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桡侧副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肘部及上臂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10月至2019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瘢痕综合治疗中心共收治6例肘关节周围和上臂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均为女性,年龄5~66岁,平均31岁。均采用桡侧副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予以修复。术前应用便携式多普勒超声血流探测仪对桡侧副动脉后支的穿支血管进行定位,根据上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大小、形状和位置,以选定的穿支血管为蒂,以穿支穿出点为旋转点,设计、切取螺旋桨皮瓣。将皮瓣旋转一定角度后转移至受区,大桨用于修复缺损,小桨用于辅助关闭供区。剩余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或应用皮片游离移植修复。应用毛细血管充盈试验或吲哚菁绿SPY荧光成像系统评估即刻皮瓣血运情况。观察患者术后修复效果。结果6例患者缺损面积6.0 cm × 3.0 cm~10.0 cm × 7.0 cm,皮瓣面积为6.0 cm × 3.5 cm~20.0 cm × 8.0 cm,穿支血管蒂长度2.5~5.0 cm,平均3.6 cm,均为肌间隔穿支。皮瓣旋转100° 1例,180° 5例。供区直接缝合5例,应用皮片移植修复供区缺损1例。术后5例皮瓣全部存活;1例皮瓣远端出现伤口感染,清创换药后二期愈合。术后随访3个月至3年,平均2.4年,皮瓣外观及质地良好,肘关节活动度良好,所有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肿瘤患者未见肿瘤复发。结论对于中等大小的肘部及上臂皮肤软组织缺损,桡侧副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是一种可以考虑的治疗方法。

  • 标签: 穿支皮瓣 修复 肘,臂 螺旋桨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修复背阔肌肌皮瓣供区缺损的可行性和技术要点。方法2012年7月至2019年1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瘢痕综合治疗中心采用背阔肌肌皮瓣修复创面24例,男9例,女15例,年龄4~81岁,平均43.6岁。术前应用超声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探查背阔肌前缘和后缘附近的穿支血管并进行标记。术中根据拟修复缺损的大小、形状,切取背阔肌肌皮瓣,修复缺损;依据术前穿支血管探查结果,掀起1块或多块穿支蒂螺旋桨皮瓣,转移修复背阔肌肌皮瓣供区缺损。观察术后效果。结果24例背阔肌肌皮瓣术后均成活,包括带蒂肌皮瓣22块,游离肌皮瓣2块,面积16 cm × 11 cm~33 cm × 17 cm,宽度9~20 cm。24例均应用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修复背阔肌肌皮瓣供瓣区,其中12例应用1块螺旋桨皮瓣,11例应用2块,1例应用3块,共37块穿支皮瓣,包括36块肋间后动脉穿支皮瓣,1块自由设计穿支皮瓣。螺旋桨皮瓣的面积13 cm × 5 cm~23 cm× 14 cm,血管蒂长度3~6 cm,皮瓣旋转角度90°~180°,所有螺旋桨皮瓣的供瓣区都直接关闭。术后1块肋间后动脉穿支皮瓣完全坏死,清创后另行植皮修复;1块肋间后动脉穿支皮瓣远端2 cm坏死,经换药处理后创面愈合;其他35块皮瓣全部成活,没有出现任何严重的并发症。24例均获1~38个月随访,平均7个月,随访期间4例肿瘤患者出现肿瘤复发,需再次实施肿瘤切除术;所有患者对术后术区功能和美学效果均满意。结论应用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修复背阔肌肌皮瓣供区缺损,在确保切取一个宽大的肌皮瓣用于缺损修复的同时,还可以确保背部肌皮瓣供区能直接关闭。

  • 标签: 背阔肌肌皮瓣 修复外科手术 穿支螺旋桨皮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