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作者: 蔡思宇 顾翔 刘培晶 黎荣山 江建军 赵水平 姚薇 姜一农 殷跃辉 于波 袁祖贻 王建安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3-15
  • 出处:《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3年第02期
  • 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杭州 310009,苏北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扬州 225001,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镇江 212001,柳州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柳州 545026,浙江省台州医院心血管内科,台州 317000,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血管内科,长沙 410011,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血管内科,天津300052,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大连 116011,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重庆 400010,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哈尔滨 150001,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西安 710061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海博麦布单药或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平行对照Ⅲ期临床试验,于2015年8月至2019年4月纳入全国41个中心初次接受治疗的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以1∶1∶1∶1∶1∶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阿托伐他汀10 mg组(A组)、海博麦布20 mg组(B组)、海博麦布20 mg+阿托伐他汀10 mg组(C组)、海博麦布10 mg组(D组)、海博麦布10 mg+阿托伐他汀10 mg组(E组)和安慰剂组(F组)。所有患者经4周膳食导入期后,均按1次/d口服对应药物。用药后12周内为治疗期,第2、4、8和12周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治疗期后,患者自愿进入40周的长期安全性评价期(长评期),继续服用相应组别药物(F组随机分配至B组或D组)。主要疗效指标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第12周较基线的变化率,次要疗效指标包括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和载脂蛋白B(Apo B)在12周的变化率以及上述4个血脂指标水平在第18、24、38和52周的变化。同时,评价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的药物安全性。结果治疗期纳入727例患者,年龄(55.0±9.3)岁,男性253例。A至F组各组间人口学情况、合并症和血脂基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第12周A至F组的LDL-C较基线变化率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海博麦布联合阿托伐他汀相比单用他汀可进一步降低患者的LDL-C、TG和Apo B水平(P均<0.05)。此外,C组与E组第12周LDL-C较基线变化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91 7)。长评期他汀组(A组)、海博麦布组(B组、D组和F组)和联合组(C组和E组)在第18、24、38和52周的LDL-C、TG和Apo B变化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且联合组更具治疗优势。长评期不良事件发生率为他汀组64.2%,海博麦布组61.7%,联合组71.0%,52周内未发生与药物有关的严重不良反应或导致死亡的不良事件。结论海博麦布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降低LDL-C疗效确切,可在他汀单药治疗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疗效,并且总体安全性良好。

  • 标签: 高胆固醇血症 海博麦布 选择性胆固醇吸收抑制剂 阿托伐他汀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 简介:摘要胆固醇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核心致病性危险因素。致动脉粥样硬化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受多种载脂蛋白、受体、酶等代谢的调节。目前他汀类药物仍是降低胆固醇防控ASCVD风险的基石,但其单药治疗的血脂达标率远不理想。近些年来不同作用机制的靶向新型降脂药物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以他汀类药物为基础的联合降脂治疗可实现较为理想的胆固醇管理,并带来了ASCVD风险乃至全因死亡风险的显著下降。联合降脂治疗逐渐成为管控ASCVD风险的大趋势。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脂质代谢 联合治疗 他汀类药物 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杆菌蛋白酶kexin 9抑制剂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国际血脂异常调查-中国研究(DYSIS-China)数据库中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的发病现状、血脂状况及心血管疾病发病情况。方法选取2012年3—10月DYSIS-China数据库中,年龄≥45岁、至少接受1种降脂药物治疗3个月的血脂异常患者。根据荷兰脂质临床监测指南(DLCN)中FH的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不太可能FH组、可能FH组、确诊/极可能FH组。收集并比较3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血脂水平、用药情况及合并症等基本临床资料,并对可能FH组和确诊/极可能FH组按年龄进行分层比较。结果共纳入23 973例血脂异常的患者,年龄(64.8±9.9)岁,女性11 757例(49.0%),不太可能FH组20 561例(85.7%),可能FH组3 294例(13.7%),确诊/极可能FH组118例(0.5%)。确诊/极可能FH组年龄(58.4±8.5)岁,低于不太可能FH组(65.3±9.8)岁和可能FH组(61.8±9.9)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5.6±1.9)mmol/L,高于不太可能FH组(2.5±0.9)mmol/L和可能FH组(4.3±1.0)mmol/L,总胆固醇(7.4±1.8)mmol/L,高于不太可能FH组(4.3±1.0)mmol/L和可能FH组(6.0±1.0)mmol/L;女性、久坐生活方式比例及收缩压高于其他两组(P均<0.05)。3组间服用他汀剂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确诊/极可能FH组缺血性心脏病为70例(59.3%),与不太可能FH组7 519例(36.6%)和可能FH组1 149例(34.9%)相比较高;高血压82例(69.5%),高于可能FH组2 063例(62.6%)和不太可能FH组13 928例(67.7%)。可能FH组55~64岁年龄段比例最高,为1 146例(34.8%),≥75岁组高血压358例(76.8%)、糖尿病189例(40.6%)、缺血性心脏病186例(39.9%)、脑血管疾病149例(32.0%)及心力衰竭28例(6.0%)患病率最高(P均<0.05)。确诊/极可能FH组55~64岁年龄段比例最高,为49例(41.52%),45~54岁组缺血性心脏病患病率最高,为70例(59.3%)(P均<0.05),糖尿病、高血压、心力衰竭、外周动脉疾病及脑血管疾病患病情况在各年龄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国血脂异常患者的FH检出率并不低,但血脂水平控制不佳,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较高。

