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正>临近岁末,京城里终于下了场期盼已久的大雪。大白天,雪花纷纷扬扬,漫山填谷,既满足了公众观赏雪景的欲望,又给"瑞雪兆丰年"之类祝福提供了足够的谈资。行过未名湖边,看着冰面上嬉戏的少男少女,猛然间浮上心头的,竟是艾青的名诗《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明知眼前的欢愉景象,与诗人当年的郁闷与感伤风马牛不相及,可还是念念不忘。就像今人仍在吟唱田汉作词的《义勇军进行曲》一样,半个多世纪前诗人艾青的感叹——"中国的路/是如此的崎岖/是如此的泥泞呀",依旧撼人心魄。更何况(?)我眼前的心境,确实也正被"寒冷"所"封锁"。

  • 标签: 诗人艾青 少男少女 瑞雪兆丰年 田汉 诗心 渐行渐远
  • 简介:如果过了若干年,你半夜醒来发现自己已经好长时间没读书,而且没有任何负罪感的时候,你就必须知道,你已经堕落了。不是说书本身有什么了不起,而是读书这个行为意味着你还有追求,还在奋斗,还有不满,还在寻找另一种可能性,另一种生活方式。说到底,读书是一种精神生活。过去是'书到用时方恨少',现在是'书到用时方恨多'。今日谈读书,比以前更需要选择的眼界、阅读的定力、批判的眼光。

  • 标签: 读书人 谈读书 记忆力
  • 简介:多年前,我曾选择“大学排名”“大学合并”“大学故事”等十个关键词,向国外听众讲述何为“当代中国大学”(参见《解读“当代中国大学”》,《现代中国》第十一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也曾使用作为“话题”、作为“文本”、作为“象征”、作为“箭垛”、作为“景观”、作为“文物”等视角,让国内大学生明白阅读大学的六种方式(参见《阅读大学的六种方式》.

  • 标签: 大学故事 现代中国 随笔集 北大校园 北京大学出版社 大学排名
  • 简介:一个人的命运与某个伟大的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那是很幸福的。因为,你从此很容易"自我介绍",也很容易让时人或后人"过目不忘"。比如,你只要说自己是77、78级大学生,大家马上知道你大致的背景、阅历以及前途等。不仅生逢其时,而且有机会成为某种意义上的"代表",这种幸运感,类似于"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 标签: 高考作文 林妹妹 生逢其时 历史事件 自我介绍 《南方日报》
  • 简介:过去是书到用时方恨少,现在是书到读时方恨多。从事专门研究,还有个别资料需要上下求索,全世界查找;但大部分图书已经变得唾手可得了。现在的麻烦是歧路亡羊,不知道该往哪里走,该读哪些书;稍不小心,就会迷失在茫茫的文字海洋里,被活活淹死。

  • 标签: 初中生 语文学习 阅读知识 课外阅读
  • 简介:《谢冕编年文集》十二卷日前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北京大学诗歌研究院、中国新诗研究所,北京大学中文系与北京大学出版社于2012年6月26日下午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举办“诗意的人生和学术——《谢冕编年文集》出版发布暨学术座谈会”(见下图)。

  • 标签: 中国诗歌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新诗研究所 学术座谈会 同行 当代
  • 简介: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的长期并存,乃中国叙事文学的一大特征。清末民初知识界争论不休的言、文分离,其实在汉代已经相当突出。可两千年来,中国文人仍然倾向于使用文言写作。除了表意文字无法追随当世口语变迁外,更因古典文化的无穷魁力,以及社会形态的相当稳定。上法三代,不时成为变革政治乃至文学现状

  • 标签: 话本小说 公案小说 说书人 白话小说 白话短篇小说 叙事者
  • 简介:对于《和风堂文集》的读者来说,长篇小说《大都》的出版,是个小小的意外。强调著名学者写作长篇小说属于"意外",而又以"小小"二字加以限制,就因为在我看来,柳存仁的学术生涯中,本就有从事小说创作的"缘份"。

  • 标签: 长篇小说 小说史 中国文学史 学术生涯 中国小说 小说创作
  • 简介:从政治史、思想史,或从文学史、教育史角度谈论“读古书”,因其思考的层次不同,完全可能发展出同样合理但大相径庭的工作目标及论述策略。我要追问的是,为何在白话文运动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在思想战线时刻防止复古思潮得逞的20世纪20年代中期,鲁迅非要用文言著述不可?

