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美国能源部阿贡国家实验室研究人员表示,通过与中国和新加坡的同行开展合作,他们成功获得了H5N1禽流感病毒中最重要的一种蛋白的晶体和特征结构,并发现如能阻断该蛋白中的两种亚单元的结合,将有望找到对付流感病毒的新药或疫苗。

  • 标签: H5N1禽流感病毒 结构特征 蛋白 科学家 国家实验室 美国能源部
  • 简介:2005年10月29日,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正式成立,该中心也成为了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的国际总部。

  • 标签: 蛋白质组计划 研究中心 北京
  • 简介:高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是一个多种疾病发病的危险因子,其涉及的疾病谱较广,与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肾脏病、出生缺陷、老年病和一些精神疾病发病相关。醛糖还原(Aldosereductase,AR)是多元醇代谢途径(Polyolpathway)的反应限速,在高糖情况下,多元醇通路被激活,它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关于醛糖还原在糖尿病中的病理生理意义已有很多报道,但还未见高同型半胱氨酸和醛糖还原关系的报道。因此,本文初步探讨了高同型半胱氨酸上调醛糖还原表达的病理生理意义,可能对理解糖尿病并发症乃至临床诊断及治疗有潜在的指导意义。

  • 标签: 高同型半胱氨酸 上调作用 醛糖还原酶 基因表达 病理生理意义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 简介:蛋白激酶C(PKCs)最早是由Nishizuka等人于1977年在鼠脑中发现。迄今为止,人们通过分子克隆及学分析等已发现了14种PKCs同工(亚型),它们广泛地分布于生物体内的各种组织,其中以神经组织含量最为丰富。PKCs不同亚型可使不同的底物蛋白磷酸化和

  • 标签: 蛋白激酶C PKCs 缺血/低氧预适应 机制 钙离子 腺苷
  • 简介:脑和心脏等重要器官的缺血,低氧损伤可导致患者语言障碍、瘫痪、意识丧失及死亡等一系列严重后果,因此一直是基础医学研究和临床治疗的重点。1986、1990年,美国学者Murry和日本学者Kitagawa等分别在心脏和脑发现了一种内源性保护机制,即缺血,低氧预适应现象(I/HPC),为临床治疗中风等缺血/低氧性疾病开辟了新的道路。因此,对I/HPC机制的研究,尤其是对参与I/HPC形成的细胞信号传导通路的研究,已成为近年的研究热点。本文就蛋白激酶C家族(PKCs)在缺血广低氧损伤和预适应形成中作用做一简要概述。

  • 标签: 缺血/低氧损伤 缺血 低氧预适应 蛋白激酶C
  • 简介:脑缺血预适应是神经细胞对抗缺血刺激产生的一种内源性保护机制,即通过事先适度的缺血预刺激处理后,脑组织对随后的致死性缺血具有一定的防御和保护效应。近年来,对于参与这一内源性保护机制的细胞信号传导系统的研究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 标签: 缺血预适应 大鼠脑 表达量 酸化水 JNK 蛋白
  • 简介:2013年10月12—13日中国生理学会张锡钧基金会第十二届全国青年优秀生理学学术论文交流会在湖南长沙顺利召开。由各省生理学会推荐的37名参赛选手的论文参与评选,会议展示了选手们近3年来在生理学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经过专家对参评者论文和现场报告的综合评判,评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特别奖、最佳表达奖、最佳答辩奖和最佳图标奖共11名。从2013年第6期开始,《生理通讯》将陆续转载获奖者的参评论文各一篇,以飨读者。

  • 标签: 生理学 研究成果 专家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