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细胞是一种基因调控的炎性细胞死亡,其依赖于炎性小体的形成与活化,随后切割pro-IL-1β、pro-IL-18与焦孔素D蛋白(GSDMD),后者在细胞膜上形成孔道,最终导致细胞肿胀破裂、炎性因子释放。在病毒感染过程中,细胞可识别感染信号产生焦,有利于清除入侵的病原体,然若炎性小体过度激活,也会引起不同程度机体损伤;病毒也可通过多种机制对焦过程进行抑制,以利于自身复制。焦过程中,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可调控细胞,与病毒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研究病毒感染导致的细胞,可为病毒性疾病的发病机制探索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病毒 细胞焦亡 分子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HIV-1负调控因子(Nef)在HIV-1神经致病性中的作用。方法从HIV-1相关痴呆(HIV-associated dementia, HAD)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和外周5个部位(基底结、额叶皮质、脑膜、颞叶皮质和脾)中获得5株不同的HIV-1 nef基因,与载体pcDNA3.1连接构建重组的pcDNA3.1-nef真核表达载体,转染人神经胶质瘤细胞U87。转染后22 h、27 h、32 h、37 h和42 h经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检测Nef蛋白表达情况,采用JEDA801D和JD-801软件对结果进行半定量分析。转染后27 h~62 h,每间隔5 h收集U87细胞的培养上清,ELISA测定上清中两种细胞因子TNF-α和IL-1β的含量,分析两种细胞因子的动态表达情况。结果成功构建5株来自一例HAD患者不同部位组织的nef基因的重组的pcDNA3.1-nef真核表达载体,转染U87细胞。免疫组化实验的结果显示,Nef蛋白在转染后42 h开始表达,Western blot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结果。ELISA结果显示,转染后22 h、27 h、32 h、37 h,各组上清中细胞因子的含量随时间逐渐增多,但各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NF-α:F=0.445, P=0.837; F=0.579, P=0.742; F=0.617, P=0.714; F=2.728, P=0.057。IL-1β:F=2.656, P=0.062; F=0.485, P=0.809; F=0.165, P=0.982; F=2.463, P=0.093); 42 h后,各组细胞因子含量逐渐降低,57 h~62 h,TNF-α及IL-1β含量基本维持稳定;转染后42 h、47 h、52 h、57 h、62 h,实验组两种细胞因子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NF-α:F=241.310, P<0.001; F=242.638, P<0.001; F=250.114, P<0.001; F=143.877, P<0.001; F=146.172, P<0.001。IL-1β:F=251.578, P<0.001; F=188.816, P<0.001; F=276.240, P<0.001; F=238.136, P<0.001; F=163.361, P<0.001),各对照组间或实验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IV-1 Nef蛋白能诱导并增强U87细胞分泌TNF-α和IL-1β的能力,而HAD患者体内不同来源的HIV-1 Nef蛋白发生氨基酸变异对U87细胞分泌TNF-α和IL-1β无影响。

  • 标签: HIV-1 HIV-1相关痴呆 HIV-1 Nef蛋白 TNF-α IL-1β
  • 简介:摘要HIV-1可穿过血脑屏障,感染中枢神经系统,引起一系列神经系统疾病。氧化应激(oxidative stress,OS)在不同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当机体遭受各种有害刺激时,体内氧化系统和抗氧化系统的调控水平失衡,产生大量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从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组织损伤。HIV-1感染细胞后释放的反式转录激活因子Tat蛋白对于脑组织的损伤具有重要作用,它可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和神经细胞产生ROS,使机体处于慢性氧化应激状态,加重疾病的发展。本文就HIV-1 Tat蛋白对血管内皮细胞和神经细胞氧化应激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HIV-1 Tat蛋白 氧化应激 血管内皮细胞 神经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胃癌侵袭转移中的胃癌干细胞鉴定价值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采用成球培养法将胃癌干细胞成功分离或者富集,鉴定其生物学特性,分析胃癌干细胞在多药耐药、侵袭转移中的作用,通过基因芯片对可能参与胃癌干细胞生物学行为的重要分子和信号通路进行筛选,发现炭疽热毒素受体2 (ANTXR2)在胃癌细胞侵袭转移、成球、成瘤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分析其分子机制。