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21 个结果
  • 简介:编写出中国环柄属已知44种分类检索表,希望能有利于更好地认识我国丰富环柄菇属资源物种多样性,也期望今后逐步完善我国环柄菇属研究过程,对本文内容加以改进修正。

  • 标签: 环柄菇 资源 分类 中国
  • 简介:报道分离自中国云南、青海、福建3省土壤单格孢属(Monodictys)3个新种:珠芽状单格孢M.bulbiliformis、黄河单格孢M.huangheensis和厦门单格孢M.xiamenensis,并对其进行了形态描述和讨论。文中提供了中国土壤单格孢属16个已知分种检索表。新种模式标本(干制培养物)及活菌种保存在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标本室(HSAUP),等模式标本(干制培养物)保存在中国科学院菌物标本馆(HMAS)。

  • 标签: 土壤真菌 暗色丝孢菌 分类
  • 简介:简述了分类基本概念、主要任务、重要意义、学科特点和巨大贡献。以事实为依据为分类学正名,并向分类学家致敬。举例说明了削弱分类学引起负面影响,初步分析了当前我国分类学不景气原因,提出了促进我国分类学持续发展某些建议。笔者认为分类学仍有希望,并概述了其理由。为分类学正名和振兴分类学,群众是基础,领导是关键,院士是桥梁。本文可视为是"群众基础"一份子。

  • 标签: 分类学 分类学家 研究经费 评价体系 SCI
  • 简介:中国粉褶蕈科物种资源丰富,文献记载有3属132种,其中斜盖伞属Clitopilus(Fr.)Quél.9种、粉褶蕈属Entoloma(Fr.)P.Kumm.121种、盖菇属RhodocybeMaire2种。文中简要列出了中国粉褶蕈科已知种类、生境、分布情况,并更正了部分种分类混乱、命名不规范错误。

  • 标签: 中国 粉褶蕈 分类
  • 简介:温故而知新。本文历史进程为序,根据分类重大事件,粗线条勾画出一个框架反映分类发展轨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古代至林奈之前生物分类;近代分类学科诞生;进化理论的确立与修正及其深远影响;分类蓬勃发展(居群概念、新系统学与Biosystematics,细胞分类法与化学分类法,学派争鸣促进分类学繁荣);分子生物学为分类学注入强大活力。讨论部分论述了坚持分类完整概念,不宜将分类某个依据和方法理解和翻译为某个分类学,如chemotaxonomy,cytotaxonomy,DNAtaxonomy应理解和翻译为某个分类方法,而不是"化学分类学","细胞分类学","DNA分类学"等,说明了其理由和依据。对于林奈创立了二名法、将二名法理解为物种学名是由属名+种名组成等一些不确切说法给予了澄清。

  • 标签: 分类学 历史 林奈 进化论 居群 学派
  • 简介:利用LSU序列分析技术研究蒙古口蘑分类地位,用最大简约法和最大似然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蒙古口蘑形成一独立分支,与白蘑属Trciholoma亲缘关系较远,蒙古口蘑应从Trciholoma属划分出来,放入新属———白丽蘑属(新拟)Leucocalocybe,并命名为蒙古白丽蘑(新拟)Leucocalocybemongolicum(Imai)X.D.Yu&Y.J.Yao。

  • 标签: 蒙古口蘑 分类地位 LSU
  • 简介:应用序列特异性扩增区域(SCAR)标记技术分析50株黑木耳栽培菌株遗传多样性。SRAP标记分析过程发现1条1200bp特异性条带,经回收克隆测序转为SCAR标记。根据序列设计出1对特异性引物,经PCR可以扩增出1000bp大小片段,说明成功构建出了"黑931"指纹图谱。

  • 标签: 黑木耳 SCAR 指纹图谱
  • 简介:对昆虫病原真菌座壳孢功能、资源调查、经典分类发展历程及其传统分类存在问题、以及应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座壳孢系统发育等进行了回顾和总结,旨在为澄清该属真菌种类及其系统发育关系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昆虫病原真菌 座壳孢 分类研究
  • 简介:根据多年野外调查和相关研究资料,对小孢发属(BryoriaBrodo&Hawksw.)地衣进行分类学研究,报道新疆小孢发属地衣10种。其中Bryoriachalybeiformis,Bryoriafuscescens,Bryorianadvornikiana和Bryoriasimplicior为中国新记录种,Bryorialanestris,Bryorianitidula,Bryoriatrichodesssp.trichodes,Bryoriapseudofuscescens为新疆新记录种。

  • 标签: 小孢发属 分类 新记录种 新疆
  • 简介:对采自辽宁省内14个地方173份土样和植物组织材料进行分离。获得了54株Trichoderma菌株,采用形态学分类方法鉴定出12种木霉菌,分别是拟康氏木霉(Trichodermapseudokoningii)、长枝木霉(T.longibrachiatum)、粘绿木霉(T.virens)、卷曲木霉(T.spirale)、顶孢木霉(T、fertile)、粗壮木霉(T.strigosum)、长孢木霉(T.longipile)、钩状木霉(T.hamatum)、绿色木霉(T.viride)、康氏木霉(T.koningii)、深绿木霉(T.atroviride)和哈茨木霉(T.harzianum)。其中长孢木霉为中国新记录种,粗壮木霉和卷曲木霉为东北地区首次报道。文中列有辽宁省木霉属真菌分种检索表,并附有各木霉菌生境和分布。

