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重点介绍了辽河洲湿地的类型、形成与发育的主导影响因子和全球变化的影响,阐述了盘锦湿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站建立的区域代表性与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近期辽河洲湿地与全球变化相互作用的研究重点。

  • 标签: 辽河 三角洲 湿地 全球变化 气候变化 土地利用
  • 简介:阐述了气象灾害对电力系统的危害,结合山东省气象与电力行业的合作实际对目前气象和电力的密切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分析,对有待开发和有可能进一步拓展合作的项目和领域进行了探讨,为气象部门如何更好的保障电力系统的稳定安全运行、提高电力系统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如何更进一步的加强双方合作、深化合作内容提出了建议和参考。

  • 标签: 气象灾害 电力系统 能力 防御 电力行业 安全运行
  • 简介:介绍了Delaunay阀的性质及其算法类型;根据1980~2009年全国2200个观测站的降水量资料,将观测点和采集的边界点共同进行普通的Delaunay剖分,通过删除边界点及其区域外的形以实现区域Delaunay剖分,得到了较理想全国陆地的Delaunayj例;随后对球面上的片进行面积计算,在已知站点的经纬度情况下,将大地世标系转换到空间直角坐标系中,应用平面余弦定理获得球面内角,从而求得片面积,并以面积大小确定各个站点降水量的权重系数,得到全国平均降水鼙值。对比分析了30年的伞吲不同时间尺度(日、月、年)平均降水量,Delaunay法对应全国平均降水量均值和标准差都明显低于算术平均法,但是两种方法计算的降水量值的相关系数较高;通过Shapiro—Wilk方法进行正态性检验分析,两种计算方法求得的年平均降水量总体服从正态分布;在方差奇性的F检验中,两者的方差具有非奇性特点;使用t检验,在显著性a=0.05时,Delaunay剖分法计算的企困平均降水量总体均值偏小。最后,根据欧洲和日本数值模式2009年的降水预报,对于两方法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表明在较大区域的平均降水量计算中,较之于传统的算术平均法,基于区域的Delaunay剖分法史为合理;区域平均降水量不仅和计算方法有关,还和区域气候特点有密切关系。

  • 标签: 区域Delaunay三角剖分法 算术平均法 全国平均降水量 统计检验
  • 简介:根据长地区1961~2010年逐日气温资料,按照国家季节划分标准对4季长度进行划分,在对气温和4季长度进行气候变化趋势分析的基础上,运用Mann-Kendall检验研究气温对长地区4季长度变化趋势的影响。结果表明:长地区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最低气温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最显著,约每10a上升0.33℃。4季长度中,夏季日数最多,占全年日数的31.5%,且延长趋势最明显,气候倾向率达4.6d/10a。气温与夏季长度呈明显正相关,且气温对夏季长度变化的影响最显著。Mann-Kendall检验表明,气温与夏季长度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上升趋势明显,且都在1996年发生突变。

  • 标签: 气候学 全球变暖 四季长度 MANN-KENDALL检验 长三角地区
  • 简介:利用1960—2010年逐日气候资料,采用线性回归、累积距平和Morlet小波变换等方法,分析了长江洲地区近51a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长江洲地区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最低气温上升最快,最高气温上升较慢;年平均气温自南向北递减,沿海地区递减滞后于内陆地区;上海及杭州湾升温较快,浙江南部则相对缓慢。年平均降水量呈波动变化特点,夏、冬两季降水增加趋势明显;年平均降水量及雨日数自北向南增大,倾向率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年降水量存在13a左右、6—8a、3—4a和1—2a的变化周期,气温变化存在32a以上、12a左右、4—6a和1—2a的变化周期,其中两者1—2a周期震荡能量最强。长江洲地区气候变化与城市化进程、海气相互作用、极涡、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等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长江洲地区气候逐渐变暖,降水呈集中化趋势,导致发生旱涝灾害的不确定性增加。

  • 标签: 长江三角洲地区 气温变化 降水变化 影响因子.
  • 简介:气候是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驱动因子,分析其变化特征对生态环境监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黑河流域下游额济纳洲为研究对象,利用1960~2012年额济纳气象站的气温、降水资料,采用Mann-Kendall检验、回归分析及累积距平曲线分析气候特征,结合重标极差(R/S)分析法预测未来趋势。结果表明:近53a额济纳洲气温显著升高、降水无明显趋势;气温年代际增温幅度差异明显,1980年代、1990年代增幅最大;降水呈“少—多—少”波动变化,21世纪暖干化明显;暖冬现象显著。结合GIMMS-NDVI及东居延海面积、正义峡径流量,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气候暖干化及黑河干流下泄量减少导致东居延海萎缩盐化、植被退化;2003年以后东居延海面积增加是2002年开始人为生态输水的结果,而非气候暖湿化的表现。

