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为结合液体菌种与固体菌种的优点、克服液体菌种不能长距离运输的不足,对杏鲍菇液体培养的菌丝球与基质结合的固化技术进行了研究。通过菌丝萌发力与生长速度的比较筛选出最适合"杏大"的基质配方为玉米芯78%,麦麸20%,石膏2%,与其他基质配方相比差异显著(P〈0.01)。25d内保藏时间对菌丝的生长速率和菌丝萌发力没有明显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对优化的固化菌种在不同的保藏时间进行呼吸强度和纤维素酶活测定,结果显示,固化菌种呼吸强度随着保藏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增加,25℃保藏35~45d时菌丝的呼吸强度急剧上升,在45d时达到最大1.1328mg/(g·h);纤维素酶活随保藏时间下降,菌种活力下降,因此固化菌种的保藏时间在35d为宜。

  • 标签: 杏鲍菇 液体菌种 再固化菌种
  • 简介:应用不依赖于培养方法的分子技术,研究堆肥中真菌群落的组成及其随温度变化的现象,正在修正以往人们对堆肥过程中重要真菌类群的认识。另外,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利用虽有限,但已经较先前开始时揭示出更大、更多样化的菌物群落特异性。嗜菌物种的数量,潜在地促进了先前研究的非特异性嗜菌物种被大量发现,这些菌物可能具有重要的生物技术应用潜能。

  • 标签: 堆肥 嗜热真菌
  • 简介:为获得高效抗氧化菌株,采用直接提取方式从20个大型真菌菌株菌丝体培养液中提取抗氧化活性物质,采用邻苯三酚自氧化法、水杨酸法、DPPH法测定各菌株菌丝体培养粗提液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羟基自由基(·OH)及1,1-二苯代苦味酰基自由基(DPPH-)的清除作用.结果表明:各菌株菌丝体培养粗提液对(O2)、·OH及DPPH-均有一定的清除作用,其中菌株NG菌丝体培养粗提液对OH-的清除效果最好,清除率为75.56%;菌株02菌丝体培养粗提液对(O2-)的清除效果最好,清除率为37.51%;菌株EG菌丝体培养粗提液对DPPH-清除效果最好,清除率为66.91%.

  • 标签: 抗氧化 菌的筛选 菌丝体培养 粗提液 真菌菌株 清除效果
  • 简介:根据嗜真菌生境特点,从采集的600多份标本中分离鉴定到嗜真菌15种,其中分离获得半知菌8种。对8种半知菌的形态特征进行了系统综合描述。

  • 标签: 嗜热真菌 半知菌 分类研究
  • 简介:从采自海南的标本中分离到2个中国大陆新记录种——嗜子囊菌(Thermoascusaurantiacus)和黄褐毁丝霉(Myceliophthorahinnulea),并进行了形态学描述。研究标本保存于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标本室(HSAUP)。

  • 标签: 嗜热子囊菌 黄褐毁丝霉 新记录种 中国大陆
  • 简介:对7个外生菌根真菌菌株在不同石油浓度培养基中的生长及其对石油的降解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菌株在同一石油浓度培养基中生长速度不同,同一菌株在不同石油浓度培养基中的生长速度亦不同。菌株010和菌株025在不同石油浓度培养基中生长速度均较其他菌株快。菌株010的菌丝干重随着石油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石油质量浓度为500mg/L时,菌丝干重达到最大值,高于对照5.27%,石油对其生长产生了促进作用;当石油质量浓度为700mg/L时,菌丝干重低于对照,随着石油质量浓度的升高,菌株生长呈下降趋势。石油质量浓度为100mg/L时,菌株025生长最慢,菌丝干重低于对照9.1%。随着石油浓度的增加,菌株生长加快,当石油质量浓度为500mg/L时,菌丝干重高于对照;当石油质量浓度为700mg/L时,菌株025菌丝干重最高,高于对照25.65%。随着石油浓度的再度升高,菌株生长呈下降趋势。(2)不同菌株在同一石油浓度下对石油的降解能力不同,同一菌株在不同石油浓度下对石油的降解能力亦不同。菌株025对石油的降解能力最强,对石油的降解能力随着石油浓度的升高而提高。当培养基中石油质量浓度为900mg/L时,菌株025对石油的降解率最高,达到73.65%。(3)菌株0100、09、035、LH004的菌丝生物量与对石油的降解能力呈正相关。

  • 标签: 石油 外生菌根真菌 生长量 石油降解
  • 简介:以疏绵状嗜丝孢菌(Thermomyceslanuginosus)为供试菌株,研究了菌龄、酶的种类及浓度、酶解时间、酶解温度和稳渗剂对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及稳渗剂对原生质体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嗜丝孢菌原生质体比较适宜的条件为:PDB液体培养基培养28h,以0.7mol/LNaCl为稳渗剂,0.15mol/L的溶壁酶,30℃酶解4h。原生质体再生以0.7mol/L蔗糖作稳渗剂为最佳。

  • 标签: 嗜热真菌 疏绵状嗜热丝孢菌 原生质体 制备 再生
  • 简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HPLC)建立了测定菇柄麦角甾醇的含量测定方法。确定提取过程中皂化剂的种类和醇碱比后,将样品皂化,萃取后蒸干溶剂,乙醇定容测定。采用Phe—nomenex-C18色谱柱,y(流动相甲醇):V(水)=98:2,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282nm。结果表明:麦角甾醇线性回归方程为Y=9E+9×106x-8919。9(X:质量浓度,mg/mL),R0=O.9989,0.0l~0.30m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回收率为97.31%~101.95%。与紫外分光光度法所测结果比较,HPLC法测定菇柄中麦角甾醇含量灵敏、快速、准确,适用菇柄中麦角甾醇的含量测定。

  • 标签: 菇柄 麦角甾醇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简介:糖苷水解酶第一家族(GH1)β-葡萄糖苷酶(BGL1)有葡萄糖耐受性,进口端位点对酶活性及葡萄糖耐受性有很大影响,但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对嗜革节孢GH1BGL1进口端的W168、L173、F348、W349、C169、F180、D237、Y179、A260、H307、N335和E437这12个氨基酸残基进行定点突变,将突变酶与野生酶(WT)在毕赤酵母中表达,表达产物纯化后进行酶活性和葡萄糖耐受性测定。与WT相比,所有突变酶活性均有所降低,其中W168H、N335F和W349G几乎丧失活性。突变F180H、D237S、A260N和H307Y的Km低于WT,所有突变的kcat都降低。除L173Q外,其余突变都保持葡萄糖耐受性,在高浓度(400mmol/L)葡萄糖时,Y179F和D237S酶活受到显著抑制。本研究表明,进口端位点对酶活性及葡萄糖耐受性均具有一定影响,催化活性通道的结构特异性可能是葡萄糖耐受机制。

  • 标签: Β-葡萄糖苷酶 定点突变 进口端 葡萄糖耐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