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飞秒激光板层切削联合全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周边角膜病变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在青岛眼科医院因周边角膜病变行飞秒激光板层切削联合带角膜缘的全板层角膜移植术的6例(6只眼)患者作为飞秒组,其中男性4例,女性2例;年龄(46.7±17.9)岁;另收集同时期行传统全板层角膜移植术的周边角膜病变患者8例(8只眼)作为对照组。分析患者的视力和屈光参数;观察角膜上皮愈合时间和角膜植片透明情况;前节相干光层析成像术观察角膜植片和植床的厚度、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率;记录术中术后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5.2±8.4)个月。对术前、术后的最佳矫正视力、等效球镜度数和散光度数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对两组间最佳矫正视力和角膜植片上皮愈合时间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飞秒组6例患者包括2例蚕食性角膜溃疡,3例Terrien边缘变性,1例Pellucid边缘变性;对照组8例患者包括4只眼蚕食性角膜溃疡,4只眼Terrien边缘变性。飞秒组术后6个月时最佳矫正视力(最小分辨角的对数)为0.35±0.09,显著高于术前的1.17±0.15(t=9.01,P<0.001)和对照组术后6个月的0.78±0.29(t=-3.96,P=0.003);等效球镜度数较术前降低(4.8±2.7)D(t=-3.71,P=0.014);散光度数较术前降低(10.1±4.1)D(t=6.04,P=0.002)。飞秒组和对照组角膜植片上皮愈合时间分别为(8.5±3.3)和(12.8±6.1)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4,P=0.149)。飞秒组术后6个月时角膜植片中央厚度为(525±47)μm,角膜植床中央厚度为(189±119)μm;术后角膜内皮损失率为7.5%±2.1%。对照组1例发生术中穿孔,2例术后出现角膜层间积血,1例出现角膜层间上皮植入性囊肿和角膜植片溃疡,飞秒组无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飞秒激光辅助板层切削联合全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周边角膜病变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飞秒激光在角膜中央光学区制作平滑的光学切面可使患者获得良好的视力预后,并减少了机械剥除时导致角膜穿孔的风险,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

  • 标签: 角膜疾病 角膜移植 激光,飞秒
  • 作者: 薛君发 董燕玲 周庆军 谢立信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8-14
  • 出处:《中华眼科杂志》 2021年第08期
  • 机构: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 山东省眼科研究所 山东省眼科学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青岛 266071,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 山东省眼科研究所 山东省眼科学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岛眼科医院 266071
  • 简介:摘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发病率超过50%,其眼部主要表现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角膜神经病变。研究发现糖尿病角膜神经病变早于全身其他部位病变,可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风险评估和治疗方案选择提供有效帮助。糖尿病角膜神经病变的神经损伤修复及治疗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本文汇总近年国内外的研究进展,针对糖尿病角膜神经病变的解剖和功能改变、损伤及修复机制等进行总结,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中华眼科杂志,2021,57:630-636)

  • 标签: 糖尿病神经病变 角膜 周围神经 神经纤维 显微镜检查,共焦
  • 作者: 李东芳 董燕玲 谢森 郭振 李素霞 郭晏 吕彬 谢立信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6-15
  • 出处:《中华眼科杂志》 2021年第06期
  • 机构: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 山东省眼科研究所 山东省眼科学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岛眼科医院 266071,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060,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 山东省眼科研究所 山东省眼科学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济南 250021,平安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智能医疗技术研究领域医疗图像团队518046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深度学习方法开发眼前节相干光层析成像术(AS-OCT)图像分析系统,并评价其对常见角膜病变及特征的自动识别与定位效果。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9年8月于青岛眼科医院就诊的患者4 026例(5 617只眼),男性1 977例,女性2 049例,年龄(45±23)岁,将其AS-OCT图像作为训练集,由临床医师人工标注角膜上皮缺损、角膜上皮增厚、角膜变薄等16种特征的类型和位置,以及角膜上皮层和基质层的组织分层,用于训练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算法构建的AS-OCT图像特征识别模型和角膜分层模型。再收集1 709幅患眼AS-OCT图像作为验证集,由模型对特征和角膜分层情况进行识别,并与人工标注结果相比,通过准确度、灵敏度和特异度来评价角膜特征检测模型,采用模型标注区域与人工标注区域的重合率(Dice系数)来评价角膜分层模型。结果5 617幅训练集人工对角膜特征的标注结果(训练数量)为角膜上皮缺损1 472例、角膜上皮增厚2 416例、角膜变薄2 001例、角膜前凸780例、角膜增厚2 064例、上皮下水泡358例、上皮下混浊486例、角膜溃疡1 010例、基质混浊3 635例、后弹力层褶皱1 060例、后弹力层脱离137例、角膜后沉积物665例、角膜穿孔176例、角膜异物127例、LKP术后299例、PKP术后234例。验证集中1 709幅图像中1 596幅被人工标注特征,角膜特征检测模型对16种特征的检测结果与人工标注结果相比,平均灵敏度为96.5%,平均特异度为96.1%;15幅图像存在特征漏检,漏检率为0.93%。角膜分层模型对于角膜上皮层和基质层分割的平均Dice系数分别为0.985及0.917。结论该系统可为医师提供AS-OCT图像中角膜特征的类型和位置信息,准确率较高,可以帮助眼科医师提升诊断效率及准确性。(中华眼科杂志,2021,57:447-453)

