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极大地推动了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机械行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升。在工业领域,机械加工工艺作为基础条件,对推动工业技术发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促进机械加工行业可持续发展,则需要对机械加工工艺持续创新与优化,实现自动化控制,对产业发展进步具有深远意义。

  • 标签: 机械工程 自动化技术 改善措施
  • 简介:摘 要:由于控制与力学的不断进步,两者的有机融合,可使机器的智能控制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从理论上对机械技术与机械技术的关系进行了剖析,并对机械技术的运用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其中涉及了机械技术的运用,并对机械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机械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 标签: 控制技术,机械工程,机械手,算法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宁波市抗病毒治疗HIV/AIDS的免疫重建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2010-2020年宁波市HIV/AIDS数据库,纳入标准为开始抗病毒治疗时年龄≥18岁、随访时间≥1年和基线CD4+T淋巴细胞(CD4)计数资料完整。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对研究对象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抗病毒治疗HIV/AIDS免疫重建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3 851例HIV/AIDS,开始抗病毒治疗的年龄为(39.47±13.47)岁,男性3 185例(82.71%)、汉族3 769例(97.87%)、初中文化程度1 333例(34.62%),随访时间M(Q1,Q3)为47(25,77)个月。抗病毒治疗后发生免疫重建的HIV/AIDS占66.22%(2 550/3 851)。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相比于开始抗病毒治疗年龄≥45岁、基线BMI<23.0 kg/m2、基线CD4计数<200个/μl和初始治疗方案为齐多夫定+拉米夫定+奈韦拉平(AZT+3TC+NVP)的HIV/AIDS,开始抗病毒治疗年龄<30岁、基线BMI≥23.0 kg/m2、基线CD4计数≥200个/μl和初始治疗方案为AZT+3TC+依非韦伦(EFV)的HIV/AIDS更容易发生免疫重建。结论开始抗病毒治疗年龄、基线BMI、基线CD4计数、初始治疗方案是HIV/AIDS免疫重建的影响因素。因此,建议尽早开始抗病毒治疗,定期随访和监测CD4计数水平,重点关注年龄较大、基线BMI较低的HIV/AIDS。

  • 标签: 艾滋病病毒 抗病毒治疗 免疫重建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随着抗病毒治疗的广泛使用,HIV感染者的预期寿命、生活质量得到较大改善。与此同时,HIV相关的代谢性疾病,尤其是糖尿病的患病风险也有所增加。HIV感染者中糖尿病的风险增加与很多因素共同作用有关。近年来研究表明HIV感染及抗病毒治疗与糖尿病密切相关。本文综述了近年来HIV感染及抗病毒治疗在糖尿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

  • 标签: 艾滋病病毒 感染 抗病毒治疗 糖尿病 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对宁波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动态清零精准防控策略和措施效果进行评价。方法根据2021年12月宁波市报告的COVID-19确诊病例和个案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绘制流行曲线,建立传播动力学模型,预测不同干预措施下的累计确诊病例数,计算基本再生数(R0)和实时再生数(Rt)评估干预措施效果。结果截至2021年12月17日,宁波市累计确诊COVID-19共74例,估算R0为4.3。随着防控措施的加强,Rt呈逐渐下降趋势,至12月11日下降到1.0以下,之后持续下降到12月14日的0.4。模型拟合结果显示,实际累计确诊病例数接近政策干预有效性为90%的估计病例数(76例),与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比较病例数减少98.4%。结论宁波市开展的COVID-19动态清零精准防控策略和措施效果明显,可以短时间内控制疫情流行。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传染病动力学模型 预测 效果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感染者末次核酸阴性前后密切接触者(密接)的感染率,评估动态核酸检测结果在判断新冠病毒感染者传染性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收集新冠病毒感染者的动态核酸检测结果。选择新冠病毒感染者在首次核酸检测阳性前有核酸阴性结果者为研究对象,对感染者的密接以及密接的密接(次密接)进行持续隔离医学观察,评估密接和次密接的发病风险。结果共纳入宁波市2起本土疫情的89例新冠病毒感染者,均为确诊病例。追踪调查了5 609名密接,密接的总感染率为0.20%。感染者末次核酸阴性前的密接无感染,末次核酸阴性后的密接感染率为1.33%,且均为与指示病例共同居住生活者。感染者涉及的所有次密接均未感染。结论新冠病毒感染者末次核酸阴性前无传染性,末次核酸阴性后开始具有传染性。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核酸检测 传染性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Delta变异株引起的宁波市镇海区本土聚集性疫情,分析其传播链,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资料来源于现场调查收集2021年12月6-18日宁波市镇海区新冠病毒感染者个案信息。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描述COVID-19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和传播链。结果首例病例为途经中风险地区,直接或间接接触阳性感染者而感染新冠病毒,后继出现家庭内聚集性疫情,并通过工作、生活、艾灸养生活动等密切接触而传播。疫情共持续14 d,共报告确诊病例74例,潜伏期M(Q1,Q3)为4.0(3.0,5.8)d。所有病例均在一条传播链上,传播6代以上,代间距M(Q1,Q3)为3.5(2.0,5.3)d。基因测序结果为Delta变异株(AY.4进化分支),流行病学调查和基因测序结果均显示宁波市镇海区本土疫情与上海市疫情为同一起关联疫情。结论本起疫情传播链清晰,Delta变异株(AY.4进化分支)具有明显的家庭、封闭场馆、集中居住地聚集性,要加强重点区域、重点人群健康管理,提高核酸检测频次。

