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雷雨》不但是曹禺个人最重要的作品,使他在24岁的年纪在现代文坛横空出世,于其四大名剧中演出最多、影响最广,而且也是现代话剧史上最重要的作品,是现代话剧的成熟标志。甚至可以这样说,如果现代话剧史的书写中,只能提及一部话剧剧作,

  • 标签: 《雷雨》 剧作家 身份意识 曹禺 现代话剧 创作
  • 简介:由于题材选择、价值指向、审美趣味上的先天趋同性,在6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当代军旅话剧虽产生过一些优秀作品,但整体艺术质量与社会影响却不容乐观。为此,总结那些优秀军旅剧作家的艺术经验显得必要和必需。以姚远剧作为例,在极端情境设置、人物性格逆转、微观视角选择等方面的艺术策略与实践效果,展现了其剧作内在人文关怀的独特价值,或可为当下及未来军旅话剧创作提供更多艺术参鉴与可能的生长空间。

  • 标签: 军旅话剧 姚远 绝境 逆转 微观视角
  • 简介:刘震云的《新兵连》是当代军旅文学世俗化、平民化转向的标志性作品。但在中国当代文学史整体建构与当代军旅文学史叙述中,这部作品并末获得应有的重视。这一方面源于刘震云后来的《一地鸡毛》等作品更具影响,更多吸引了地方学者的注意;另一方面则因为军旅文学研究者偏重于对这部作品的定性研究,在具体分析上未曾着力。事实上,《新兵连》不但是“农家军歌”的开先河之作,完成了真正的视点下沉,而且因对“人的异化”问题的关注,具有了超越一般意义上的军旅题材作品的广阔视域、普世价值和普泛意义。

  • 标签: 《新兵连》 军旅文学史 人的异化 英雄叙事 观念嬗变
  • 简介:以1957年“反右”斗争为界,新中国成立后前8年的当代话剧确立了其在文艺格局中的潜在中心地位。第一次文代会为当代话剧发展确立了方向,使之开始承担宣传政策、鼓舞民众的使命;斯坦尼体系的学习与借鉴则使现实主义美学成为它唯一选择。独幕讽刺喜剧获取了阶段性的繁荣,“第一四种剧本”潮流中涌现了若干较为优秀的作品,军旅话剧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与此同时,作为个人的剧作家渐渐消失,公共话浯最终代替了个人书写。

  • 标签: 当代话剧 潜在中心 1949年1957年上半年 “曲折上升”
  • 简介:2008年11月20日——12月21日,北京人艺实验剧场被一部名为《小话西游》的独角戏占据。十几年前,香港电影《大话西游》凭借无厘头的喜剧风格解构了唐僧取经的古典神话,巩固了无厘头喜剧的语体阵地,征服了内地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年轻一族。显然,“小话西游”要借“大话西游”的盛名吸引那些曾被“大话”打动的人群。

  • 标签: 独角戏 《大话西游》 寂寞 喜剧风格 北京人艺 古典神话
  • 简介:在新时期散文创作领域,汪曾祺和贾平凹的散文呈现出相近的皈依传统的古典倾向,恢复了散文表现个人趣味的美学品格.在对趣味的讲求中,除尚雅倾向外,两人的散文还难能可贵地表现出一种"还俗"的姿态,在对民间"俗趣"的摹写中,实现了平民与文人之间的角色转换.这种转换是明清小品及"五四"散文的影响、雅化的社会生活与文学传统的"断裂"、新的世俗化要求的出现等原因合力的结果.

  • 标签: 散文 汪曾祺 贾平凹 “俗趣” 平民 作家
  • 简介:不可否认,90年代是中国话剧的导演时代。自从20世纪初,戈登·格雷、莱茵哈特、梅耶荷德、阿尔托、彼得·布鲁克、格洛托夫斯基、谢克纳等一批响亮的名字震动西方剧坛后,隐身于剧本背后的导演们就改变了自己的传统角色.他们充分利用自己在舞台上的支配地位,通过阐释剧本的二度创作叱咤于剧坛。“五四”时期是中国文学所经历的第一次“西潮东渐”时期,80年代乃第二次“西潮东渐”。90年代,第二

  • 标签: 《哥本哈根》 剧本创作 中国 话剧 “留白” 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