  • 标签: 人工智能 深度学习 眼前半段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角膜测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视网膜病变阶段对应的角膜病变表现。方法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15年5月至2019年12月青岛眼科医院就诊的90例(90只眼)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分期分为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组(30例)、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早期组(30例)和PDR中晚期组(30例),对照组纳入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人30名。采用活体共聚焦显微镜(IVCM)观察角膜中央区各层次角膜图像,比较角膜神经纤维长度、神经纤维密度、神经纤维分支密度和神经纤维弯曲度,并比较角膜免疫细胞、上皮基底细胞、前基质细胞及内皮细胞计数。各组均数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个样本均数之间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各组构成比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IVCM观察可见对照组神经纤维数量和分支较多,走行平缓,而糖尿病各组角膜上皮下神经纤维疏松,走行弯曲。对照组、NPDR组、PDR早期组、PDR中晚期组的神经纤维长度分别为(21.55±2.57)、(14.73±1.56)、(11.23±1.40)、(8.02±1.33)mm/mm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16.17,P=0.00)。各组间神经纤维密度、分支密度、弯曲度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45.72,479.46,167.00;P<0.01)。对照组、NPDR组、PDR早期组、PDR中晚期组的上皮基底细胞密度分别为(5 761±303)、(5 336±367)、(4 146±379)、(3 658±365)个/mm2,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34.94,P=0.00)。对照组、NPDR组、PDR早期组、PDR中晚期组角膜前基质细胞密度分别为(836±30)、(727±57)、(544±59)、(360±47)个/mm2,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35.08,P=0.00)。对照组、NPDR组、PDR早期组、PDR中晚期组各组角膜内皮细胞六边形细胞比例为62.0%±5.5%、51.1%±3.7%、40.2%±4.0%、27.8%±3.9%,朗格汉斯细胞数量为(1.5±0.6)、(4.2±1.3)、(6.8±2.1)、(10.9±2.1)个/mm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42.28,179.78;P<0.01)。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在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58,P=0.20)。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随眼底病程发展,角膜神经纤维数量及分支密度明显减少,角膜内皮细胞六边形细胞比例、上皮基底细胞和前基质细胞密度均降低,免疫细胞可能参与糖尿病角膜病变发展。(中华眼科杂志,2020,56:754-760)

  • 标签: 糖尿病, 2型 角膜疾病 显微镜检查, 共焦 活体显微镜检查
  • 作者: 任志超 李宗义 谢立信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眼科杂志》 2022年第10期
  • 机构:青岛大学医学部,青岛266071,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研究所 山东省眼科学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青岛 266071,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研究所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岛眼科医院 山东省眼科学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眼科学院,青岛 266071
  • 简介:摘要人角膜内皮细胞(HCEC)对于维持角膜透明性极为重要,但在胚胎发育后便不能增殖和再生,其密度随年龄增长而自发减少。全身性因素和眼部疾病均可引起HCEC大量缺失,造成角膜水肿和混浊,最终导致失明。目前角膜移植手术是角膜内皮功能失代偿患眼唯一有效的复明方法,但供体角膜极度匮乏且其保存技术有限,这使HCEC再生成为研究热点。本文汇总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针对HCEC再生的策略、临床应用现状及其相关技术以及存在的问题和瓶颈进行综合分析,以期为开展相关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角膜内皮细胞丧失 内皮,角膜 内皮细胞 角膜内皮功能失代偿 细胞增殖 再生
  • 作者: 何键 程钧 董燕玲 谢立信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眼科杂志》 2020年第04期
  • 机构: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山东省眼科研究所 山东省眼科学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青岛 266071(现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 650000),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山东省眼科研究所 山东省眼科学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青岛 26607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真菌性角膜炎(FK)的临床特征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06年1月至2016年10月于山东省眼科研究所青岛眼科医院就诊的1 414例(1 414只眼)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资料,对其人口学特征、致病诱因、发病时间、实验室检查方法和结果、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案进行分析。结果1 414例FK患者中,男性877例(62.0%),女性537例(38.0%);年龄(53.71±11.72)岁,40~60者874例(61.8%)。1 174例(83.0%)患者来自山东省,其余主要来自长江以北各省。患者职业以农民(1 211例,占85.6%)为主,发病时间以秋冬季为主。从发病到于我院就诊的时间为1~74 d,942例(67.1%)患者在症状出现后8~30 d于我院就诊。角膜损伤为主要危险因素,其中以植物外伤最为多见(367例,26.4%)。1 365只患眼通过氢氧化钾湿片直接镜检法查出菌丝,诊断阳性率为96.5%,1 270只患眼通过共焦显微镜查出菌丝,诊断阳性率为89.8%。973只患眼(68.8%)的角膜溃疡灶刮取物和(或)术后的病变角膜组织培养出真菌,其中以镰刀菌属最多见595例(61.1%),其次为链格孢霉菌属184例(18.9%)、曲霉菌属119例(12.2%)。603例(42.7%)为浅中基质浸润者,614例(43.4%)为深基质浸润者,197例(13.9%)为全层浸润。角膜溃疡灶直径以4~6 mm最为多见725例(51.6%),其次为<4 mm 372例(26.4%)、>6 mm 302例(22.0%)。498例(35.2%)合并前房积脓,34例(2.4%)合并角膜穿孔,58例(4.1%)合并眼内炎。1 198例(84.8%)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其中包括416例(29.4%)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408例(98.1%)治愈;199例(14.1%)行板层角膜移植术,193例(97.0%)治愈;532例(37.6%)角膜溃疡清创术,494例(92.8%)治愈。215例(15.2%)患者接受了单纯药物治疗,147例(68.4%)治愈。56例(3.9%)最终失去眼球,包括54例眼内容物摘除术和2例眼球摘除术。结论FK的发病人群多为在农村居住的中老年群体。镰刀菌仍是山东地区最主要的FK病原体。角膜刮片氢氧化钾涂片直接镜检法可早期、快速诊断FK。对浅中基质浸润的患者,角膜溃疡清创术是一种便捷有效的治疗手段。对深基质浸润的患者,角膜移植术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中华眼科杂志,2020,56:286-293)

