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急性症状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ASOTLF)分型Ⅰ型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非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115例ASOTLF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8例,女67例;年龄65~92岁[(75.3±8.5)岁]。根据临床症状和影像学特征,均为ASOTLF分型Ⅰ型患者。损伤节段:T6~T10 10例,T11 15例,T12 26例,L1 34例,L2 18例,L3 7例,L4 5例。73例采用PVP联合抗骨质疏松治疗(手术组),42例采用非手术联合抗骨质疏松治疗(非手术组)。治疗前、治疗后1 d、1个月、3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疼痛程度,采用罗兰·莫里斯残疾问卷(RMD)评分评估脊柱功能,采用欧洲骨质疏松症基金会生活质量问卷(QUALEFFO)评分评估生活质量。比较治疗1年后两组患者的骨密度。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18个月[(13.2±4.6)个月]。治疗后1 d、1个月、3个月,手术组VAS分别为(3.9±0.6)分、(3.3±0.6)分、(2.9±0.3)分,显著低于非手术组的(6.0±0.7)分、(5.0±0.8)分、(4.2±1.0)分(P均<0.05);手术组RMD评分分别为(15.2±0.7)分、(12.6±0.7)分、(10.6±0.7)分,显著低于非手术组的(16.4±0.8)分、(14.6±0.8)分、(12.7±0.6)分(P均<0.05)。治疗后1 d、1个月,手术组QUALEFFO评分分别为(46.0±1.1)分、(41.4±0.8)分,低于非手术组的(50.3±0.8)分、(44.7±1.2)分(P均<0.05)。以上指标其余时相点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年手术组骨密度T值为(-3.0±0.9)SD,非手术组为(-2.8±1.1)SD(P>0.05)。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7%(27/73),非手术组为33%(14/42)(P>0.05)。结论对于ASOTLF分型Ⅰ型骨折,PVP与非手术在抗骨质疏松和并发症发生方面疗效相当,但PVP在早期缓解疼痛、改善脊柱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优于非手术治疗。

  • 标签: 脊柱骨折 老年人 骨质疏松 椎体成形术 隐匿性骨折
  • 简介:摘要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OVF)患者多为高龄人群、合并症多,大多采用镇痛、抗骨质疏松症及康复等非手术治疗和椎体成形微创手术治疗。但是当存在椎体失稳、神经功能损害或严重后凸畸形等情况时,必须采用开放手术治疗。笔者对OVF开放手术的指征和入路、效果及并发症等问题进行阐述,为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提供参考。

  • 标签: 骨质疏松性骨折 胸椎 腰椎 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是一种脆性骨折,其中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OTLF)最为常见。目前,OTLF已逐渐成为困扰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疾病,部分患者因治疗不当可引起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因此,深入研究该疾病的防治措施对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及减轻社会负担具有重要意义。要正确选择治疗方法,必须依据骨折分型。国内外学者已提出多种OTLF分型,但各自存在不同缺陷,临床医师难以领会其中的差异,应用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为此,笔者对OTLF不同分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诊治工作提供参考。

  • 标签: 骨质疏松性骨折 胸椎 腰椎 脊柱损伤 骨折分型
  • 简介:摘要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常由低能量损伤所致,而其中胸腰椎骨折几乎占到一半。准确诊断、合理分型是有效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OTLF)的前提。尽管国内外已经发布了一些相关的指南和专家共识来指导治疗,但目前OTLF的诊断和分型方法是以影像学表现、病史、临床症状或病理为单一着眼点,故都存在一定的弊端。笔者对现有诊断方法和骨折分型进行解析,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

  • 标签: 骨质疏松性骨折 脊柱损伤 骨折分型
  • 简介:摘要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OTLF)几乎占所有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一半,虽然这类骨折自行愈合的可能性大,但仍有部分患者出现慢性腰背部疼痛、肺功能减退、后凸畸形、神经功能障碍和行动不便等并发症。目前国内外在骨质疏松症和OTLF方面已经制定了不少相关指南和专家共识,但对于OTLF的治疗方式选择仍存在较大争议。为此,笔者通过总结OTLF的治疗进展,从治疗方式和手术方案选择两个方面提出OTLF阶梯化治疗的观点。同时提出精准化治疗的观点,包括精确诊断、精确治疗和术中数字化辅助技术的应用,为临床医师合理选择治疗方法提供参考。

  • 标签: 骨质疏松性骨折 脊柱损伤 阶梯化治疗 精准化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症状性陈旧性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SCOVF)的病理特点不同,临床采取的治疗方法也不同,包括椎体强化术、前后路固定融合术、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及后路截骨矫形术等。但如何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尚缺乏统一的认识。为了及时反映SCOVF的治疗新理念和循证医学进展,规范其治疗,本指南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和先进性的原则,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等级,提出手术治疗建议。

