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 HIV/AIDS肿瘤患者的出院准备度的现况分析。方法:横断面调查研究,采用患者基本资料问卷、患者出院准备度量表和出院指导质量量表,对三级甲等专科医院 2016 年 7月至 2018年 6月感染外科出院前当天的 74 例 HIV/AIDS肿瘤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将结果进行回归分析。结果 出院指导质量对 HIV/AIDS肿瘤患者出院准备度具有影响为正相关关系,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HIV/AIDS肿瘤患者出院准备度现状处于较高水平,提高患者出院指导质量,能更好地提高 HIV/AIDS肿瘤患者的出院准备度。

  • 标签: HIV/AIDS 肿瘤 出院准备度
  • 简介:摘要1例以纳差、腹痛为主要表现的青春期女性患儿,初诊为急性胰腺炎,经过液体复苏、镇痛、胰酶抑制剂、静脉营养和肠内营养以及抗炎等治疗后,患儿胰腺炎好转,但血钙逐渐升高、血磷降低,超声发现甲状旁腺占位,术后病理确诊甲状旁腺腺瘤。切除病变的甲状旁腺后,患儿出现血钙正常性高甲状旁腺激素血症,给予维生素D和钙剂治疗后10个月患儿甲状旁腺激素恢复正常。

  • 标签:
  • 简介:摘要:艾滋是由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感染引起的免疫功能障碍性疾病,随着艾滋治疗的科学化和规范化,越来越多的艾滋病患者选择进行手术治疗。但艾滋手术患者更易发生下肢静脉血栓、跌倒、压疮、感染等风险,因此需要加以防范。并且由于艾滋是传染性疾病,护理人员在对艾滋护理过程中容易发生职业暴露的风险,是职业感染的高危人群。因此需要预防降低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风险,提高风险意识。风险管理是指识别、评估可能产生伤害的潜在风险,并采取合理的措施降低风险的一种管理过程。本次研究中,给予艾滋手术患者护理风险管理,以探寻其对不良事件及职业暴露发生率的影响,结果如下。

  • 标签: 艾滋病 手术患者 护理风险 管理方法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菜单式护理对基于HAPA模型的肿瘤患者PICC留置期间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分析。方法通过对菜单式护理的介绍以及菜单式护理在肿瘤患者PICC留置期间的应用,研究分析菜单式护理对基于HAPA模型的肿瘤患者PICC留置期间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结果菜单式护理对肿瘤患者自我管理的影响是有一定的积极效应的,会患者康复具有作用。结论菜单式护理对基于HAPA模型的肿瘤患者PICC留置期间自我管理能力有很大的作用和影响。

  • 标签: 菜单式护理 肿瘤患者 自我管理能力 PICC留置期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淋巴上皮瘤样癌(LELC)肿瘤免疫相关的形态学特点与外周血淋巴细胞分型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6—2018年就诊于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117例LELC患者病理及临床资料。按形态学分型方法对组织学进行分组。分析LELC中淋巴滤泡形成及间质纤维组织增生等肿瘤免疫相关的形态学特点,结合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分型以及预后信息,分析诸因素之间相互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117例患者,男性56例,女性61例,男女比例0.9∶1.0,发病年龄24~89岁,中位年龄52岁。原发部位:位于头颈部68例、肺部26例、胃部15例、其他少见部位8例。形态学Ⅰ型54例,Ⅱ型62例,1例无法分组。LELC肿瘤免疫相关形态学表现呈现连续的谱系性变化,间质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从局灶可见到弥漫分布,间质纤维组织从不可见到硬化明显;42例患者间质内见明显的淋巴滤泡形成,31例间质有明显的纤维化。73例进行了外周血淋巴细胞分型流式细胞学检测,包括CD3+总T细胞、CD3+CD4+辅助T细胞、CD3+CD8+细胞毒性T细胞、CD3-CD56+NK细胞、CD3-CD19+B细胞、CD4+CD45RA- T辅助诱导亚群、CD4+CD45RA+ T抑制诱导亚群、CD4+CD45RO+记忆T细胞亚群、CD45RA+CD45RO+活化T细胞亚群、CD8+CD38+活化细胞毒性T细胞,另有CD25+淋巴细胞及CD44+淋巴细胞的检测结果。各亚型淋巴细胞在大部分患者中比例正常,但有61例(83.6%)患者CD44+淋巴细胞比例上升,有53例(72.6%)T细胞抑制诱导亚群比例下降。相关性分析发现,临床分期和NK细胞之间呈显著相关性(P=0.023);肿瘤组织学分型和细胞毒性T细胞呈显著正相关(P=0.012);而肿瘤细胞形态分化与总T细胞(P=0.003)及NK细胞(P=0.026)显著相关;间质淋巴滤泡形成与记忆T细胞亚群呈正相关(P=0.025);肿瘤间质纤维化与T抑制诱导亚群显著正相关(P=0.004),与总T细胞(P=0.023)及与CD44黏附分子表达显著负相关(P=0.003)。生存分析发现,淋巴滤泡形成是LELC良性预后因素(P=0.001)。结论LELC肿瘤免疫相关形态学表现呈现连续的谱系性变化;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肿瘤免疫相关特征与外周血T淋巴亚型关系密切,间质淋巴滤泡形成是LELC的良性预后因素。

