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罪名是指犯罪名称,是对某种犯罪行为最本质特征简明概括。现代各国刑法确定罪名方式主要有两类,一是明示式,即在分则条文中明确规定罪名,因而使罪名法定化。二是包含式,即在分则条文中不规定罪名,只规定罪状,将罪名包含在罪状之中,经过对罪状分析获取罪名。在刑法修改中,罪名法定化呼声甚高,但刑法仍然未能实现罪刑法定。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对刑法中罪名进行学理概括,并在条件成熟时候以司法解释形式统一罪名。从新刑法颁布后已经出版各种版本刑法论著(我已经见到不下10种)来看,罪名概括可以说是五花八门,众说纷法。为此,迫切需要对刑法中罪名加以研究。本文试图对罪名问题提出本文一己之见

  • 标签: 新刑法 武装掩护走私 援引法定刑 刑法之罪 选择性罪名 有期徒刑
  • 简介:刑法中责任对于犯罪成立具有重要意义,它是三阶层犯罪论体系中有责性阶层核心内容。责任本质特征是非难可能性,只有在具有非难可能性情况下,行为人才能对不法行为承担责任。对于非难可能性,需要从实质上进行理解,尤其是需要从违法性认识和期待可能性这两个维度为非难可能性提供根据。其中,违法性认识是非难可能性智识性要素,而期待可能性是非难可能性意愿性要素。在我国刑法中,非难可能性要素没有法律明文规定,而是一个理论问题。因此,在司法实践中运用违法性认识和期待可能性法理而出罪案例还是较为罕见。随着刑事法治加强,责任主义思想观念必将逐渐获得认同。因此,以非难可能性为中心责任概念应当进一步推行。

  • 标签: 责任 非难可能性 违法性认识 期待可能性
  • 简介:刑法谦抑价值蕴含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兴良对刑法《这里主要是指刑罚》迷信,是各种政治迷信中最根深蒂固之一种。如果说,在智识未开古代社会,这种观念还有一定市场的话;在当今文明社会,刑法迷信应当在破除之列。德国著名学者耶林指出:"刑罚如两刃之...

  • 标签: 侵权行为法 行政刑法 刑法典 刑事政策 犯罪成本 行政处罚法
  • 简介:行为论是刑法学中一个重要单元,它为犯罪概念提供基底,为犯罪论体系提供前置性条件。在我国传统刑法学中,行为论严重地被忽视,甚至根本就没有行为论体系性地位。尤其是在四要件犯罪构成中,以危害行为作为客观要件内容,强调行为危害性,而对行为本身本体性要素则缺乏深入研究。随着德日三阶层犯罪论体系引入,开始出现了从危害行为到构成要件行为转变。本文采用学术史方法,对这一转变过程作了描述。

  • 标签: 行为论 危害行为 构成要件的行为
  • 简介:故意是三阶层犯罪论体系中责任要素,当然也有学者将其纳入构成要件,作为主观构成要件要素,以与客观构成要件要素相对应。这个问题,涉及故意体系性地位,有必要加以探讨。故意是一个涉及心理学与刑法学复杂课题.其本体要素界定以及在司法实践中认定都存在一些疑难问题需要研究,从而为主观归责奠定基础。

  • 标签: 故意 认识 意欲 明知 应知 希望
  • 简介:形式解释论基于罪刑法定原则所倡导形式理性,通过形式要件,将实质上值得科处刑罚但缺乏刑法规定行为排斥在犯罪范围之外。本文从解释方法论、构成要件论以及刑法观不同层次,对形式解释论与实质解释论之间争论进行了法理上考察。本文作者认为,形式解释论与实质解释论之争,是罪刑法定原则与社会危害性理论之争,也是形式刑法观与实质刑法观之争。作者在对刑法学中形式解释论与实质解释论之间关系理论进行考察基础上,进一步对形式解释论理据作了宣示,对实质解释论观点进行了批判。

  • 标签: 形式解释论 实质解释论 罪刑法定原则 形式侧面 实质侧面
  • 简介:犯罪论体系是刑法知识主轴,因此,犯罪论体系去苏俄化是刑法知识去苏俄化之关键所在。苏俄四要件犯罪论体系形成过程中存在以皮昂特可夫斯基为首教科书派和以特拉伊宁为代表反教科书派之间观点冲突,我国犯罪论体系苏俄化,主要是受到苏俄教科书派影响。对苏俄犯罪论体系应从三个方面进行反思性思考:一是分则与总则关系,这里存在三阶层犯罪论体系分则性思维与四要件犯罪论体系总则性思维对立;二是违法与责任关系,这里存在三阶层犯罪论体系规范论与四要件犯罪论体系存在论区别;三是出罪与入罪关系,在三阶层犯罪论体系中,出罪与入罪经过三重审查:在构成要件该当性阶层,将那些不具备构成要件行为予以删除。在违法性阶层,将那些虽然具备构成要件该当性但不具有违法性行为予以排除。在有责性阶层,将那些虽然具备构成要件该当性和违法性,但不具备有责性行为予以删除。在三阶层犯罪论体系构造中,前一要件独立于后一要件,因此每一个阶层判断都是独立判断。尤其是在违法性和有责性中,将违法阻却事由和责任阻却事由予以排除,在入罪过程中实现出罪功能。而四要件犯罪论体系只是论述了正面的犯罪成立条件,把正当防卫等出罪条件置于犯罪论体系之外,因而具有功能上缺陷。

