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前,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我国的新型也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建筑施工将其价值发挥到最大化。随着新型的出现,不仅有一定的节能性,还具有保温的特性。不仅能够减少能源的消耗量,还能够实现建筑物的现代化发展。鉴于建筑行业目前这种发展趋势,大力推广新型与保温材料有着重大的意义,在民用建筑中进行合理的应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广大使用者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也顺应了目前国家倡导的绿色施工,节能减排的思想理念,为建筑行业的战略性发展打下稳固基础。

  • 标签: 新型墙材 保温材料 民用建筑节能 外保温技术
  • 简介:1前言棒厂一炼钢线连铸饥冷床的同步轴,一直在高温环境下工作,长期处于重负荷运行状态。近年来有两个法兰经常出现断螺丝现象,并愈来愈严重,如图1。

  • 标签: 同步轴 棒材厂 螺丝 冷床 高温环境 运行状态
  • 简介:摘要: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和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新型装配式绿色建筑正逐渐成为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这种建筑方式在提高建筑质量、节约资源、减少能耗和环境污染等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和优势。而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术作为一种全面数字化的建筑设计与管理工具,为新型装配式绿色建筑的实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基于此,以下对BIM技术在新型装配式绿色建筑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 标签: BIM技术 新型装配式绿色建筑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 PCT)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诊疗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3月期间收治于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的399例COVID-19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轻症组343例,重症组56例,血清PCT累计检测例数798例,选取29例健康人作为对照,检测各组血清PCT并进行比较。结果重症组血清PCT水平高于对照组和轻症组(P<0.01);COVID-19伴器官功能衰竭组血清PCT水平高于单纯COVID-19组(P<0.01);COVID-19合并细菌感染组血清PCT水平高于COVID-19伴器官功能衰竭组与单纯COVID-19组(P<0.01)。结论当COVID-19患者出现器官功能衰竭或合并细菌感染时,血清PCT水平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连续监测血清PCT水平,在COVID-19患者的诊疗过程中仍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标签: 降钙素原 新型冠状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种炎症指标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中的表达水平以及临床应用价值,为临床诊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20年1至2月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收治的164例COVID-19确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按疾病程度分为普通型、重型、危重型3组,另选取同期66例已排除感染的患者作为阴性对照组,回顾性分析和比较各组患者白细胞(WBC)、淋巴细胞(LYM)、C反应蛋白(CRP)、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和前降钙素原(PCT)各指标的表达水平,并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价WBC、CRP、SAA及三者联合在COVID-19中及在普通型和重型/危重型COVID-19间的诊断价值。结果与对照组WBC计数[8.13(6.51,9.42)×109/L]和LYM计数[2.00(1.28,2.43)×109/L]相比,COVID-19患者的WBC计数[4.94(4.05,6.67)×109/L]和LYM计数[1.33(0.94,1.96)×109/L]均明显降低(Z=-7.435,P<0.01;Z=-4.906,P<0.01);确诊病例组的CRP[7.93(2.45~23.98)mg/ml]和SAA[34.13(4.83~198.40)mg/ml]水平均较对照组[CRP:1.36(0.57~5.67)mg/ml;SAA:4.98(4.80~15.75)mg/ml]的高(Z=-5.72,P<0.01;Z=-4.166,P<0.01),对照组与病例组的PCT水平分别是0.100 0(0.030 6~0.100 0)ng/ml和0.044 5(0.031 6~0.077 0)ng/ml,两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Z=-1.451,P=0.147);WBC、CRP和SAA诊断COVID-19患者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814、0.742和0.673(P<0.01),三者联合诊断COVID-19患者的ROC曲线下面积是0.882,特异度和敏感度分别83.33%(55/66)和84.76%(139/164),P<0.01;WBC、CRP及SAA预测重型/危重型COVID-19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799、0.779和0.886(P<0.01),三者联合预测重型/危重型COVID-19的ROC曲线下面积是0.924,特异度和敏感度分别78.67%(118/150)和14/14(P<0.01)。结论联合WBC、CRP和SAA三者可提高COVID-19诊断的特异度和敏感度,同样对重型和危重型COVID-19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 标签: 炎症 冠状病毒属 肺炎,病毒性 白细胞计数 C反应蛋白质 血清淀粉样蛋白A 敏感性与特异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机体炎症反应及凝血功能的变化情况,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20年1至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54例普通型COVID-19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选择2019年11月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收集患者治疗前后和对照组有关炎症反应及凝血功能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包括: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淋巴细胞计数(LYM#)、单核细胞计数(MON#)、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时间(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结果普通型COVID-19患者治疗前CRP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后及对照组;WBC与PLT在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NEU#、LYM#、FIB、FDP和D-二聚体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普通型COVID-19患者CRP水平变化与病情进程相关;WBC与PLT可辅助诊断COVID-19;D-二聚体在治疗前与治疗后的中位数均高于参考范围,是否具有诊疗意义,需进一步探讨。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 C反应蛋白 白细胞 血小板 D-二聚体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和血小板计数(PLT)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重症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并探讨基于脓毒症诱导凝血病(SIC)积分系统指导抗凝治疗的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20年1月1日至2月11日序贯入住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诊断为COVID-19且满足重症标准的4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重症时PT、DD、PLT、SIC积分以及确认重症后48 h内是否启动长期抗凝等资料,观察终点为28 d生存或死亡事件。依据28 d生存或死亡事件,分为生存组与死亡组;依据确认重症时是否符合SIC,分为SIC组与非SIC组。分析比较生存组与死亡组PT、DD、PLT的差异,并采用logistic回归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评估PT、DD、PLT对COVID-19重症患者28 d死亡事件的影响及预测能力;分析比较SIC组与非SIC组中接受抗凝治疗对28 d病死率的影响。结果(1)死亡组PT较生存组长[15.1(14.2, 16.6)s比14.3(13.6, 15.1)s Z=-5.922, P<0.001],死亡组DD较生存组高[4.52(1.37, 21.0)μg/ml比1.42 (0.77, 3.66)μg/ml,Z=-6.206, P<0.001],死亡组PLT较生存组低[165(120, 226)×109/L比218(157, 281)×109/L, Z=-5.171, 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T>14.5 s、DD>3.0 μg/ml、PLT<125×109/L均为COVID-19重症患者在校正年龄、性别、慢性肺部基础疾病后28 d死亡事件独立危险因素,其OR值(95%CI)分别为2.697(1.735~4.195)、2.929(1.880~4.562)和2.632(1.549~4.470),P均<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PT、DD、PLT对COVID-19重症患者28 d死亡事件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其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76、0.685和0.659,三者联合预测价值更高,AUC为0.729;(2)SIC组中接受抗凝治疗患者28 d病死率低于未接受抗凝治疗患者(40.0%比66.1%,χ²=5.417, P=0.020),而非SIC组中接受抗凝治疗患者较未接受抗凝治疗患者,28 d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9.0%比23.9%,χ²=0.713, P=0.398);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接受抗凝治疗为SIC组在校正年龄、性别、慢性肺部基础疾病后28 d死亡事件独立保护因素(OR=0.304,95%CI 0.115~0.802, P=0.016)。结论PT>14.5 s、DD>3.0 μg/ml、PLT<125*109/L均为COVID-19重症患者28 d死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SIC积分系统指导下的抗凝治疗可能有益于改善COVID-19重症患者特定人群28 d病死率。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脓毒症 D-二聚体 抗凝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