  • 标签: 骨质疏松性骨折 胸椎 腰椎 外科手术 实践指南
  • 简介:摘要急性症状性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病率高,早期处理不当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明显增加患者负担。目前国内外对急性症状性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分型较多,但是很多分型不能很好地指导临床治疗,导致了临床工作中治疗较为随意、混乱。因此,笔者对急性症状性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断、分型及其相应的治疗方式进行阐述,为临床治疗方式选择提供参考。

  • 标签: 胸椎 腰椎 骨质疏松性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患者行椎体强化术后发生骨水泥移位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6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1 538例OVCF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77例,女1 161例;年龄45~115岁[(71.7±10.8)岁]。患者均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骨水泥移位组(78例)和骨水泥非移位组(1 460例)。采用单因素分析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术前骨密度、基础疾病、病变节段、手术方式、手术入路、骨水泥渗漏(前缘)、骨水泥黏度、骨水泥弥散比、骨水泥交织度、矢状位骨水泥填充位置、骨水泥靶向位置、骨水泥距上下终板间的距离及佩戴支具时间等与椎体强化术后发生骨水泥移位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椎体强化术后发生骨水泥移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MI、术前骨密度、病变节段、手术方式、骨水泥渗漏(前缘)、骨水泥黏度、骨水泥弥散比、骨水泥交织度、矢状位骨水泥填充位置、骨水泥靶向位置、骨水泥距上下终板间的距离及佩戴支具时间与椎体强化术后发生骨水泥移位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而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及手术入路4个因素与椎体强化术后发生骨水泥移位不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术前骨密度(OR=2.45,95%CI 1.81~7.50,P<0.01)、手术方式(OR=4.56,95%CI 1.86~8.44,P<0.01)、骨水泥渗漏(前缘)(OR=5.77,95%CI 2.85~9.20,P<0.01)、骨水泥黏度(OR=7.36,95%CI 1.01~1.77,P<0.01)、骨水泥弥散比(OR=6.84,95%CI 1.69~13.39,P<0.01)、骨水泥交织度(OR=8.97,95%CI 2.29~14.97,P<0.01)、矢状位骨水泥填充位置(OR=6.39,95%CI 1.06~9.47,P<0.01)、骨水泥靶向位置(OR=7.93,95%CI 1.64~11.84,P<0.01)、骨水泥距上下终板间的距离(OR=6.78,95%CI 1.84~6.96,P<0.01)及佩戴支具时间(OR=9.55,95%CI 2.26~9.38,P<0.01)与椎体强化术后发生骨水泥移位显著相关。结论术前骨密度低、PKP手术、骨水泥前缘渗漏、骨水泥黏度低、骨水泥弥散比小、骨水泥交织度小、矢状位骨水泥填充于椎体前1/3和前中2/3、骨水泥非靶向注射、骨水泥距上下终板间的距离大及佩戴支具时间短为OVCF患者椎体强化术后骨水泥移位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骨质疏松 脊柱骨折 手术后并发症 危险因素 椎体强化术
  • 简介:摘要随着椎体强化术在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OTLF)治疗中的广泛应用,骨水泥渗漏这一并发症越来越受到关注。虽然多数骨水泥渗漏无明显临床症状,但仍有部分患者会出现椎体骨折、肺栓塞、脊髓神经受压等严重并发症。骨水泥渗漏与患者自身因素、骨水泥因素及围术期相关因素等密切相关。因此,临床上明确骨水泥渗漏危险因素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来预防,对提高临床疗效及手术安全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为此,笔者对骨水泥渗漏的相关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进行讨论,为降低骨水泥渗漏发生率提供参考。

  • 标签: 脊柱骨折 椎体成形术 手术后并发症 骨水泥渗漏
  • 简介:摘要症状性陈旧性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SCOVF)病变复杂,治疗方法多样,但是缺乏统一的选择标准。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脊柱创伤学组组织专家制订并发布了《症状性陈旧性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手术治疗临床指南》,由于篇幅限制,指南并未对相关推荐意见进行深入阐述和分析。为此,笔者对SCOVF的诊断、手术方式选择和内固定方式选择等方面进行详细解读,帮助同行更好地掌握指南的内涵并正确应用于临床。