  • 标签: 犯罪论体系 去苏俄化 总则与分则 违法与责任 入罪与出罪
  • 简介:罪刑法定是我国刑法基本原则,它虽然被我国刑法第三条所确认,但近年来,我国刑法学界围绕着罪刑法定主义含义以及我国刑法关于罪刑法定原则规定理解,展开了具有深度学术争议。关切到罪刑法定原则正确理解有三个重大理论问题:一是绝对罪刑法定与相对罪刑法定;二是形式罪刑法定与实质罪刑法定;三是消极罪刑法定与积极罪刑法定,罪刑法定原则中"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不能反向解读为"法有规定即为罪",应否定积极罪刑法定命题。

  • 标签: 罪刑法定原则 法律专属主义 形式解释论 实质解释论
  • 简介:<正>龙勃罗梭自称是基因奴隶。龙氏有一个信念,认为有些基因即使在当时看来是无足轻重,而后则可能发能发展成为一个普遍适用理论。龙氏甘当基因奴隶,这反映了一个实证主义犯罪学家对于犯罪科学态度,也恰是龙氏享有犯罪学之父美誉契因。

  • 标签: 犯罪学理论 犯罪人 刑罚 基因 行为决定论 犯罪本质
  • 简介:在我国刑法理论上,故意或者过失是犯罪成立主观要件,把无罪过事件作为不具有故意或者过失因而不构成犯罪排除事由,从正反两个方面确认了我国刑法中罪过原则。

  • 标签: 无罪过事件
  • 简介:风险刑法是从风险社会中引申出来概念,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个刑法话语体系,近年来活跃在我国刑法学界。对比风险社会风险与风险刑法风险,即可发现这是两种完全不同风险。风险社会风险是后工业社会技术风险,这种风险具有不可预知性与不可控制性,根本不可能进入刑法调整范围。风险刑法理论将风险予以泛化,并且主要是以工业社会事故型风险为原型展开其论述与论证,但这与风险社会风险并无关联。风险刑法理论在刑法应对风险讨论中,以过失犯、行为犯与不作为犯等互法方式为例证进行说明,以此作为风险刑法理论主要内容。但风险刑法理论并没有对此进行深入且充分论证,而是建互在主观臆想基础之上。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风险刑法理论与其赫以凭籍作为理论根据风险社会理论之间难以无缝对接,使风险刑法理论根基不稳。风险刑法理论在对刑法例证论证中,过于大而化之而没有细致推敲,结果导致大胆假设有余小心求证不足。所有这些,都使得风险刑法理论只能获得一时之观点喧嚣,而难以取得长久之学术积淀。

  • 标签: 风险社会 风险刑法 刑法教义学
  • 简介:论文写作,对于学者来说是生存技能,也是看家本领。我始终认为,学者就是作家,不写作无以称作家。文科写作与理科实验可以对称,对于学生来说也是如此。写作对于不同学科也还是存在一定差异性。例如实证性学科论文写作离不开田野调查,藉此获得大量数据。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分析归纳,得出相应结论,而不能闭门造车。

  • 标签: 论文写作 写作者 生存技能 田野调查 差异性 学者
  • 简介:虚拟财产是网络衍生物,随着网络在社会生活中普及,虚拟财产重要性进一步凸显。法律上如何看待虚拟财产属性,在刑法学界存在较大争议,而这个问题关系到对侵犯虚拟财产案件定罪量刑,所以极为重要。本文从民刑双重视角,对虚拟财产财物属性和权利属性进行了探讨;通过司法实践中三个案例,概述了我国司法实践中对虚拟财产从非财物到财物再到数据演变过程。本文认为,我国刑法中财物是一个包括了有体物、无体物和财产性利益最为广义概念,因此完全能够涵盖虚拟财产;对于具有财产价值虚拟财产应当按照财物予以刑事保护。

  • 标签: 虚拟财产 财物 有体物 无体物 财产性利益
  • 简介:在刑法教义学中,如何通过法律解释方法达成刑法公正性与法益安全性,这是一个亟待解决问题。其中,刑法逻辑方法正确运用具有重要意义。这种刑法逻辑方法包括形式逻辑方法和实体逻辑方法。在认定犯罪时候,要进行形式逻辑判断和实体逻辑判断。形式逻辑判断侧重于对法条形式特征界定,尤其是涉及对法条之间逻辑关系的确定。而实体逻辑判断则偏向于对法条实质内容界定,尤其是对法条内容进行价值考量。

  • 标签: 刑法教义学 逻辑方法 形式逻辑方法 实体逻辑方法
  • 简介:为他人谋取利益是我国刑法中受贿罪主观违法要素,对于该要件性质与认定,在我国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中素有争议。2016年4月18日两高颁布《关于办理贪污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解释》,对为他人谋取利益问题进行了具体规定。这一规定对以往司法解释既有继承又有超越,对于为他人谋取利益司法认定具有重要意义。该司法解释规定了四种为他人谋取利益情形,对此应当进行刑法教义学阐释,以便为受贿罪司法认定提供法理根据。

  • 标签: 受贿罪 为他人谋取利益 主观违法要素 事后受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