  • 标签: 血脂异常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冠状动脉疾病
  • 简介:摘要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脂蛋白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病因或称之为元凶,为了从根本上防治ASCVD,积极认真管理好血脂甚为重要。应用药物降低胆固醇水平能够显著地减少ASCVD发病率和死亡率。有效地管理好血脂,需要对脂蛋白代谢过程的多个靶点进行共同干预。所以,降脂药物的联合应用已是大势所趋。降脂药物联合应用的优势在于提高血脂控制达标率,同时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终生严格地管理好血脂,必将大幅度降低个体ASCVD发病风险。

  • 标签: 血脂异常 降脂治疗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 简介:摘要受试者通常被要求在静脉采血进行血脂检测前至少禁食8 h。实际上,空腹血脂水平并不能反映人体血脂的真实变化,因为人们大部分时间处于非空腹状态。基于多项研究和临床试验对非空腹血脂检测及其临床意义的肯定,欧洲动脉粥样硬化学会和欧洲临床化学与检验医学联盟于2016年联合发布专家共识,建议使用非空腹血脂检测。空腹不是检测血脂的常规要求。为了提高对非空腹血脂检测的理解,并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在文献综述和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我们组建了一个具有心血管专业和临床检验医学专业的专家组撰写本建议。

  • 标签: 血脂检测 非空腹 建议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国血脂异常患者降脂治疗后血脂状况和特征。方法应用《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的标准对DYSIS-China数据库进行再分析。DYSIS-China数据库共纳入25 317例接受至少1种降脂药物治疗至少3个月的中国血脂异常患者。对这些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非-HDL-C)达标率,以及血脂水平与目标值之间的差距等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中国血脂异常患者中96.6%为高危和极高危,总体LDL-C达标率仅为37.3%。极高危、高危、中危和低危患者的LDL-C达标率分别为26.9%、44.1%、78.5%和99.7%。东北地区LDL-C达标率和非-HDL-C达标率低于其他地区。就诊三级医院和心血管内科的患者的LDL-C和非-HDL-C达标率高于其他级别的医院和科室。LDL-C水平距离目标值的平均差距在极高危和高危患者中分别是39.7 mg/dl和33.9 mg/dl。87.7%的患者使用他汀单药治疗,最常用辛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以中等强度的辛伐他汀20~40 mg/d或等价他汀为主。结论中国血脂异常患者经降脂治疗后LDL-C达标率仍然很低,尤其是高危和极高危患者的LDL-C与目标值之间仍然存在巨大差距。

  • 标签: 血脂异常 冠状动脉疾病 降脂治疗 DYSIS-China 他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吡柔比星辅助化疗方案治疗老年人恶性淋巴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91例老年恶性淋巴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意愿分成联合组(A组,n=50)和化疗组(B组,n=41)两组。比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①治疗后,A组总有效率为84.0%,明显高于B组的53.7%,对比差异明显(P<0.05);②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明显低于B组的63.4%,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对老年恶性淋巴瘤患者予以吡柔比星辅助化疗方案,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吡柔比星 化疗 老年 恶性淋巴瘤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三种不同方案治疗成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90例成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以随机数表法分为A、B、C组,三组均为30例,分别采取全反式维甲酸诱导治疗、全反式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诱导联合治疗及柔红霉素联合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比较三组完全缓解时间、白细胞计数及早幼粒细胞所占比重改变,并对用药安全性进行研究。结果A组完全缓解时间(42.35±2.54)d显著高于B、C组(26.34±3.85)d、(24.35±3.57)d,A组白细胞总数(22.64±1.45)×109/LVSB、C组(19.31±1.36)×109/L、(19.28±1.51)×109/L显著较高(P<0.05),早幼粒细胞所占比重A组为(0.53±0.12)%显著高于B、C组(0.24±0.01)%、(0.25±0.02)%,差异显著(P<0.05)。结论全反式维甲酸分别联合三氧化二砷及柔红霉素的临床疗效均优于单一全反式维甲酸,且毒副作用与单一用药无明显差异,应将联合用药治疗作为优选方案。

  • 标签: 白血病急性 早有粒细胞 细胞毒药物 诱导分化
  • 简介:为提高国内广大临床医师对甘油三酯增高及心血管剩留风险的重视程度.推动高甘油三酯血症的规范化管理.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循证医学评论专家组会同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共同讨论和制定了《甘油三酯增高的血脂异常防治中国专家共识》。

  • 标签: 甘油三酯 指南 血脂异常 防治
  • 简介:烟酸具有确切而全面的调脂作用,并且随着剂型的改进重新受到关注。本文综述了烟酸独特的药理作用,对其调脂疗效及联合作用疗效、安全性进行了循证评价,肯定了其在防治心血管疾病中的重要地位。

  • 标签: 烟酸缓释药 调脂药物 他汀类药物
  • 简介:近10年来.国内外关于血脂异常、的防治研究取得很大进展。为制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血脂异常主要是以胆固醇升高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致病因素.“指南”必须涉及如何防止血脂异常者发展为冠心病及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也涉及如何对已有冠心病及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患者进行调脂治疗。本文对“指南”中的药物降脂部分进行解读。

  • 标签: 防治指南 血脂异常 药物治疗 中国成人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解读
  • 简介:冠心病血管重建治疗包括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近20年来,这两项技术均迅速发展,成为冠心病血管重建治疗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他汀类药物降脂治疗在冠心病一级和二级预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近年来冠心病治疗学发展的里程碑之一.有关他汀类药物对冠心病血管重建治疗的影响,主要从三方面进行探讨.其一是长期的他汀类药物治疗是否能减少冠心病患者需要接受血管重建术的可能;其二是他汀类药物与血管重建术治疗冠心病的疗效比较;其三是他汀类药物与血管重建治疗联合应用在冠心病防治中的地位.

  • 标签: 降脂治疗 冠心病 血管重建 他汀类药物 CABG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