  • 标签: 骨质疏松 骨折,压缩性 胸椎 腰椎 外科手术 指南解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加速康复外科(ERAS)的出院计划在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OTLF)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230例OTLF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4例,女186例;年龄53~92岁[(72.0±9.9)岁]。将2020年1月至6月入院的115例纳为常规护理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将2020年7月至12月入院的115例纳为出院计划组,给予基于ERAS的出院计划干预。比较两组住院时间、出院前4 h出院准备度量表(RHDS)评分、入院时及出院前4 h照顾者准备度量表(CPS)评分、12∶00前出院率、入院时及术后6个月中国人骨质疏松症简明生存质量量表(COQOL)评分、再骨折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均随访6个月,出院计划组3例失访,常规护理组4例失访。出院计划组住院时间为(2.8±0.6)d,常规护理组为(2.6±0.7)d(P>0.05)。出院前4 h出院计划组RHDS评分为(103.0±8.3)分,高于常规护理组的(95.3±9.5)分(P<0.01)。入院时两组CP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前4 h出院计划组CPS评分为(28.9±3.5)分,高于常规护理组的(24.3±4.8)分(P<0.01)。出院计划组12∶00前出院率为27.7%(31/115),高于常规护理组的15.3%(17/115)(P<0.05)。入院时两组COQO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出院计划组COQOL评分为(21.6±6.2)分,低于常规护理组的(26.6±6.9)分(P<0.01)。术后6个月出院计划组再骨折发生率为4.5%(5/112),低于常规护理组的12.6%(14/111)(P<0.05)。结论相较于常规护理,基于ERAS的出院计划能够提高OTLF患者的出院准备度、照顾者准备度和生存质量,优化床位管理,降低再骨折发生率。

  • 标签: 骨质疏松性骨折 脊柱骨折 患者出院 生活质量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Ⅰ期治疗手术椎体数>3个的急性多节段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10月至2019年2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105例急性多节段老年OVCF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7例,女78例;年龄65~92岁[(73.0±14.5)岁]。患者均接受Ⅰ期多节段PVP和规范抗骨质疏松治疗。30例手术椎体数>3个(观察组),75例手术椎体数≤3个(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及再发椎体骨折等并发症情况。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 d、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1~13个月[(12.5±1.8)个月]。观察组手术时间[(71.2±12.2)min]、术中透视次数[(38.8±6.4)次]、骨水泥注入量[(20.2±4.6)ml]长或多于对照组[(52.3±10.6)min、(25.4±5.3)次、(12.3±4.3)ml](P均<0.05)。骨水泥渗漏和再发椎体骨折情况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无感染、神经损伤或骨水泥植入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术前,术后1 d、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观察组VAS[(7.6±0.7)分、(3.0±0.8)分、(2.3±0.7)分、(2.2±0.6)分]与对照组[(7.4±0.5)分、(2.9±0.4)分、(2.1±0.5)分、(2.0±0.5)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ODI[(74.6±3.3)%、(36.8±4.6)%、(29.7±4.0)%、(24.0±3.6)%]与对照组[(73.8±1.0)%、(35.1±0.9)%、(28.4±2.2)%、(22.8±0.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DL评分[(34.5±5.0)分、(54.5±3.8)分、(73.7±3.9)分]与对照组[(36.2±3.4)分、(56.8±4.7)分、(75.3±5.3)分、(81.3±4.5)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VAS、ODI和ADL评分术后各时相点较术前明显改善(P均<0.05)。结论PVPⅠ期治疗手术椎体数>3个与手术椎体数≤3个的急性多节段老年OVCF患者,在早期缓解疼痛,改善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具有同等优势。

  • 标签: 老年人 骨质疏松 脊柱骨折 椎体成形术 骨粘合剂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急性症状性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ASTOCFs)的发病率显著增高,而椎体强化术因其具有微创、安全和有效的特点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对于ASTOCFs在诊断和治疗上的诸多问题仍存在争议。为规范ASTOCFs的诊断和治疗,《中华创伤杂志》编辑委员会联合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学分会脊柱创伤专业委员会的专家组制订了《急性症状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椎体强化术临床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针对此类骨折中椎体强化术应用的关键问题提出了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建议。鉴于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骨科医师对《指南》的理解程度不一,笔者就《指南》中的诊治要点进行深入解读,帮助临床医师更好地理解《指南》并指导临床实践。

