监测数据,监测部位为左眼、评估指标为个人剂量当量Hp(3)、监测方法为热释光剂量计。分别运用Mann-Whitney U检验和Kruskal-Wallis H检验对各年度及不同医院类别和级别人均年当量剂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采集2017—2019年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眼晶状剂量监测数据共2 981人次,眼晶状年当量剂量范围为<最低探测水平(MDL)~64.48 mSv,人均年当量剂量为1.38 mSv,93.69%监测对象年剂量集中在<MDL ~5 mSv范围内,0.97%监测对象年剂量达到或超出国际新推荐的眼晶状年均当量剂量限值20 mSv;综合医院和肿瘤医院人均年当量剂量分别为1.33和1.77 mS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人均年当量剂量分别为1.39和1.16 mSv,三级医院放射工作人员眼晶状剂量水平高于二级医院(Z=2.894,P<0.05)。结论我国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眼晶状年当量剂量符合国家现行限值标准,但有部分放射工作人员年剂量超出国际新限值标准,提示这类职业人群眼晶状剂量超出国际新标准的风险较大,建议加强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眼晶状剂量的持续监测工作,提高放射防护意识,采取有效防护措施降低眼晶状剂量水平。

  • 标签: 介入放射学 职业人群 眼晶状体 年当量剂量 H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