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随着国际贸易活动的日趋频繁及其复杂化,实蝇害虫的传播扩散机率越来越大,直接威胁农业生产安全,成为影响果蔬等进出口贸易的重要检疫问题之一.因此,实蝇的准确识别与快速鉴定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本文主要对目前已经被用于实蝇鉴定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原理、优缺点及其研究进展进行概述;同时,根据BOLDSystems现有的数据,汇总了截至2014年10月22日实蝇DNA条形码的种类、已公布研究的记录数及涉及的实蝇种类.结果表明:目前应用于实蝇鉴定的DNA条形码有COⅠ-5P、COⅠ-3P、COⅡ、COⅢ、CYTB、atp6、28S等7种;其中以COⅠ标记为主,已公布的记录数为4540,是其他5种DNA标记的113.5倍,COⅠ-5P标记研究的实蝇科种类有315种,COⅠ-3P标记的有116种;目前研究较多的为果实蝇属、寡鬃实蝇属、腊实蝇属.本文对今后选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实蝇种属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 标签: 实蝇 DNA条形码技术 PCR技术
  • 简介:【背景】取食经历对植食性昆虫的寄主选择行为具有较大影响,影响天敌昆虫寄主专一性测定的设计和结果解释。【方法】采用选择性试验,观察了入侵豚草的重要天敌——广萤叶甲成虫羽化后取食不同植物对其后续产卵寄主选择的影响。【结果】与取食豚草的试虫相比,有取食三裂叶豚草、苍耳或菊芋经历的成虫选择苍耳产卵的频次增加,不再对豚草表现出明显的选择偏好性。对产卵识别期的Cox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成虫早期取食不同植物,对后续产卵选择有显著影响,成虫羽化后如果先取食豚草或三裂叶豚草,则选择苍耳产卵的倾向显著低于豚草;但如果先取食苍耳、菊芋和农家向日葵,则选择苍耳产卵的倾向与豚草无显著差异。【结论与意义】由此推测,广萤叶甲初羽化成虫取食的植物对其后续产卵选择具有较大影响,因而在寄主专一性测定中应关注测试前饲喂的植物种类。

  • 标签: 学习 产卵选择 识别期 寄主专一性测定 杂草生物防治
  • 简介:【背景】植食性昆虫对产卵场所的选择行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寄主植物的发育阶段和被同种其他个体利用程度是影响其产卵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方法】采用野外罩笼的选择性试验,观察了广萤叶甲成虫对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不同被取食程度、不同落卵量的豚草植株的产卵选择行为,分析产卵选择频次,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拟合识别期以估计产卵选择偏好性。【结果】开花期豚草被选择产卵的风险(瞬间概率)仅为生长期的16.5%,苗期豚草被选择产卵的风险为生长期的34.1%;成虫对3种被食程度豚草的产卵选择频次之间存在显著差异(n=20,P〈0.01),在3级被食程度豚草上产卵次数最多(12次),而在5级被食豚草上产卵次数最少(2次),表明成虫明显偏好将卵产于已被中等程度取食的植株上;成虫对不同落卵量植株(0、4、8个.株-1)未表现出显著的产卵偏好,对不同密度(高、低)斑块的豚草的产卵选择亦无显著差异。【结论与意义】豚草生育期和被取食程度影响广萤叶甲雌虫的产卵选择,而植株上的落卵量和豚草密度对产卵选择没有影响。

  • 标签: 产卵选择 取食为害 植物密度 落卵量 寄主专一性
  • 简介:采用mtDNACOI序列鉴定了新疆首府城市乌鲁木齐(东经86°40′-88°55′,北纬43°15′-44°20′)和位于该城市以东195km的烟粉虱暴发危害区吐鲁番市(东经88°05′-89°54′,北纬41°20′-43°35′)的烟粉虱生物型。通过对两地2008-2010年采集的11个样本群体(样本量均超过30头,每个样本群体检测10头以上)进行检测,结果表明,Q型烟粉虱已经传入新疆。2010年,由乌鲁木齐市花卉市场采集到的一品红种群HH-1与吐鲁番市温室采集到的辣椒种群LJ、番茄种群XHS、茄子种群QZ和烟草种群YC为Q型。另外,2010年采自花卉市场的一品红种群HH-2、2009年前采自野外杂草和温室的锦葵种群JK-S、棉花种群ZH-O以及采自吐鲁番市棉田的种群TC1、TC2和TC3仍然属于B型。