  • 标签: 免疫学 病理学 淋巴细胞亚群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国儿童急性细菌性脑膜炎(ABM)的病原菌组成、临床特征、疾病转归等临床流行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国33家三级甲等医院住院<15岁的1 610例ABM患儿的病原菌分布、颅内影像学并发症、疾病转归等临床及实验室资料。按年龄分为<28日龄、28日龄至<3月龄、3月龄至<1岁、1~<5岁、5~<15岁组;根据临床特征及脑脊液检查指标,分为病原学确诊组及临床诊断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精确四格表法或非参数检验。结果1 610例ABM患儿中男955例、女650例,5例未提供性别信息;发病年龄1.5(0.5,5.5)月龄。<28日龄588例,28日龄至<3月龄462例,3月龄至<1岁302例,1~<5岁156例,5~<15岁101例,1例未提供年龄信息。<28日龄及28日龄组至<3月龄组常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检出率分别为38.8%(95/245)、31.5%(70/222)]和无乳链球菌[检出率分别为27.8%(68/245)、35.1%(78/222)];3月龄至<1岁组常见病原菌为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无乳链球菌,检出率依次为34.3%(61/178)、14.0%(25/178)及13.5%(24/178);1~<5岁组及5~<15岁组患儿首位病原菌是肺炎链球菌,检出率分别为67.9%(74/109)及44.4%(16/36)。9.7%(19/195)的大肠埃希菌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共收集脑脊液标本1 598例,脑脊液及血培养阳性率依次为32.2%(515/1 598)、25.0%(400/1 598),脑脊液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和肺炎链球菌抗原阳性率分别是38.2%(126/330)和25.3%(21/83)。4.3%(32/737)病原学确诊组患儿首次脑脊液白细胞计数正常。1 610例ABM患儿中常见的颅脑影像学并发症是硬膜下积液和(或)积脓349例(21.7%)、脑积水233例(14.5%)、脑脓肿178例(11.1%)和脑血管疾病(包含脑软化、脑梗死、脑萎缩)174例(10.8%)。不良结局166例(10.3%),其中死亡32例(2.0%),1岁内死亡24例;复发37例(2.3%),3周内复发25例。病原学确诊组ABM患儿硬膜下积液和(或)积脓、脑脓肿和脑室管膜炎发生率均明显高于临床诊断组[26.2%(207/790)比17.3%(142/820),13.0%(103/790)比9.1%(75/820),4.6%(36/790)比2.7%(22/820),χ2=18.71、6.20、4.07,均P<0.05],两组间不良结局、死亡、疾病复发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儿童ABM的发病年龄多在<1岁,尤其是<3月龄。<3月龄患儿常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无乳链球菌,≥3月龄患儿首位病原菌是肺炎链球菌。硬膜下积液和(或)积脓、脑积水是常见并发症。首次脑脊液白细胞计数正常不能排除ABM。ABM病原学确诊患儿占比较低,临床还需重视和规范细菌学检查及提高病原检出率。脑脊液非培养检测方法可提高病原检出率。

  • 标签: 儿童 脑膜炎,细菌性 流行病学 多中心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二甲双胍治疗糖尿视网膜病变(DR)的分子药效机制。方法自Pubchem数据库获取二甲双胍的化学结构,通过PharmMapper、SwissTargetPrediction及DrugBank数据库获取药物作用的靶点基因;通过GeneCards和DisGeNET获取数据库内DR的致病基因。取二甲双胍的作用靶点基因与DR致病基因的交集,将交集内的基因作为二甲双胍治疗DR的目标基因。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目标基因的蛋白-蛋白互作网络。通过Metascape对目标基因进行生物本体论和功能通路分析。结果获取了31个二甲双胍治疗DR的目标基因。这些基因的生物学过程主要富集于对缺氧的反应及核苷酸代谢等;细胞组件主要富集于微绒毛、细胞紧密连接等;分子功能主要富集于辅助因子结合、一氧化氮合成酶(NOS)活性等;功能通路富集于止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信号通路等。结论二甲双胍主要通过影响细胞之间紧密连接、细胞缺氧反应、NOS以及VEGF信号通路等控制DR的进展。

  • 标签: 二甲双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药理学 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