  • 标签: 骨质疏松 脊柱骨折 胸椎 腰椎 椎体成形术 后凸成形术 解读
  • 简介:摘要2019年12月在湖北省武汉市出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其病原体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对2019-nCoV易感的患者中近70%为50岁以上人群,中老年患者的重症及病死率极高。而中老年人是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特别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高危人群。在COVID-19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在急、门诊对OVCF患者进行COVID-19筛选和防护,如何对疑似或确诊COVID-19的OVCF患者进行准确诊断、病情评估并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和诊疗全程防护措施等是骨科医师面临的困难。因此,专家组制订本共识,系统规范疑似或确诊COVID-19的OVCF患者在急、门诊的筛查与确诊流程及防护措施,对确诊COVID-19的OVCF患者按病情程度进行科学分级、分型并推荐不同的治疗方案和相应的防护措施。

  • 标签: 冠状病毒感染 肺炎 骨质疏松性骨折 脊柱骨折 感染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急性症状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ASOTLF)分型系统,并进行可信度检验及临床应用效果评价。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1 293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OTLF)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514例,女779例;年龄57~90岁[(71.4±6.3)岁]。骨密度T值为-5.0~-2.5 SD[(-3.1±-0.4)SD]。根据临床症状和骨折影像学特征,将ASOTLF分为4型:Ⅰ型(隐匿型)、Ⅱ型(压缩型)、Ⅲ型(爆裂型)和Ⅳ型(不稳定型),其中Ⅱ型分为ⅡA型、ⅡB型、ⅡC型3个亚型,Ⅲ型分为ⅢA型、ⅢB型2个亚型。其中Ⅰ型75例(5.8%),ⅡA型500例(38.7%),ⅡB型134例(10.4%),ⅡC型97例(7.5%),ⅢA型442例(34.2%),ⅢB型27例(2.1%),Ⅳ型18例(1.4%)。首先,对3名观察者共计3 000次评估分型的可信度进行检测;其次,根据分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Ⅰ型采用后路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Ⅱ型采用体位复位+PVP治疗,ⅢA型、ⅢB型分别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和后路切开复位减压植骨融合钉道强化内固定术治疗,Ⅳ型采用后路(减压)复位植骨融合钉道强化内固定术治疗。比较总体患者及各型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观察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局部Cobb角及椎体后凸角(椎体角),并记录Framkel分级情况和并发症。结果患者均获随访24~43个月[(29.9±5.1)个月]。观察者间可信度平均总体κ值为0.83,观察者内可信度平均总体κ值为0.88。总体患者术前VAS、ODI分别为(5.8±0.7)分、72.5±6.6,术后1个月分别为(1.8±0.6)分和25.0±6.3,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5±0.6)分和19.5±6.2(P均<0.05)。总体患者术前Cobb角及椎体角分别为13(7,20)°和7(5,10)°,术后1个月分别为8(4,11)°和4(3,6)°,末次随访时分别为9(5,12)°和5(4,8)°(P均<0.05)。各分型末次随访时VAS、ODI、Cobb角及椎体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均<0.05)。1例Ⅳ型、5例ⅢB型患者出现脊髓压迫症状,术前Frankel分级为C级1例,D级5例,末次随访时均恢复为E级(P<0.05)。3例Ⅳ型、22例ⅢB型患者出现下肢放射痛、麻木等症状,给予椎管减压、椎体强化内固定术治疗后,末次随访时仅有3例患者存在浅感觉减退,其余患者均完全恢复。结论本研究提出了ASOTLF分型,其可信度较高。根据分型采用相应治疗方法均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说明该分型对于临床治疗方法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骨质疏松 脊柱骨折 胸椎 腰椎 骨折分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直接减压或间接减压联合腰髂固定治疗伴骶孔骨块占位和骶神经损伤Denis Ⅱ型骶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2年3月—2017年3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47例伴骨块突入骶孔和骶神经损伤Denis Ⅱ型骶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行腰髂固定术。手术时间为伤后3~14 d,平均6 d。26例接受直接减压(直接减压组),其中男16例,女10例;年龄(36.2±8.4)岁。21例接受间接减压(间接减压组),其中男11例,女10例;年龄(38.7±9.8)岁。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术后Mears影像学评估、末次随访Gibbons评分和Majeed功能评分,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33个月,平均16.7个月。直接减压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12.3±26.3)min、(512.1±29.4)ml;间接减压组分别为(129.3±25.1)min、(529.7±22.1)ml(P均>0.05)。患者骨折愈合。根据Mears影像学评估,直接减压组解剖复位17例,复位满意9例;间接减压组解剖复位15例,复位满意6例(P>0.05)。末次随访时,直接减压组Gibbons评分[(1.2±0.3)分]低于间接减压组[(2.2±0.5)分],Majeed功能评分[(87.3±11.4)分]高于间接减压组[(68.5±16.7)分](P均<0.01)。直接减压组1例出现伤口深部感染,间接减压组1例因髂骨螺钉钉尾突出压迫皮肤出现压疮。结论对于伴骶孔骨块占位和骶神经损伤Denis Ⅱ型骶骨骨折,相比于间接减压,直接减压联合腰髂固定能获得更好的神经功能恢复和生活功能恢复。

