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针对2012年7月23日云南腾冲一次混合型层状降水过程,联合35GHz多普勒偏振雷达、雨滴谱仪和探空仪进行联合观测与分析,根据Z—qr(雷达反射率因子—雨水含量)关系式,反演雨水含量(qr)、水含量(qc)以及空气垂直速度(w)。结果表明:在较强回波区,水含量为0.5-0.8g·kg^-1,雨水含量为0.2g·kg^-1,空气垂直速度为0.6-1.0m·s^-1,对应时段小时雨量较大;通过水含量与雨水含量、雨水含量与雷达反射率因子散点图,分别得到各自拟合公式。当水含量〈0.8g·kg^-1时,直接通过拟合公式得到宏观参量精度较好。

  • 标签: 联合观测 云雷达 云宏观参量
  • 简介:利用淮南气候环境综合试验站2015年1月雷达观测资料,对淮南地区冬季宏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淮南地区冬季云云底高度在0.21~11.0km,其中0.5km和2.0km高度底出现频率最高,分别占全部云系16.7%和11.3%;云顶分布在0.36~11.3km,其中5.0km和5.5km处云顶出现频率最高,分别占全部云系9.25%和10.0%。云层厚度为0.1~8.3km,73.4%云层厚度在2.0km范围内。(2)低云、中云、高云分别占全部云系44.0%、29.4%和26.6%,平均厚度分别为2.4km、0.8km和0.6km。(3)该地区冬季总云量较少,为13.7%~21.8%。单层云出现频率占总云量45.2%~77.8%,多层云出现频率随着层数增加而减小。

  • 标签: 淮南 云雷达 冬季云 宏观特征
  • 简介:对飞行影响,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云中能见度小对飞行影响,主要是能见度恶劣。物态,大小,浓度、含水量都直接关系到云中能见度恶劣程度.卷云、卷层云滴浓度很小,含水量比其它小得多,所以在卷云、卷层云中飞行时,能见距离较大,一般为数百米,有时可达1—2公里。

  • 标签: 飞行 能见度 能见距离 含水量 卷层云 云滴
  • 简介:目前,遥测站已普及,除了、能、天仍为人工观测外,其它项目都可由仪器自动记录,而在、能、天这三个观测项目中,观测是最为复杂、最需要经验观测不仅关系到航空飞行安全,而且对天气预报,尤其是短期预报有着重要作用,现在虽然已有比较系统高空探测资料,但由于测点少,远不及地面测点稠密,同时高空探测稀疏,而地面观测资料时次多,资料更丰富、连续,能更好地反映大气活动状况,所以认真做好观测是非常重要

  • 标签: 高空探测资料 地面观测资料 人工观测 识别 自动记录 观测项目
  • 简介:带电方向部位,与运动方向有密切关系。在对流层中,空气在上升过程中,由于气压降低,体积渐渐膨胀,消耗了本身热量,所以就边上升边降温,当上升空气水汽压高于饱和水汽压时,就会有一部分水汽以空中烟粒、微尘为核而凝结成为小水滴。这些小水滴可以看做是导电性较好导体。这些小水滴在自然界力作用下产

  • 标签: 饱和水汽压 云带 微尘 上升过程
  • 简介:地面气象观测中,观测是技术性较强项目.笔者在近年来业务管理中发现:记录简单化,模式化日趋严重,已成为阻碍观测内在质量提高一个重要问题.以宝鸡站为例.1960—1969年和1980—1989年各十年逐日各定时云状记录分类统计结果(表1)表明:①观测记录总次数1960—1969年为23072次,29类云状均有记载;1980—1989年为15264次,减少了33.8%,尤其是1983年以后,29类云状中有

  • 标签: 云状 地面气象观测 云类 观测记录 积云性层积云 蔽光高积云
  • 简介:该项目的目标是研制三维、复杂物理层状模式,用于人工增雨和降水预报;研制三维、复杂物理和地形对流模式,用于强对流预报和人工增雨防雹;研制中小尺度分辨模式,用于研究α、β、γ中尺度宏微观结构和演变规律;研制辐射模式,研究辐射对云和降水影响。该项目4次得到自然科学基金支持,1999—2003年得到国家973项目“新一代数值预报模式理论和方法研究”课题支持。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胡志晋、周秀骥、楼小凤、刘奇俊和北京大学赵春生以及秦瑜、刘玉宝、刘公波、何观芳等同志在15年内完成。

  • 标签: CAMS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对流云模式 应用 降水预报 自然科学基金
  • 简介:一、引言云中总有一定程度湍流存在,然而究竟多大强度湍流扰动对降水形成微物理过程有影响,目前尚不清楚.研究湍流对处在发展初期积云中碰并过程作用是特别有趣,有研究证实,湍流增强,则微滴增长.又有人认为,在海洋湍流可以引起滴谱明显展宽.其结果是,对于起伏湍流速度场,不同尺度滴对应不同

  • 标签: 云滴谱 碰并 微物理过程 微滴 随机微分方程 云中
  • 简介:根据南昌713雷达取获2000年6~7月雷暴回波,结合地面闪电及雷电灾害实况,对夏季雷电回波特征、天气形势及大气稳定度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强雷电回波产生离不开高温、高湿大气环境.另外,强雷电与强降水、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一样,均出自强烈发展雷暴中,但它们在天气形势和雷达回波参数上又有所区别.