  • 标签: 角膜炎 眼感染,真菌性 流行病学 临床方案 回顾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Slit引导配体2(Slit2)对糖尿病小鼠角膜上皮和神经损伤修复的促进作用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选取60只SPF级5~6周龄C57BL/6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模型组和Slit2注射组,每组20只。糖尿病模型组和Slit2注射组小鼠采用链脲霉素腹腔内注射法建立糖尿病模型。构建小鼠角膜上皮损伤修复模型,Slit2注射组于造模后即刻结膜下注射Slit2重组蛋白,糖尿病模型组小鼠结膜下注射等容量PBS,正常对照组不做处理。采用角膜荧光素染色法观察小鼠角膜上皮缺损后24、48和72 h愈合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正常对照组和糖尿病模型组小鼠角膜上皮中Slit2及其相关受体mRNA的表达;采用角膜铺片β-tubulin Ⅲ荧光染色法观察小鼠角膜神经形态变化;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正常对照组和糖尿病模型组小鼠角膜上皮中Slit2的表达分布及修复的角膜上皮中Slit2、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苏氨酸蛋白激酶(AKT)、β-连环蛋白(β-catenin)和Ki67的表达。将小鼠角膜上皮干/祖细胞系(TKE2)分为正常对照组、高糖组和Slit2干预组。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中p-EGFR/EGFR、p-AKT/AKT、p-ERK/ERK和β-catenin的表达;取高糖培养的TKE2,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0.01、0.1和0.5 μg/ml Slit2处理10 min及0.5 μg/ml的Slit2处理前和处理后10、20、30、60、120 min时p-EGFR/EGFR和p-AKT/AKT的表达。原代培养各组小鼠三叉神经节(TGs)细胞,采用β-tubulin Ⅲ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Slit2对于TGs细胞轴突再生的影响。结果角膜上皮刮除后48 h和72 h,与正常对照组和Slit2注射组比较,糖尿病模型组小鼠角膜上皮修复速度明显减慢。糖尿病模型组小鼠正常角膜上皮中Slit2及其Robo1、Robo2、Robo4受体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糖尿病模型组损伤修复的角膜上皮中Slit2免疫荧光强度明显弱于正常对照组。角膜铺片神经荧光染色显示,与糖尿病模型组比较,角膜上皮损伤后7 d Slit2注射组角膜神经丛致密,神经纤维数量增多且分布均匀,神经末梢可见较多分支。正常对照组和Slit2注射组修复的角膜上皮中p-EGFR、p-ERK、β-catenin和Ki67荧光明显强于糖尿病模型组。高糖组TKE2细胞内p-EGFR/EGFR、p-AKT/AKT和β-catenin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和Slit2干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lit2处理高糖培养TKE2细胞后10 min,p-EGFR/EGFR和p-AKT/AKT的相对表达量较处理前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着Slit2质量浓度的增加,TKE2细胞中p-EGFR/EGFR和p-AKT/AKT相对表达量逐渐升高,Slit2质量浓度为0.5 μg/ml时对EGFR和AKT信号通路的活化作用最明显。高糖组体外培养的TGs突触长度为(40.52±5.44)μm,明显短于正常对照组的(72.14±9.48)μm和Slit2注射组的(73.04±4.66)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Slit2通过激活EGFR信号通路对糖尿病模型小鼠角膜上皮发挥保护作用,并通过增加角膜上皮下神经丛密度和促进TGs细胞轴突生长,发挥神经保护能力。

  • 标签: 神经轴突导向因子 角膜上皮细胞 三叉神经节 糖尿病角膜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