  • 标签: 气温 降水 MANN-KENDALL检验 R/S分析 额济纳三角洲
  • 简介:利用地面污染物监测数据、常规气象数据,ECMWF再分析数据以及L-波段无线电探空数据,并结合后向轨迹模型,对2017年5月长地区的一次沙尘重污染天气过程进行成因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沙尘重污染过程是天气系统、地面及边界层气象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东亚大槽东移、冷空气南下并配合地面高压的发展使河西走廊、宁夏大部、内蒙古西部出现沙尘天气,为后期长地区沙尘的输送提供了沙源;850hPa上较大的风速为上游沙尘源区向下游长地区输送提供了通道;高压中心的下沉运动和白天增强的热对流活动使得高层沙尘影响地面具备了足够的动力条件;当沙尘抵达长上游地区后,不断减弱的冷空气和趋于静稳的近地面形势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加剧了此次污染过程。

  • 标签: 沙尘 重污染 天气形势 边界层 后向轨迹
  • 简介:通过项目组全体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重大项目“长江洲地区低层大气物理化学过程及其与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历时6年,圆满完成。分析了长江洲地区大气生态系统近期变化的动态、大气环境物理化学特征及有关痕量气体源汇分布;进行了水、热与物质(C、N)通量输送与转化的综合观测试验和数值模拟试验,就大气环境变化对典型农业生态系统影响进行了实验与评估;完成区域气候空气质量一地表系统耦合动力学模式研究以及长江洲地区大气生态系统变化趋势及调控对策的分析等研究任务。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 标签: 长江三角洲地区 农业生态系统 物理化学过程 低层大气 相互作用 项目组
  • 简介:台站温度记录中的城市化信号对于气候变化研究影响重大并仍存在很大争议,尤其是在经历快速城市化的区域。本研究利用遥感影像分类的方法,提取了1980~2009年期间长江洲城市群93个气象台站周边10km×10km范围的城市土地利用信息,并按照城市土地利用扩张速率对站点进行分类,研究了1980~2009年期间快速城市化站点、中速城市化站点和慢速城市化站点的年和季节平均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变化特征,并分析了快速和中速城市化站点城市化影响和城市化影响贡献率。结果表明:全部93个气象站点周边自20世纪80年代起均经历了城市土地利用扩张过程,全部站点周边的平均城市土地利用扩张速率为1.00%a?1;近30年来,各类型站点年和各季节的平均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均表现出增加趋势;城市化效应增强因素对快速城市化站点年平均温度贡献率为35.06%,对年平均最低温度的增温贡献率为34.67%,对年平均最高温度增温贡献率最小,仅为18.42%;城市化效应增强因素对中速城市化站点的影响程度小于快速城市化站点,对平均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的贡献率分别为19.35%,22.22%和3.13%。在季节变异方面,长江洲区域各类型站点冬季的城市化影响贡献率在平均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均表现为最低值。

  • 标签: 卫星遥感 城市土地利用 城市热岛 气温变化 增温率
  • 简介:正在规划之中的中尺度灾害性天气预警系统期工程(2000—2005年)其中尺度天气信息通信,将在一,二期工程建设的基础上。根据期工程综合大气探测系统新增项目通信要求以及一,二期工程中尺度天气监测信息收集.传输中存在的问题,对信息网络系统进行必要的扩充和升级,从而形成一个快速,可靠的中尺度天气信息通信

  • 标签: 中尺度天气 通信网建设 三期工程 天气信息 信息通信网 天气预警系统
  • 简介:维闪电探测系统研制”是国家科技部科研院所技术开发专项,其目标是开发完整的维全闪(云闪、地闪、云内特殊放电事件)探测和定位系统。采用闪电VLF/LF和VHF辐射信号同步联合分析的方式,采用时差定位技术,利用闪电波形匹配、脉冲匹配、时域相关和频谱分析等方法,实现对闪电辐射事件的维探测。2007年主要开展了以下3个方面的工作:

  • 标签: 闪电探测 三维探测 定位系统 辐射事件 技术开发 波形匹配
  • 简介:1前言气象综合监测是气象事业发展的基础,是一项综合复杂的系统工程。为满足预测预报需求、满足综合服务需求、满足相关行业需求、满足科研需求,我省的气象综合监测亟待完善,以提高对海洋灾害性天气、城市气象、交通气象、生态气象以及气象要素引发的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能力。

  • 标签: 气象事业发展 监测网 卫星系统 应用 北斗 灾害性天气
  • 简介:1会议背景世界气象组织(WMO)计划将南亚第极区域气候服务纳入全球气候服务框架下,并通过制作优秀的区域气候产品为周边地区和国家的气候活动提供支持,从而提高WMO特定地区成员气候服务的能力。

  • 标签: 区域气候 WMO 会议简介 三极 规划 服务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