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erkel细胞癌(MCC)中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的异常表达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2006年12月至2018年12月间3例MCC,采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荧光原位杂交(FISH)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的方法,观察组织学、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征,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3例MCC患者,其中女性2例,男性1例;年龄74~93岁,中位年龄84岁。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3例标本,发现2例ALK蛋白定位表达于MCC的细胞膜/胞质;FISH法检测此2例标本均未发生ALK基因断裂缺失;同时RT-PCR检测出该2例样本ALK mRNA相对于周围正常组织出现高表达,1例ALK蛋白阴性表达,且FISH及PT-PCR检测失败。结论MCC中存在ALK mRNA和蛋白的高表达,ALK在MCC中有较高的表达率,ALK在MCC中的特异性表达对其诊断、鉴别诊断及临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莫洛尼病毒前病毒整合位点1(PIM1)基因突变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2年3月于十堰市太和医院手术切除的38例DLBCL患者的石蜡包埋组织,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Sanger法检测PIM1基因突变情况;筛选cBioPortal数据库中DLBCL相关的DUKE、DFCI和TCGA数据集,收集PIM1基因突变和表达、临床预后信息。将患者分为PIM1基因突变阳性组和PIM1基因突变阴性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肿瘤突变负荷(TMB)、微卫星不稳定(MSI)水平及总生存(OS)的差异,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DUKE、DFCI、TCGA数据集中及十堰市太和医院DLBCL患者PIM1基因突变的阳性率分别为14.3%(96/673)、26.3%(26/99)、19.5%(8/41)和28.9%(11/38),其中突变位点与突变形式以第4号外显子和错义突变多见。不同年龄(DUKE数据集)、细胞起源(COO)分型(DFCI数据集)的DLBCL患者PIM1基因突变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8.22、4.40,均P<0.05)。DUKE、DFCI和TCGA数据集中,与PIM1基因突变阴性组患者相比,PIM1基因突变阳性组中TMB均升高(均P<0.05)。DUKE和DFCI数据集中,PIM1基因突变阳性组OS较阴性组差(均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PIM1基因突变阳性为DLBCL患者OS不良预后因素(DUKE数据集:HR=1.661,95% CI 1.151~2.396,P=0.007;DFCI数据集:HR=2.074,95% CI 1.031~4.172,P=0.041)。结论PIM1基因突变可能与DLBCL患者预后不良有关。

  • 标签: 淋巴瘤,大B细胞,弥漫性 基因,PIM1 预后 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