  • 标签: 骶骨 减压术,外科 骨折固定术,内 神经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侧穿刺高黏度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Ⅰ型陈旧性症状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CS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3年12月至2016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119例Ⅰ型CSOVCF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2例,女77例;年龄58~95岁[(79.2 ±15.6)岁]。骨密度T值为-4.5~-2.5 SD[(-3.9±0.2)SD]。损伤节段:L1~L2 56例,L3~L5 63例。其中60例接受横突与上关节突移行部单侧穿刺高黏度骨水泥PVP治疗(单侧入路组),59例接受Magerl法经椎弓根双侧穿刺高黏度骨水泥PVP治疗(双侧入路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术中暴露辐射次数,以及术前、术后1 d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伤椎前缘高度比、后凸Cobb角;观察邻近椎体骨折、骨水泥渗漏及其他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48个月[(24.1±5.6)个月]。单侧入路组手术时间[(21.5±6.5)min]明显短于双侧入路组[(37.8±7.4)min],骨水泥注入量[(4.2±0.7)ml]少于双侧入路组[(6.5±1.1)ml],术中暴露辐射次数[(14.2±3.0)次]少于双侧入路组[(31.4±6.4)次](P均<0.05)。两组术后1 d及末次随访时VAS、ODI、伤椎椎体高度比和后凸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相同时相点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率单侧入路组与双侧入路组分别为5%(3/60)、8%(5/59)(P>0.05)。骨水泥渗漏单侧入路组4例(7%),双侧入路组11例(19%)(P<0.05)。患者均未出现伤口感染、神经损伤、肺栓塞等并发症。结论与Magel法经椎弓根双侧穿刺高黏度骨水泥PVP比较,横突与上关节突移行部单侧穿刺高黏度骨水泥PVP治疗Ⅰ型CSOVCF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术中暴露辐射次数少、术中骨水泥渗漏率低等优点。

  • 标签: 脊柱骨折 骨质疏松 经皮椎体成形术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椎弓根螺钉联合伤椎骨水泥强化(PSV)与椎弓根螺钉联合伤椎置钉(PSIS)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OTLF)的疗效。方法通过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所有关于对比PSV与PSIS治疗OTLF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病例对照试验(CCT)文献。由2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4软件行Meta分析。按照治疗术式不同,将研究对象分为PSV组和PSIS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感染率、术后早中远期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早中期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住院时间、术后早中远期Cobb角、术后早中远期骨折椎体前缘高度比(VBH)及内固定物失效率。结果共纳入12篇文献,研究对象共计870例,其中PSV组433例,PSIS组43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手术时间(WMD=7.07,95%CI -4.00,18.13,P>0.05)、术中出血量(WMD=0.62,95%CI -7.19,8.43,P>0.05)、术后切口感染率(OR=0.65,95%CI 0.10,4.08,P>0.05)、术后早期Cobb角(WMD=-0.19,95%CI -0.43,0.05,P>0.05)、术后早期VBH(WMD=0.91,95%CI -1.30,3.13,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早期VAS(WMD=-0.59,95%CI -1.02,-0.15,P<0.05)、术后中期VAS(WMD=-0.41,95%CI -0.65,-0.16,P<0.05)、术后远期VAS(WMD=-0.51,95%CI -0.59,-0.43,P<0.05)、术后早期ODI(WMD=-6.26,95%CI -9.65,-2.87,P<0.05)、术后中期ODI(WMD=-2.44,95%CI -3.43,-1.45,P<0.05)、住院时间(WMD=-2.65,95%CI -4.61,-0.68,P<0.05)、术后中期Cobb角(WMD=-1.40,95%CI -2.41,-0.39,P<0.05)、术后远期Cobb角(WMD=-1.06,95%CI -1.59,-0.52,P<0.05)、术后中期VBH(WMD=3.06,95%CI 1.31,4.81,P<0.05)、术后远期VBH(WMD=4.11,95%CI 2.44,5.77,P<0.05)及内固定物失效率(OR=0.26,95%CI 0.11,0.59,P<0.05)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SV较PSIS治疗OTLF,虽不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和切口感染率,但可显著缓解患者疼痛、改善功能、减少住院时间、有助于术后维持Cobb角与伤椎前缘高度、降低内固定物失效率。

  • 标签: 脊柱骨折 骨质疏松 骨水泥成形术 Meta分析 椎弓根螺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