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有两种力量在支配着教育的发展,一种是生活实在的力量,它使教育努力去适应它的需要,在这种力量之下,产生了功利主义的教育信仰.另一种是向往美好的力量,它使教育努力离开现实,不断超越自身,并将教育的最高理想指向于自由教育.

  • 标签: 超越 适应 自由教育
  • 简介:伟大的城市梦想家和文明的设计者霍华德,留给后人的绝不仅仅是城市规划的无限想象力,也留给后人丰富而宝贵的教育遗产。在他的城市理论中,包含了对人类文明和伦理生活的理解和选择。他希望,通过城市乡村的构想孕育一个新的希望、新的生活和新的文明。霍氏的城市理论具有强烈的乌托邦信仰和公社情结,在这个信仰和情结中,包含着对共同体教育和自治伦理的教育精神。霍氏的城市理论是一个乡镇梦想,作为一种有限城市的典范,乡镇世界是霍华德城市梦的归宿---和谐、自由、舒适。在这里,可以实现古典希腊式的共同体政治及其教育计划。霍氏的城市规划对乡镇社会的伦理建构和转移农民的道德教育具有极其宝贵启示意义。

  • 标签: 社会城市 田园城市 小城镇 新农民教育
  • 简介:未来具有一种伦理性和教育性,包含着存在的意义和未来的希望。这是教人善待未来、追求美好的力量和源泉。在这里,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时间成为道德的基础。希望是一种德性,也是一种教育教育就是“学习希望”或“学会希望”。可能性既是道德教育的出发点,也是道德教育的归宿;此在是一种局限,教育就在于突破此在的限制,实现人的开放性和可能性。未成熟是此在的一种状态或局限,但未成熟意味着对未来的依赖性,道德教育正是在这种依赖性之上建立起自己的权威和可能;布洛赫的希望实现了存在主义所期待的从悲凉到诗意的转换,给予道德教育一种人性的启示——教育不仅应当有希望而且也能够有希望;超越善恶是道德哲学的重要命题,也是道德教育的终点和目标。布洛赫的希望信仰与尼采的英雄主义未来选择了不同的超越方式,实现了从“善恶之境”到“至善之境”(纯粹之善)的转变;希望的伦理突破了道德理想主义的局限,使理想主义的信仰奠基于人的道德生活实践。确定性的未来不再是此在生活的统治者,而是启示未来理想的道德可能性。

  • 标签: 希望哲学 未来意识 道德教育
  • 简介: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公民教育逐步进入国家政策领域,教育理论从此开启了一个新的研究话题,学校德育也迎来了新的世纪。然而,公民德育在我国尚缺少有力的政策依靠,我们不能过多期待公民德育的政策改进和支持。相反,公民教育理论的传播和影响则是推进公民德育实践更为重要的力量和元素。因而,努力寻找公民德育的理论支持和微观实践中的意识革命,才是我国公民德育建设的基本模式和思想路径。

  • 标签: 德育政策 公民德育 教育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