  • 标签: Q型烟粉虱 MTDNA COI 新疆 生物入侵
  • 简介:【背景】豚草已成功入侵广西来宾,对当地生物多样性、农业生产和居民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广萤叶甲和豚草卷蛾均为豚草的重要专一性天敌,在湖南等地已有效抑制了豚草的扩散蔓延。【方法】为考查2种天敌在广西对豚草的联合控制作用,于2009年5月24日在广西来宾豚草入侵地区同时释放广萤叶甲和豚草卷蛾(2种天敌释放密度均为1170头.hm-2)。【结果】至2009年8月29日释放区内豚草植株死亡率达98%以上,且天敌迅速向邻近豚草发生区扩散,2种天敌对扩散区豚草的控制率可达50%~60%。【结论与意义】2种天敌对豚草具有显著的控制效果,建议在广西大面积推广应用。

  • 标签: 广聚萤叶甲 豚草卷蛾 豚草 联合控制 生物防治
  • 简介:【背景】豚草是一种世界性的重要害草,在江西南昌地区普遍发生。广萤叶甲和豚草卷蛾是很有利用前景的豚草天敌,而有关这2种天敌在江西南昌地区田间对豚草的联合控制效果尚不明确。【方法】2009年6月25日分别按广萤叶甲0.7头.株-1和豚草卷蛾0.4头.株-1的密度在江西南昌豚草入侵地同时释放2种天敌,并于8月4日~9月13日,每隔10d调查广萤叶甲各虫态的数量、豚草卷蛾虫瘿数、豚草的株高和死亡株数。【结果】释放前期广萤叶甲和豚草卷蛾种群数量增长较快,但释放70d后,豚草植株死亡率达90.14%,天敌种群数量急剧下降;释放80d后,豚草植株死亡率达到100%。此外,在整个调查期间,天敌释放区豚草株高增长缓慢,均极显著低于对照区。【结论与意义】广萤叶甲和豚草卷蛾在江西南昌地区田间对豚草的联合控制效果显著,宜在江西大规模推广应用。

  • 标签: 广聚萤叶甲 豚草卷蛾 豚草 生物防治
  • 简介:实蝇害虫严重危害多种水果和蔬菜,是世界果蔬产业最重要的害虫类群之一,严重影响了发生地的果蔬生产和出口贸易活动。昆虫不育技术(SIT)是一种物种特异和环境友好型防治措施,在多种实蝇害虫的防治、阻截和根除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昆虫的基因组进行遗传修饰,可对SIT进行改进,提高其防控效果并扩大应用的物种范围,近年来相关方面的研究已取得重要进展,成为害虫遗传控制的研究热点。本文阐述了通过受四环素调控的tet—off基因表达系统来实现昆虫“不育”的基本原理和在果蝇及其他几种主要实蝇害虫中建立的不同类型的遗传控制体系,以及类似体系在其他农业昆虫中的应用情况。简要介绍了在橘小实蝇遗传控制技术体系构建方面的工作进展,并对该技术的在害虫综合治理(IPM)尤其是实蝇害虫防治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 标签: 遗传控制 实蝇 昆虫不育技术 tet—off基因表达系统 致死品系
  • 简介:随着我国对外开放范围的不断扩大,无意引进的入侵种对我国农林生产和生态安全的威胁进一步加大,但至今鲜有关于我国外来入侵种的群组成、原产地结构及其变化趋势的系统报道。因此,本文对我国234种无意引进的外来入侵种进行研究,以期为口岸检疫与监测提供参考。结果发现,这些物种属于7界16门27纲65目122科。昆虫纲和木兰纲的入侵种分别占总数的28.2%和33.3%。原产于美洲和欧洲的入侵种分别占总数的51.7%和24.4%。1969~2008年,昆虫纲的入侵种每10年的增加数量及其在每10年新增的所有入侵种中所占的比例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分别从1969~1978年的2种和12.5%增加到1999~2008年的17种和77.3%。1899~2008年,原产于美洲的入侵种在每10年新增的所有入侵种中所占的比例基本稳定在55%~65%。1959~2008年,每10年新增的原产于美洲的入侵种中,昆虫所占的比例明显增加,从1959~1969年的0增加到1999~2008年的81.8%。这表明昆虫已成为我国外来入侵种中最主要的群之一,美洲仍是其最主要的原产地之一。

