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腰椎经椎弓根动态固定术后感染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6月腰椎经椎弓根动态固定手术1 623例,男854例、女769例,年龄(47.56±12.76)岁;Dynesys固定1 150例、K-Rod固定235例、Isobar固定181例、富乐动态固定52例、Waveflex固定5例;原发疾病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984例(60.63%)、腰椎管狭窄症280例(17.25%)、腰椎滑脱症174例(10.72%)、腰椎退行性侧凸98例(6.04%)、椎间盘源性腰痛87例(5.36%)。记录总体感染率,感染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饮酒、诊断、既往手术史、合并疾病、椎板开窗数量、椎间盘髓核切除节段数量、固定节段数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硬脊膜破裂数量、术后感染距初次手术时间、发生感染时的炎症指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和降钙素原)。按感染发生的时间分为早期感染组(术后3个月内)和晚期感染组(术后3个月以上),比较两组临床指标及治疗策略的异同。结果经椎弓根动态固定术后总体感染率为1.66%(27/1 623),其中Dynesys固定感染率为2.17%(25/1 150)、富乐动态固定为1.92%(1/52)、Isobar固定为0.55%(1/181)。随访时间(51.89±32.55)个月。椎板开窗数量1(1,2)个,椎间盘髓核摘除数量1(1,2)个,固定节段数量2(1,3)个;手术时间(186.30±81.33)min,术中出血量200(200,500)ml,术中输血量0(0,345)ml。早期感染组合并脑脊液漏1例。细菌培养阳性13例,病原菌包括表皮葡萄球菌5例、金黄色葡萄球菌2例及沙门氏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产气肠杆菌、鲍曼不动杆菌、乳链球菌各1例。21例接受了二次手术,包括清创缝合10例、内固定更换2例、内固定取出9例;4例行穿刺冲洗;2例仅采用抗生素治疗。1 623例中,发生早期感染16例(0.99%)、晚期感染11例(0.68%)。早期感染组与晚期感染组椎板开窗数量、椎间盘髓核摘除节段数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感染组的炎症指标除降钙素原外均高于晚期感染组(P<0.05);两组病原菌检出率分别为62.5%(10/16)、27.3%(3/11);早期感染组主要感染部位为切口(50.0%,8/16)和内固定周围(18.8%,3/16),晚期感染组主要为内固定周围(90.9%,10/11);早期感染组采用清创缝合9例、穿刺2例、内固定更换2例,晚期感染组采用内固定取出8例、穿刺2例。结论腰椎经椎弓根动态固定术后感染的总体发生率为1.66%,早期感染率为0.99%、晚期感染率为0.68%,Dynesys固定的感染率为2.17%。早期感染可通过清创和更换内固定等治疗而保留内固定,晚期感染大多需取出内固定才能控制。

  • 标签: 腰椎 外科伤口感染 内固定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髓核摘除经椎弓根动态固定术与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2年11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隙高度下降≥1/3,或MRI提示突出椎间盘超过椎管矢状径的50%,或基底宽度>6 mm,或ModicⅠ型终板炎)患者96例,采用髓核摘除经椎弓根动态固定术(动态固定组)或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融合组),每组48例。术后2年、5年定期随访,比较两组患者MacNab疗效分级、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并发症及腰椎整体活动度、手术节段活动度、头侧第一邻近节段活动度、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结果86例完成5年随访,其中动态固定组44例、融合组42例。动态固定组手术时间为(159.61±37.29)min,较融合组的(177.42±39.90)min短(t=2.140,P=0.035);术中出血量为(151.78±50.88)ml,小于融合组的(197.74±76.55)ml(t=3.293,P=0.001)。随访期间动态固定组发生螺钉松动2例、影像学邻近节段退变5例,均无临床症状;融合组发生影像学邻近节段退变12例,其中症状性邻椎病2例;两组患者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分别为11.4%和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12,P=0.045)。术后5年,两组MacNab优良率分别为95%及93%,疗效分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25,P=0.671)。术后2年及术后5年两组患者的VAS腰痛评分、VAS腿痛评分和ODI指数均较术前减小(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及术后5年,动态固定组手术节段活动度分别为4.43°±0.85°、4.59°±0.48°,均大于融合组(t=19.783,P<0.001;t=36.841,P<0.001)。动态固定组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由术前的(11.19±2.07)mm降至术后2年的(9.98±2.02)mm和术后5年的(9.86±1.64)mm(F=6.462,P=0.002)。术后5年时,动态固定组头侧第一邻近节段活动度为9.74°±3.29°,小于融合组的11.69°±3.89°(t=2.514,P=0.014)。结论髓核摘除经椎弓根动态固定术与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均可取得良好的中期临床疗效。动态固定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失血量更少,可部分保留手术节段活动度,与融合手术相比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更低。

  • 标签: 腰椎 椎间盘移位 椎间盘切除术 内固定器 脊柱融合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