结果SGC7901、MGC803细胞细胞在Sox2和Bmi1表达上明显比单层培养细胞高,为15.39±3.23;SGC7901、MGC803细胞细胞在Oct4表达上明显比单层培养细胞高,为4.19±0.62。SGC7901-SC细胞中干性相关基因Bmi1、Sox2和Oct4表达水平分别为(3.29±0.52)、(3.12±0.49)、(2.58±0.35),高于SGC7901-MN细胞的(1.41±0.39)、(2.04±0.33)、(1.39±0.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392、7.316、6.449,均P<0.05)。在原代细胞XN0422-SC和SGC7901-SC细胞中miR-638呈现高表达(0.69±0.11),miR-181b、miR-181a呈现低表达(0.12±0.05)、(0.15±0.07)。SGC7901-SC细胞中ANTXR2的mi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SGC7901-MN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16,P<0.05)。SGC7901-SC中ANTXR2阳性细胞增加比例达到85.48%,而在SGC7901中为4.98%。受PLVT713作用,胃癌细胞XN0422和SGC7901的ANTXR2蛋白表达水平下降。结论ANTXR2通过激活Src/ERk信号通路发挥调控作用。

  • 标签: 胃肿瘤 肿瘤干细胞测定 肿瘤侵润 肿瘤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星形肌动蛋白1(astrotactin 1,ASTN1)与肝细胞癌(HCC)侵袭转移的关系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公共数据库下载HCC的RNA表达谱数据和临床信息,比较HCC组织和癌旁对照组织ASTN1 mRNA的表达水平。ASTN1 mRNA在癌与癌旁组织差异分析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根据ASTN1表达高低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两组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ASTN1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采用siRNA技术沉默HCC细胞中的ASTN1基因,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的变化。穿膜细胞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结果HCC组织ASTN1 mRNA相对表达量为0.022(0~0.137),明显低于癌旁组织的0.037(0.004~0.216) (Z=-12.297,P<0.05)。生存分析显示ASTN1高表达组患者的总体生存预后更好(HR=0.480,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ASTN1低表达是影响HCC患者总体生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1.852,95%CI:1.635~2.313,P<0.05)。Transwell侵袭实验显示,siRNA-1和siRNA-2组穿膜细胞数为(88±7)、(89±5)个,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8±3)个(LSD-t=11.720,15.150;P<0.05)。细胞划痕实验显示,沉默ASTN1基因后细胞的侵袭转移能力增强。结论ASTN1高表达是影响HCC患者总体生存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ASTN1低表达患者预后更差。ASTN1可作为判断HCC患者生存预后的生物学标志物。

  • 标签: 癌,肝细胞 ASTN1 预后 生物学标志物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 SFTSV)感染致细胞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形式,并进一步于蛋白水平探讨细胞的存在,为研究SFTSV致病机制提供新的思路。方法用不同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 MOI)SFTSV感染Vero细胞,逐日观察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 CPE),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LDH释放试验检测细胞膜受损情况,以判定病毒的最佳感染量与细胞死亡时间。使用不同PCD抑制剂分别对Vero细胞进行预处理后感染SFTSV,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判断SFTSV致PCD死亡形式。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相关蛋白的含量,进一步探讨焦的存在。结果SFTSV以MOI=10感染Vero细胞后48 h、72 h为后续实验最佳感染量与时间,此时细胞CPE明显,细胞活力降至对照组的51%、41%(P<0.001、P<0.001),LDH释放量达最大酶活性释放孔的24%、37%,为对照组LDH释放量的3.8、3.4倍(P<0.001、P<0.001)。