  • 标签: 生物入侵 外来种 无意引进 首次发现 原产地 变化趋势
  • 简介:【背景】齿裂大戟原产于北美,是近年来入侵我国的一种检疫性杂草。目前,该杂草已在我国的华北、华东和西南建立种群,并呈扩散蔓延趋势。由于该入侵植物具有极强的繁殖能力,一旦大面积扩散势必造成极大损失,急需通过风险评估明确其未来的扩散趋势,进而制定早期预警措施。【方法】使用MAXNET模型,运用齿裂大戟在原产地和中国的已知分布数据及筛选后的环境变量,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GIS)及其生活史特征和环境适应特性,直观和定量地预测了该原产北美的植物在中国的适生范围,并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operatorcharacteristiccurve,ROC)分析方法对模型预测结果进行了检验。【结果】齿裂大戟在我国有较为广阔的潜在分布区,其中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地处33°~40°N,109°~119°E的北京、天津、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山东中北部、山西南部和陕西西安等地。【结论与意义】结合齿裂大戟在我国的分布现状和传入扩散特性,划定了其在我国潜在的高风险区域,为制定预防和控制入侵植物进一步传入和扩散的早期预警和监测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齿裂大戟 最大熵模型 入侵植物 生态位 潜在分布区预测
  • 简介:【背景】白花鬼针草为农区恶性杂草,原产于美洲,现已广泛分布于世界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但其在全球和中国的适生区域及适生等级还不明确.【方法】利用MaxEnt生态位模型对白花鬼针草在全球以及中国的潜在适生区进行预测.【结果】白花鬼针草在全球的分布更多受到温度因素的影响.白花鬼针草的适生区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和南半球15°-30°之间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其中,北美南部、南美中南部、非洲南部、东南亚北部以及大洋洲中南部沿海地区为白花鬼针草中、高度适生区.白花鬼针草在中国的适生区主要位于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福建、台湾.到2070年,白花鬼针草在全球的适生区面积与当前相似,但在中国的适生区有所增大.【结论】白花鬼针草在我国有进一步扩张的风险.

  • 标签: MAXENT 白花鬼针草 潜在分布区 预测
  • 简介:[目的]生态位模型在生物地理学、入侵生物学和保护生物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被越来越多地用于预测物种潜在分布和现实分布的研究中。本文以美国白蛾为例介绍pROC方案在生态位模型评价中的应用及其注意事项,以期对物种潜在分布预测进行合理的评价,促进生态位模型在我国的合理运用和发展。[方法]介绍ROC曲线和AUC值基本原理,总结其在生态位模型评价中的应用,从物种存在分布点和不存在分布点的可信度出发,分析AUC值用于模型评价的优点和不足,最后介绍局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线下面积方案(pROC方案)来弥补传统AUC值的不足。[结果]AUC值虽独立于阈值,但因其综合灵敏度和特异度,而屏蔽这2个指标各自的特征,不能分别评估预测结果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同时对遗漏率和记账错率不能进行权衡,会误导使用者对模型的评价。与AUC值相比,ROC曲线的形状更具有价值,蕴含丰富的模型评价信息。[结论]模型评价需要将灵敏度和特异度区别对待,ROC曲线形状比AUC值在生态位模型评价中更为重要,pROC方案相对于传统AUC值具有优势,但容易对过度模拟做出不当判断。模型评价与作者研究目的密切相关:当以预测物种潜在分布为目的时(如入侵物种潜在分布、气候变化对物种分布的影响和谱系生物地理学),模型评价应当给予灵敏度(或者遗漏率)更多的权重;当以预测物种现实分布为目的时(如保护区界定和濒危物种引入),模型评价应当给予灵敏度和特异度同等的权重。

  • 标签: 生态位模型 灵敏度 特异度 ROC曲线 AUC值 遗漏错误
  • 简介:【目的】生态位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入侵生物学和保护生物学研究,现有建模工具中,MaxEnt是最流行和运用最广泛的生态位模型。然而最近研究表明,基于MaxEnt模型的默认参数构建模型时,模型倾向于过度拟合,并非一定为最佳模型,尤其是在处理一些分布点较少的物种。【方法】以茶翅蝽为例,通过设置不同的特征参数、调控倍频以及背景拟不存在点数分别构建茶翅蝽的本土模型,然后将其转入入侵地来验证和比较模型,通过检测模型预测的物种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曲线、潜在分布在生态空间中的生态位映射以及潜在分布的空间差异性,探讨3种参数设置对MaxEnt模型模拟物种分布和生态位的影响。【结果】在茶翅蝽的案例分析中,特征参数的设置对MaxEnt模型所模拟的潜在分布和生态位的影响最大,调控倍频的影响次之,背景拟不存在点数的影响最小。与其他特征相比,基于特征H和T的模型其响应曲线较为曲折;随着调控倍频的增加,响应曲线变得圆滑。【结论】在构建MaxEnt模型时,需要从生态空间中考虑物种的生态需求,分析模型参数对预测物种分布和生态位可能造成的影响。

  • 标签: 生态位模型 MaxEnt模型 特征参数 调控倍频 背景拟不存在点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