  • 标签: 辽宁 真菌 木霉属 形态分类
  • 简介:随着学科发展,卵菌纲(Oomycetes)早已从真菌划分到藻界茸鞭生物界(Stramenopilia),因此,真菌学教学,关于卵菌纲分类地位变化是一个必须讲解知识点,同时也是一个较困难教学点。在这里。就我们授课内容和体会作一具体介绍,供大家讨论。

  • 标签: 卵菌钢 分类 演变
  • 简介:根据嗜热真菌生境特点,从采集600多份标本中分离鉴定到嗜热真菌15种,其中分离获得半知菌8种。对8种半知菌形态特征进行了系统综合描述。

  • 标签: 嗜热真菌 半知菌 分类研究
  • 简介:白粉菌是一类植物专性寄生病原菌,在世界各地可引起多种植物白粉病。近年来,形态学与分子系统学和超微结构分析相结合明确了白粉菌系统发育地位和亲缘关系,使白粉菌分类系统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白粉菌科主要分为5个族,包含16个有性型属和2个无性型属。中国22个省、5个自治区和2个直辖市报道有白粉病发生,共计13个有性型属328种及44变种,其中白粉菌族种数最多,其次是球针壳族。中国真菌学家命名白粉菌新属4个、新种143个,其中仅在中国报道有105个。寄主植物多达90科339属799种和变种,其中豆科上报道种数最多,其次是蔷薇科。分子系统学研究表明ITS、28SrDNA、MAT1-2-1、β-tubulin、IGS、CSⅠ和EF-1α等DNA片段可用于辅助白粉菌鉴定,并为白粉菌分类系统建立提供佐证。

  • 标签: 白粉菌科 分类学 分子系统学 寄主
  • 简介:首次从凤尾蕨属井栏边草(Pteris,multifida)根、茎和叶中分离获得内生真菌共20株,经形态观察,鉴定其中18株分别隶属于8个属。研究结果表明:风尾蕨不同部位内生真菌数量、分布、种群及其组成存在差异。

  • 标签: 凤尾蕨属 内生真菌 分类
  • 简介:系统回顾了微孢子虫起源进化研究进展及其系统分类现状。近30年来,一些依据SSUrDNA序列、翻译延伸因子1α序列、直系同源蛋白基因树及真菌蛋白质组生命树等研究支持微孢子虫起源于原生生物。但同时大量单基因多基因系统发育研究又支持微孢子虫起源于真菌。最近一系列独立系统基因组学研究结果,加上罗兹菌门中发现了介于真菌和微孢子虫中间类型近微孢虫菌属(Paramicrosporidium)、线孢虫菌属(Mitosporidium)和噬核菌属(Nucleophaga),进一步支持微孢子虫起源于罗兹菌门噬核菌属谱系。

  • 标签: 微孢子虫门 进化起源 系统分类 罗兹菌门 滑鞭虫门
  • 简介:镰刀菌是农作物和经济作物重要病原菌,其产生真菌毒素可危及人畜健康.近十几年来欧美的科学家研究技术上有新突破,使镰刀菌属种概念在认识上有迅速发展,尤其是那些引起谷类作物严重病害,并产生毒素种类.我国,从谷类粮食、饲料中检出镰刀菌毒素现象屡有报道,我们对镰刀菌属种以及产生这些毒素菌种(菌株)认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 标签: 分类系统 形态学种的概念 系统发育学种的概念
  • 简介:头束霉属(CephalotrichumLink)真菌分布广泛,具重要经济学及生态学意义。文中简要介绍了该类群真菌分类历史,总结了该属分类研究进展;对中国已经发现头束霉属真菌进行详细列表,并与近似属进行了相关比较。

  • 标签: 头束霉 分类 分子系统学
  • 简介: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资料,对我国丝盖伞属凹孢亚属Inocybesubgen.Inosperma进行分类学研究。确认该亚属8个分类中国分布,并编制了分种检索表,包括3个中国新记录种:新褐丝盖伞Inocybeneobrunnescens、淀粉味丝盖伞I.quietiodor、蜡盖丝盖伞I.lanatodisca。根据采集材料对此3种进行了形态学描述和绘图,并基于ITS序列,采用贝叶斯法分析了与之相近物种之间系统学关系。基于nLSU序列重建了我国丝盖伞属凹孢亚属系统发育树,进一步分析和讨论了我国该亚属物种与欧洲和北美的近缘种之间区别和联系,初步认为裂盖组为非单系群。

  • 标签: 丝盖伞科 物种多样性 系统发育关系 新记录种
  • 简介:采自浙江省丽水地区7个鹅膏菌属菌株作为研究材料,基于形态特征进行初步鉴定基础上,对7种鹅膏菌rDNAITS区段进行克隆测序和序列特征比较分析。进一步对ITS序列进行核酸序列数据库GenBank同源性检索比对,将从GenBank检索获得9个最相似物种ITS序列连同7种鹅膏菌ITS序列一起作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基于ITS序列对f6、丹和f493个菌株分子鉴定支持了基于形态特征鉴定结果,对巧分子鉴定不支持形态鉴定结果.琚为鹅膏菌属内某种,f66为鹅膏菌属内某种,并与Amanitafulva,A,atrofusca,A.orientifulva3种鹅膏菌亲缘关系较近,f7与另外6种鹅膏菌亲缘关系相差甚远。研究结果提示基于分子水平上ITS序列分析不能单方面作为大型真菌分类鉴定可靠依据,可以作为基于传统形态学分类鉴定辅助参考依据。

  • 标签: 鹅膏菌 rDNA 内转录间隔区(ITS) 序列分析 分类鉴定 大型真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