不同PCD抑制剂对SFTSV致细胞死亡抑制结果显示,泛caspase抑制剂和受体相互作用丝氨酸苏氨酸激酶3(receptor-interacting serine/threonine-protein kinase 3, RIP3)抑制剂在48 h、72 h均有抑制作用,48 h其细胞活力为病毒对照组的2.1、1.6倍,72 h为2.3、1.7倍,且泛caspase抑制剂的作用显著高于其他抑制剂组,caspase-1、caspase-3抑制剂仅在48 h有抑制作用,细胞活力为病毒对照组的1.5、1.3倍。SFTSV感染Vero细胞后,随着时间延长,caspase-1、IL-1β的表达量逐渐增加,至48 h分别达对照组的3.4、9.5倍(P<0.001、P<0.001)。结论SFTSV感染Vero细胞可导致多种形式PCD,包括凋亡、焦、程序性坏死,且PCD过程中可检测到焦相关蛋白活化,进一步探讨了焦的存在。

  • 标签: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 细胞程序性死亡 细胞焦亡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HAD和非HAD的艾滋病患者不同部位来源的Tat蛋白氨基酸位点变异及其对U87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采用BLAST和MEGA6对一例HAD患者(H)和一例非HAD患者(N)的基底节(BG)、脾脏(SPL)共4个部位来源的HIV-1 Tat蛋白进行序列分析,研究其氨基酸位点变异,并将tat基因转染至U87细胞,显微镜观察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初步判断Tat蛋白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细胞Tat蛋白的表达;并使用cck-8法、Western blot、MDA检测试剂盒研究不同部位Tat蛋白对细胞活性、氧化应激指标GPX、MDA水平的影响。结果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N-BG、N-SPL、H-BG、H-SPL来源的HIV-1 Tat蛋白关键氨基酸位点存在差异;Tat蛋白可抑制U87细胞的活性,抑制作用可以被抗氧化剂N-乙酰-L-半胱氨酸(NAC)逆转。与对照组相比,四个实验组MDA水平均升高,GPX蛋白表达量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P=0.004,P=0.000,P=0.003;P=0.000,P=0.016,P=0.000,P=0.021);且不同部位的Tat蛋白诱导细胞氧化应激的能力不同,H-BG组MDA水平高于N-BG部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3);且无论是HAD还是非HAD患者BG组GPX含量均低于SP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07,P=0.01,P=0.007)。结论HAD及非HAD患者外周及中枢神经系统中的Tat蛋白关键氨基酸位点存在差异,对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也不同。

  • 标签: HIV相关痴呆 HIV-1 Tat蛋白 丙二醛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微小RNA-200c(miR-200c)在人胰腺癌干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EMT)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FACS)在人胰腺癌细胞株PANC-1中分选出以CD24+CD44+ESA+作为标志物的胰腺癌干细胞。将miR-200c前体片段和阴性对照片段分别转染到胰腺癌干细胞中。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细胞中E-钙黏蛋白(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E盒结合锌指蛋白1(ZEB1)和miR-200c的表达。Transwell试验检测细胞的侵袭能力。采用t检验。结果人胰腺癌细胞株PANC-1中分选出CD24+CD44+ESA+细胞(0.8%)。miR-200c在胰腺癌干细胞中的相对表达值(0.15±0.01)显著低于PANC-1细胞(1.00±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06,P<0.05)。胰腺癌干细胞平均穿膜细胞数[(321.00±7.62)个]明显高于PANC-1细胞[(70.00±16.47)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52,P<0.05)。转染miR-200c前体片段24 h后的胰腺癌干细胞中miR-200c的相对表达值(3.70±0.42)明显高于转染阴性对照片段的胰腺癌干细胞中miRNA-200c的相对表达值(0.22±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73,P<0.05)。E-cadherin、vimentin、ZEB1 mRNA在转染miRNA-200c前体片段的胰腺癌干细胞中的表达分别为(3.12±0.02)×10-4、0.36±0.15、(0.38±0.07)×10-4,在转染阴性对照片段的胰腺癌干细胞中的表达分别为(1.31±0.05)×10-4、1.16±0.08、(1.13±0.03)×10-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41、2.165、2.308,P<0.05)。转染miR-200c前体片段后的胰腺癌干细胞的平均穿膜细胞数[(80.00±5.35)个]明显低于转染阴性对照片段的干细胞[(310.00±19.41)个],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13,P<0.05)。结论miR-200c过表达可以抑制胰腺癌干细胞的上皮-间充质转化,逆转其侵袭能力。