  • 标签: 复古思潮 思想史 教育史 决定性
  • 简介:据说,最近十年,中国学术大有长进。标志之一,便是不再由某个领导说了算,谁都得过“评审”这一关。大到学校定位,小至个人荣誉,中间还有研究计划、学科排名等,都需要填表、送审、汇报、打分、评比、颁奖。如今的评审,可不是闹着玩的,牵涉到很多现实利益,课题经费少则五万十万,多则百万千万。而且。你还不能清高,说我不要。因为,社会上就认这个,学校办得好不好,

  • 标签: 学问 中国学术 学校定位 现实利益 课题经费 评审
  • 简介:将近年所撰关于大学的文章结集成书,总该有个理由。比如,跟本人已刊诸书相比,是否有所推进?相对于学界同仁的著述.又有哪些特点?即便没能在理论上独树一帜起码也得在学术思路或写作策略上显示自家面目。记得小时候过年.最常见的对联是:“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可这不能成为爆竹声中编排新书的充足理由。还是略为回顾各文的写作经过,也算是给自家著述添加若干略带广告性质的注脚。

  • 标签: 中国大学 写作策略 学术思路 写作经过 广告性 著述
  • 简介:“教育”既是一种社会实践,也是一种制度建设,还是一个专门学科、一种思想方式、一套文本系统。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来说,教育思想的嬗变以及教育制度的转型,至关重要。一部作品之成为“经典”,除了自身的资质,还需要历史机遇,需要时间淘洗,需要阐释者的高瞻远瞩,更需要广大读者的积极参与。现代史视野中的教育与文化,决定了“现代中国教育”不可能安于校园一隅。“文学教育”必须介入当代文学进程和当下的思想文化进程,而不应局限于大学课堂和具体知识的传授。对于“大众文化”研究,我更倾向于在与精英文化的对话状态中,来讨论它;而不是将其孤立起来,越说越深刻,越说越伟大。理解二者之间的互相对立与互相转化,可以把事情说得更全面,课题做得更深入。

  • 标签: 教育 经典 大众文化
  • 简介:在晚清,无论是开民智的“画报”,还是张女权的“女学”,上海都走在北京前面。不谈细枝末节,就讲声名显赫者,1884年5月8日创刊的《点石斋画报》,还有1898年5月31日正式开学的中国女学堂(即“经正女塾”),都让历来高傲的北京人瞠乎其后。

  • 标签: 《点石斋画报》 北京人 女学 晚清 历史 风景
  • 简介:大学排行榜的好坏,取决于评价标准的设计、统计数据的方式以及具体操作是否严谨.大学评价不能重"物"轻"人".对于"大学精神",我认为没有凝定不变的东西,也不相信用一两句话就能概括十几万人近百年的努力,有关讨论是"可爱"而"不可信"的,而我宁愿把这种讨论转化为讲述"大学故事".校园里广泛流传的故事,经过一代代师生的选择、淘洗和再创造,以活灵活现的形式,不断传承并塑造着大学精神.它同样可以成为大学史乃至教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大学教授是大学故事中的主体,如何实现古人"从游"之义,坚守与自己身份相适应的道德准则,经得住金钱和名位的诱惑,已成为十分严峻的问题.必须回到"尊师重道"上来,在对中国传统教育精神的理解、接纳和转化中,重建师生关系,重塑教授形象.

  • 标签: 大学排名 大学故事 大学精神 师道尊严
  • 简介:两年前,我写过一篇小文,题为《马儿啊,你慢些走》,感慨最近一些年,中国的大学校园里,没人悠闲地散步,全都一路小跑,像赶地铁一样。希望教育部门给教授和学生留点读书的时间,给大学留点成长的空间,这比拼命拔苗、催肥要

  • 标签: 趣味 大学校园 闲暇 成仿吾 鲁迅 中国大学
  • 简介:先说读书是如何成为"风景"的。抗日战争中,在重庆,有一天国民党元老陈铭枢请学者熊十力吃饭。熊十力面对浩浩长江,大发感慨,而陈铭枢则背对长江,看着熊十力。熊觉得很奇

  • 标签: 熊十力 读书 风景 阅读史 抗日战争 大学校园
  • 简介:<正>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研究方面的光辉业绩,一直受到学界的高度评价。现有的中国小说史,其整体框架几乎全都因袭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而评述具体作家作品,也无不以征引鲁迅的论断为据。一部学术著作,不是靠行政命令而是靠自身的学术品格,统治学界达半个多世纪,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单纯埋怨后学不努力没长进未免有失公允,小说史研究中的“鲁迅时代”之所以不易超越,还在于《中国小说史略》本身的学术魅力。

  • 标签: 小说类型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 中国小说史研究 学术品格 学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