  • 标签: 夏季雷电 云回波特征 分析
  • 简介:地球的人、动物以及植物每时每刻都在吸收氧气,吐出二氧化碳,工厂更是吞吃氧气、排放二氧化碳大户。如此看来,长此以往地球氧气会用完了吗?实际这是不可能,因为我们只看到了消耗氧气、排出二氧化碳一个方面,而忽视了产生氧、消耗二氧化碳另一个方面。浩瀚林海、草原等各种植物在阳光下,绿叶会吸收空气中二氧化碳,与从根部运来水分、养料化合成淀粉、葡萄糖等,同时放出氧气。

  • 标签: 氧气 地球 二氧化碳 葡萄糖 吸收 植物
  • 简介: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三维完全弹性冰雹模式基础,把雨滴冻结过程作了进一步改进,增加了雨滴冻结成霰过程.并利用改进后模式模拟了陕西省旬邑县1999年7月17日冰雹个例,发现该例雹云中冰雹胚胎主要是冻滴,在雹发展初期阶段雹云中存在过冷雨水累积带,并且该处是雹胚产生主要区域,雹块增长主要通过雹与碰并过程增长.对旬邑县1997~1999年14例冰雹过程模拟结果表明,旬邑冰雹云中冰雹胚胎以冻滴为主,绝大多数冰雹都存在过冷雨水累积带,累积带维持时间约6min,厚度4km左右.

  • 标签: 旬邑地区 冰雹云 数值模拟 累积带 冰雹胚胎 冻滴胚
  • 简介:观测显得十分重要。尤其是夜间舀寺观测,难度较大,为此我们总结如下几点方法,供同行们参考。

  • 标签: 误测 观测方法 气象 天气预报
  • 简介:2005年4月4~6日在上海同济大学召开了大气棕色(AtmosphericBrownCloud,简称:ABC)项目科学组会议(ScienceTeamMeetingoftheProjectAtmosphericBrownClouds).会议由ABC科学委员会主持召开,科学委员会中方负责人是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石广玉研究员和北京大学张远航教授.与会代表分别来自中国、美国、日本、韩国、越南、印度、意大利、马尔代夫、尼泊尔、瑞典、泰国等大约40余位科学家,其中还有诺贝尔奖获得者PaulJ.Crutzen.会议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资助.

  • 标签: 云项目 会议简介 大气棕色
  • 简介:气溶胶--生态系统(ACE)卫星探测项目的主要目标是减少气候强迫力在气溶胶-交互作用和海洋生态系统CO2吸收中不确定性。气溶胶-交互作用是当前气候模式中最大不确定性。气溶胶能使变得更亮并影响形成。气溶胶也能影响降水而且与地中海地区降水减少有关。

  • 标签: 海洋生态系统 气溶胶 ACE 不确定性 交互作用 气候模式
  • 简介:利用2001~2016年MODIS月平均液相水路径(CloudLiquidWaterPath,LWP)、冰相水路径(CloudIceWaterPath,IWP)资料和ERA-Interim再分析等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空中云水分布特征、变化趋势以及与大气环流变化和水汽输送变化关系。结果显示,LWP和IWP年平均分布形态与降水、可降水量对应较好,林芝地区聚集了丰富LWP、IWP、降水量和可降水量。受印度洋季风影响,LWP和IWP存在明显季节变化,夏季LWP和IWP最丰富,冬季最少。水汽传输和高原动力、热力作用是影响夏季LWP和IWP分布主要因素,夏季高原南部相对湿度大,水汽抬升强烈,促进了LWP和IWP形成和积累。LWP和IWP随海拔高度变化特征较为相似,3000~5500m海拔高度区间内二者总体变化特征与青藏高原降水梯度变化特征一致,为随高度先较快升高后保持稳定分布特征。青藏高原年平均和季节平均LWP和IWP在2001~2016年间均以减少趋势为主,这一变化趋势与云量和降水变化趋势一致,LWP和IWP减少趋势与水汽输送通量散度增加密切相关。

  • 标签: 液相云水路径 冰相云水路径 气候特征 青藏高原 MODIS数据
  • 简介:从组织管理职责、总体架构、技术路线等方面介绍陕西省气象管理平台如何实现,从主要功能、平台应用等方面介绍陕西省气象管理平台如何使用,从而实现全省基础资源集中管理、动态分配、自助申请,并支撑数据处理、分析、交换、管理和各业务支撑系统等多种不同系统。

  • 标签: 陕西省 气象云 管理平台
  • 简介:果洛气象给了我难忘、最美的画卷,我奉献给了它诚挚情感和诗激情。前辈谆谆教诲和无私无畏,战友亲如兄弟与同甘共苦,新一代开拓进取和激情飞越,这些美丽而亲切形象,永远刻录在我记忆中。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日子里,这些往事在我脑海中不断闪现,现将书之,以为纪念和颂扬。

  • 标签: 南希牧 果洛草原 草原南希
  • 简介:利用CloudSat卫星资料,分析了2006-2008年中国地区夏季月半均粒子有效半径垂直和区域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水云粒子有效半径在对流层低层达到最大,并随高度增加而减小。30°N纬度带水云相对以南及以北纬度带粒子有效半径偏大。6月水云粒子有效半径较大,应与梅雨季节有密切联系。对于中国北部和中部,水云粒子有效半径在西部较东部偏大,而在南部地区,东西部差异不明显。不同纬度带上粒子有效半径相类似,在冰下边界最大,随高度增加而减小。水云和冰粒子尺度年际变化不明显。对上述特征成因分析表明,高原地形以及东亚夏季风对月平均粒子有效半径具有明显影响。所揭示粒子有效半径特征为天气和气候模式改进、人工影响天气及-辐射-气候相互作用等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信息。

  • 标签: 云粒子有效半径 垂直分布 区域分布
  • 简介:随着气象现代化进程加快,自动气象站已在县级台站安家落户,不久,将成为地面观测主角。但对于、能、天观测,现代化仪器还难当此“重任”,只能通过观测员目力观测来完成,能否正确判断、记录它,观测员责任心和基本功尤为关键。

  • 标签: 气象现代化 质量 地面观测 自动气象站 县级台站 观测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