  • 标签: 胰腺癌 肿瘤干细胞 微小RNA 上皮-间充质转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抑制α-烯醇化酶(ENO1)联合紫杉醇对肝癌细胞系SK-HEP-1增殖、侵袭和凋亡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采用脂质体法将siRNA-ENO1(siRNA-ENO1组)及siRNA-NC(siRNA-NC组)转染至肝癌SK-HEP-1细胞,将未转染的SK-HEP-1细胞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转染效果。使用0、2.5、5、10、20和40 μg/L紫杉醇处理SK-HEP-1细胞48 h,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并计算紫杉醇的半抑制浓度。使用10 μg/L紫杉醇处理转染siRNA-ENO1(紫杉醇+siRNA-ENO1组)和siRNA-NC(紫杉醇+siRNA-NC组)的SK-HEP-1细胞,采用MTT法、克隆形成实验、Transwell实验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克隆形成、侵袭和凋亡能力,Western blot法检测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siRNA-ENO1组细胞中ENO1 mRNA和蛋白表达表达水平(分别为0.25±0.03和0.23±0.02)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00±0.00和0.69±0.04,均P<0.05)。2.5、5、10、20和40 μg/L紫杉醇作用48 h,肝癌SK-HEP-1细胞存活率[分别为(88.65±6.46)%、(72.36±6.08)%、(60.48±4.23)%、(38.52±3.56)%和(20.75±2.32)%]均低于对照(0 μg/L)组[(100.00±0.00)%,均P<0.05]。紫杉醇半抑制浓度为13.26 μg/L。siRNA-ENO1组细胞存活率和克隆形成率[分别为(68.86±5.12)%和(18.12±2.25)%]均低于siRNA-NC组[分别为(100.00±0.00)%和(29.65±3.06)%),均P<0.05];紫杉醇+siRNA-ENO1组细胞存活率和克隆形成率[分别为(43.28±2.64)%和(8.72±0.52)%]与紫杉醇+siRNA-NC组[分别为(61.75±5.06)%和(13.48±2.16)%)]和siRNA-ENO1组[分别为(68.86±5.12)%和(18.12±2.2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紫杉醇+siRNA-ENO1组细胞侵袭数[(23.64±2.12)个]低于siRNA-ENO1组和紫杉醇+siRNA-NC组[分别为(42.16±2.75)个和(37.35±2.42)个,均P<0.05]。紫杉醇+siRNA-NC组和siRNA-ENO1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7.49±1.35)%和(15.29±1.50)%]高于siRNA-NC组[(7.21±0.70)%,均P<0.05];紫杉醇+siRNA-ENO1组细胞凋亡率[(24.59±2.40)%]高于紫杉醇+siRNA-NC组和siRNA-ENO1组[分别为(17.49±1.35)%和(15.29±1.50)%,均P<0.05]。siRNA-ENO1组和紫杉醇+siRNA-NC组细胞中ENO1、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p-PI3K、p-Akt表达水平及PCNA、MMP-9、Bcl-2表达水平均低于siRNA-NC组(均P<0.05);紫杉醇+siRNA-ENO1组细胞中ENO1、p-PI3K、p-Akt及PCNA、MMP-9、Bcl-2表达水平均低于siRNA-ENO1组和紫杉醇+siRNA-NC组(均P<0.05)。结论抑制ENO1表达可增强紫杉醇对肝癌SK-HEP-1细胞的抑增殖、侵袭和促凋亡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 标签: 肝肿瘤 α-烯醇化酶 紫杉醇 细胞增殖 细胞侵袭 细胞凋亡 PI3K/Akt信号通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抑制α-烯醇化酶(ENO1)联合紫杉醇对肝癌细胞系SK-HEP-1增殖、侵袭和凋亡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采用脂质体法将siRNA-ENO1(siRNA-ENO1组)及siRNA-NC(siRNA-NC组)转染至肝癌SK-HEP-1细胞,将未转染的SK-HEP-1细胞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转染效果。使用0、2.5、5、10、20和40 μg/L紫杉醇处理SK-HEP-1细胞48 h,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并计算紫杉醇的半抑制浓度。