  • 标签: Delta变异株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聚集性 传播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感染者密切接触者(密接)的密接(次密接)感染率,评估新冠病毒感染者次密接的感染风险。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对进入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时且采样检测核酸结果为阴性的密接(与指示病例有明确的暴露时间)及其次密接进行持续医学观察,收集新冠病毒感染者密接和次密接的动态核酸检测结果,评估密接和次密接的感染风险。结果追踪调查了符合纳入条件的密接4 533例,14例密接转归为新冠病毒感染者,感染率为0.31%。共追踪了次密接4 201例,均未发生后续感染。结论密接进入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时采样检测核酸结果为阴性,该次密接无感染风险。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密切接触者 次密接 感染风险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宁波市一起新型冠状(新冠)病毒Delta变异株本土聚集性疫情流行特征,为完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防控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制定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对发现的病例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采集相关标本开展病原学检测,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本起疫情累计报告74例确诊病例,病例以轻型为主,占87.84%(65/74),无重型和危重型。流行曲线呈人传人传播模式,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本起疫情至少传播6代。病例年龄范围为2~80岁,其中≥60岁占27.03%(20/74)。职业分布中以工人占55.41%(41/74)和家务/待业占27.03%(20/74)为主,疫情局限,未发生病例外溢。病例间流行病学关联明确,传播链清晰。基因测序结果证实为新冠病毒Delta变异株,与浙江省外输入关联疫情高度同源。结论本起疫情为一起浙江省外输入COVID-19确诊病例引起的本土聚集性疫情,通过生活、工作接触导致社区传播扩散。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 Delta变异株 聚集性疫情 流行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宁波市健康人群百日咳感染血清流行病学特征,评估人群百日咳实际感染水平。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设计,分层随机抽取宁波市3个区(县)9个年龄组共1 206名健康居民纳入研究,采集调查对象血清并用ELISA法定量检测血清百日咳毒素IgG(PT-IgG)抗体。结果调查对象PT-IgG抗体阳性率为0.91%(95%CI:0.45%~1.63%),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为3.10(95%CI:2.86~3.36)IU/ml。9个年龄组人群PT-IgG抗体阳性率在0.00%~1.68%之间,GMT在2.08~5.28 IU/ml之间。≥5岁人群百日咳评估感染率为4 572.81/10万(95%CI:1 807.30/10万~9 348.12/10万),感染率高峰出现在5~岁组和≥50岁组,分别为9 301.62/10万(95%CI:1 121.77/10万~33 154.68/10万)和8 967.02/10万(95%CI:1 059.45/10万~31 845.94/10万)。结论2019年宁波市人群百日咳实际感染率较高。由于疫苗诱导产生的抗体并不持久,宁波市青少年和成年人已成为百日咳感染重点人群。建议强化百日咳监测能力,完善疫苗免疫策略。

  • 标签: 百日咳 血清流行病学 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描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聚集性疫情病例的基本特征。方法收集15起COVID-19聚集性疫情病例的基本信息,采用伽马分布拟合病例代际间隔时间(Tg),使用基于SEIR模型计算基本再生数(R0)。结果15起聚集性疫情中共有确诊病例52例、涉及5例核酸阳性无症状感染者。病例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1月23日至2月4日,以女性为主,潜伏期为(6.11±3.38)d。Tg为(6.93±3.70)d,在<60岁、≥60岁组及男、女性之间,T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1)。按照本研究估算的Tg计算,宁波市新冠肺炎感染的R0为3.06(95%CI:2.64~3.51);按照文献报告的病例Tg为7.5 d计算,R0为3.32(95%CI:2.51~9.38)。结论COVID-19聚集性疫情病例的Tg在不同年龄、性别间差异不大,COVID-19早期致病和传播力较高。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代际间隔时间 基本再生数 聚集性疫情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传染病动力学模型评估宁波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防控措施的效果。方法收集截至2020年3月9日宁波市COVID-19疫情个案数据、疾病进程等信息。根据防控策略落实情况,建立SEIR传染病动力学模型,计算基本再生数(R0)和实时再生数(Rt),评估防控效果。结果宁波市累计确诊COVID-19病例157例,无死亡病例,重症病例比例为12.1%。从暴露到发病(潜伏期)平均(5.7±2.9)d,发病到确诊平均(5.4±3.7)d,从确诊到出院平均(16.6±6.5)d。累计医学观察105 339人,其中居家医学观察者COVID-19感染率为0.1%,集中医学观察者感染率为0.3%,确诊病例在就诊前处于医学观察期者占63.1%。估算R0为4.8。随着防控措施的加强,Rt呈逐渐下降趋势,到2月4日下降至1.0以下,之后持续下降到2月中旬的0.2。结论通过建立传染病动力学模型,能够有效评估宁波市COVID-19防控措施的效果,为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传染病动力学模型 基本再生数 效果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估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密切接触者的感染率,评估不同暴露状况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发病风险。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进行持续隔离医学观察,收集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资料,估算不同暴露下的密切接触者感染率。结果宁波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发病流行曲线呈现持续的人传人特征。共追踪调查了2 147名密切接触者,总感染率为6.15%,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感染率分别为6.30%和4.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关系的密切接触者中,以朋友/香客(22.31%)、家庭成员(18.01%)、亲戚(4.73%)感染较高率,医务人员密切接触者未发生感染,各密切接触者人群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与病例同住(13.26%)、乘坐同一个交通工具(11.91%)、聚餐娱乐(7.18%)均是感染高危因素。医院诊疗环境下的交叉感染也不容忽视(1.94%)。潜伏期中位数为5 d。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密切接触者的感染率高,需严格按照密切接触者管理方案实施隔离医学观察措施。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密切接触者 流行病学特征 感染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