使用10 μg/L紫杉醇处理转染siRNA-ENO1(紫杉醇+siRNA-ENO1组)和siRNA-NC(紫杉醇+siRNA-NC组)的SK-HEP-1细胞,采用MTT法、克隆形成实验、Transwell实验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克隆形成、侵袭和凋亡能力,Western blot法检测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siRNA-ENO1组细胞中ENO1 mRNA和蛋白表达表达水平(分别为0.25±0.03和0.23±0.02)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00±0.00和0.69±0.04,均P<0.05)。2.5、5、10、20和40 μg/L紫杉醇作用48 h,肝癌SK-HEP-1细胞存活率[分别为(88.65±6.46)%、(72.36±6.08)%、(60.48±4.23)%、(38.52±3.56)%和(20.75±2.32)%]均低于对照(0 μg/L)组[(100.00±0.00)%,均P<0.05]。紫杉醇半抑制浓度为13.26 μg/L。siRNA-ENO1组细胞存活率和克隆形成率[分别为(68.86±5.12)%和(18.12±2.25)%]均低于siRNA-NC组[分别为(100.00±0.00)%和(29.65±3.06)%),均P<0.05];紫杉醇+siRNA-ENO1组细胞存活率和克隆形成率[分别为(43.28±2.64)%和(8.72±0.52)%]与紫杉醇+siRNA-NC组[分别为(61.75±5.06)%和(13.48±2.16)%)]和siRNA-ENO1组[分别为(68.86±5.12)%和(18.12±2.2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紫杉醇+siRNA-ENO1组细胞侵袭数[(23.64±2.12)个]低于siRNA-ENO1组和紫杉醇+siRNA-NC组[分别为(42.16±2.75)个和(37.35±2.42)个,均P<0.05]。紫杉醇+siRNA-NC组和siRNA-ENO1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7.49±1.35)%和(15.29±1.50)%]高于siRNA-NC组[(7.21±0.70)%,均P<0.05];紫杉醇+siRNA-ENO1组细胞凋亡率[(24.59±2.40)%]高于紫杉醇+siRNA-NC组和siRNA-ENO1组[分别为(17.49±1.35)%和(15.29±1.50)%,均P<0.05]。siRNA-ENO1组和紫杉醇+siRNA-NC组细胞中ENO1、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p-PI3K、p-Akt表达水平及PCNA、MMP-9、Bcl-2表达水平均低于siRNA-NC组(均P<0.05);紫杉醇+siRNA-ENO1组细胞中ENO1、p-PI3K、p-Akt及PCNA、MMP-9、Bcl-2表达水平均低于siRNA-ENO1组和紫杉醇+siRNA-NC组(均P<0.05)。结论抑制ENO1表达可增强紫杉醇对肝癌SK-HEP-1细胞的抑增殖、侵袭和促凋亡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 标签: 肝肿瘤 α-烯醇化酶 紫杉醇 细胞增殖 细胞侵袭 细胞凋亡 PI3K/Akt信号通路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剂量更昔洛韦对新生儿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26例患儿随机分为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分别采用5.0mg/kg和7.5mg/kg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低剂量组患儿中有2例未完全消退,消退率96.77%,高剂量组有3例未完全消退,消退率95.23%,其余临床症状均完全消失,临床转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转阴率79.03%,高剂量组转阴率80.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147,P=0.074);低剂量组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高剂量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94%。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P=0.000)。结论:5.0mg/kg和7.5mg/kg更昔洛韦对新生儿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疗效无明显差异,应优先选用低剂量,以保证患儿安全。

  • 标签: 更昔洛韦 巨细胞病毒感染 新生儿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NOSES)与非NOSES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后腹盆腔冲洗液肿瘤细胞检测及细菌培养结果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前瞻性纳入2018年6月至2019年8月在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普外科胃肠组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根据患者治疗意愿将所有患者分为NOSES组和非NOSES组,NOSES组共纳入30例患者,非NOSES组纳入50例患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肿瘤特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均于气腹建立后(术前)、吻合完成后(术毕)两个时间点冲洗术区,并留取腹腔冲洗液。术前冲洗液即刻送病理科查找肿瘤细胞。术毕冲洗液分装两份,分别即刻送病理科查找肿瘤细胞和检验科行细菌培养。收集肿瘤细胞学检测及细菌培养结果的数据。结果NOSES组与非NOSES组患者术前腹腔冲洗液肿瘤细胞阳性例数分别为0例、1例,阳性率分别为0%(0/30)、2.0%(1/50),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毕腹腔冲洗液肿瘤细胞阳性例数均为0例。NOSES患者与非NOSES患者术毕腹腔冲洗液细菌培养阳性分别为9例、14例,阳性率分别为30%(9/30)、28%(14/50),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7, P=0.848)。结论与非NOSES手术相比,NOSES直肠癌根治未增加腹盆腔肿瘤细胞脱落风险及细菌污染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直肠肿瘤 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 细胞学检查 微生物学检查 冲洗液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HIV-1 Nef蛋白氨基酸位点变异对其抑制神经细胞自噬的影响,探讨Nef蛋白致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机制。方法分别扩增和克隆1例HIV相关性痴呆(HIV-associated dementia,HAD)患者(H)及1例非AIDS HAD患者(N)中枢神经系统颞叶(temporal cortex,TC)部位的HIV-1 nef基因,进行序列分析,研究氨基酸位点变异;构建H-TC和N-TC来源的Nef真核表达载体p EGFP-N1-nef,并分别转染U87细胞,观察绿色荧光蛋白并初步判断Nef蛋白表达情况;同时Western blot检测U87细胞Nef蛋白及细胞自噬标记蛋白LC3-Ⅱ、p62蛋白的表达,分析不同来源的Nef对U87细胞自噬的影响。结果PCR扩增并构建H-TC及N-TC nef基因克隆载体pMD-19T-nef,测序证实为HIV-1B亚型,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H-TC与N-TC关键氨基酸位点存在差异;成功构建pEGFP-N1-nef重组质粒,在U87细胞内表达Nef蛋白,转染后48 h Nef蛋白表达量最高;Western blot结果分析表明,LC3-Ⅱ蛋白的表达量在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764,P=0.001),两组细胞中LC3-Ⅱ含量较低,Western blot未能检测到。,空白组与空载体组之间LC3-Ⅱ的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9),H-TC、N-TC及阳性对照CQ组LC3-Ⅱ表达升高,与空白对照或空载体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P=0.039,P=0.031),且H-TC组LC3-Ⅱ的表达量高于N-TC组(P=0.023);H-TC、N-TC及阳性对照CQ组p62蛋白的表达量较空白对照或空载体组有所升高,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049,P=0.163)。结论HAD及非HAD患者中枢神经系统中HIV-1 Nef氨基酸位点存在差异,对U87细胞自噬的影响也因此不同,H-TC来源的Nef诱导自噬标记蛋白LC3-Ⅱ表达的能力更强。

  • 标签: HIV相关性痴呆 HIV-1 nef 自噬标记蛋白LC3-Ⅱ 自噬标记蛋白p62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微小RNA-200c(miR-200c)对人胰腺癌细胞株PANC-1中转化生长因子-β诱导基因-克隆3(βig-h3)表达的影响。方法将miR-200c前体片段和阴性对照片段分别转染到PANC-1细胞中。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转染后的PANC-1细胞中miR-200c和βig-h3的表达。应用Transwell实验检测转染后PANC-1细胞的侵袭能力。采用t检验。结果转染miR-200c前体片段和阴性对照片段的PANC-1细胞中miR-200c的相对表达值分别为1.00±0.12和0.17±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08,P<0.05)。βig-h3的相对表达值分别为0.21±0.16和0.71±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36,P<0.05)。转染miR-200c前体片段和阴性对照片段的PANC-1细胞平均穿膜细胞数分别为(65.00±18.19)和(308.00±5.73)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07,P<0.05)。结论miR-200c可以抑制胰腺癌细胞的侵袭能力,可能与下调βig-h3的表达有关。

  • 标签: 胰腺癌 微小RNA 转化生长因子-β诱导基因-克隆3 侵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