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气象的“一流装备”标准在时间上、空间上都是动态的、相对的。从狭义上理解,主要体现在装备自身采用的技术手段、总体功能、性能指标、自动化程度、运行可靠性等方面;从广义上诠释,还应包括装备的总体布局规模、自主知识产权与核心技术、应用效益等方面。通过对国内外发展现状的对比分析,总的结论是:目前我国气象装备在性能、功能、规模、效率等方面的整体实力在发展中国家处于领先地位,总体上达到20世纪末国际先进水平,部分达到目前国际先进水平。主要结论是:气象卫星总体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新一代天气雷达跻身国际先进行列;高空气象探测装备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地面气象观测装备达到20世纪末国际先进水平;大气成分观测网已成为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大气观测(WMO-GAW)的重要组成部分;移动观测装备进展迅速;技术保障装备部分接近国际先进水平;高性能计算机接近国际一流水平;通信网络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文中也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提出主要发展思路和任务及保障措施。

  • 标签: 气象装备 新一代天气雷达 性能指标 自主知识产权 高空气象探测 地面气象观测
  • 简介:2007年项目建立了研究队伍;对外场综合试验进行了科学的设计和细化;建立了项目的外场试验基地,取得了一些外场观测资料,目前资料正在收集、处理、分析中,预计年底可以提供给研究人员使用;对北京地区典型云系的历史资料做了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

  • 标签: 人工增雨 研发 装备 技术 研究队伍 综合试验
  • 简介:“空中水资源监测技术研究”课题完成了前期调研,制定详细研究计划,任务分解,组织队伍;组成外场技术组,实地勘测和选点;完成了地面观测人员的技术培训;利用参加单位增雨催化飞机进行试验性观测;利用耦合了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复杂云物理方案的GRAPES和MM5中尺度数值模式,结合奥运保障服务,将课题研究成果应用于业务产品的开发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标签: 监测技术 人工影响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中尺度数值模式 研发 装备
  • 简介:今年以来,在区局党组的正确领导和中国气象局装备司指导下,我们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以十五大精神总揽全局,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不断探索气象技术装备改革和发展的新途径。大胆开拓,勇于创新,结合基本业务、精神文明建设和创收工作抓改革,各项工作又迈出了新步伐。...

  • 标签: 气象技术装备 气象仪器 办公自动化 气象雷达年检 行政后勤工作
  • 简介:2006年10月14日,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在北京组织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人工影响天气关键技术研究装备研发”可行性论证报告会。会后,项目牵头组织单位中国气象局在听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通过择优委托,确定了本项目的7个课题和相应承担单位:

  • 标签: “十一五” 科技支撑 人工影响 研发 装备 技术
  • 简介:1概况2013年9月17日至12月8日,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黄辉军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75013)的资助下,赴美国内华达州雷诺的沙漠研究所(DRI:DesertResearchInstitute)进行了为期近3个月的访问学习,

  • 标签: 研究所 沙漠 美国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海雾 中国气象局
  • 简介:我们随中国气象考察团于1991年11月10日至17日考察了日本气象厅、气象研究所等单位,现将日本气象研究所的研究工作综述如下。日本的气象研究工作主要由气象厅的气象研究所承担。根据气象业务要求和社会需要进行气象、水象、地象等研究及其有关的国际合作研究。气象研究所的前身是1942

  • 标签: 气象研究所 日本气象厅 气象业务 中国气象 工作综述 研究工作
  • 简介:为加强气象软科学研究成果的宣传应用,充分发挥软科学研究对气象工作实践的理论指导作用,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从《2005年度气象软科学研究计划》中择优选取了6个已结题项目,对其研究成果的核心内容进行提炼后,向读者进行介绍。更多课题和更为详尽的软科学研究成果,请关注政策法规司编辑的2005年度中国气象局软科学研究项目文献汇编。

  • 标签: 气象研究 科学研究成果 科学研究项目 中国气象局 公共 科学研究计划
  • 简介:1概况根据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STI/CMA)和美国飓风研究中心(HRD)的双边合作备忘录,笔者受STI/CMA委派,于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在世界一流热带气旋科研机构HRD进行客座访问研究。期间,除与美方科学家共同开展台风相关观测研究工作外,还观摩了美国飓风外场观测试验的组织实施过程,关注了其科研业务现状。

  • 标签: 飓风 美国 科研机构 合作备忘录 中国气象局 热带气旋
  • 简介:由中国、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4国合作的计划——“全球环境变化遥感对比研究计划”(ABCC计划)2009年5月25日在北京启动。未来4年,4个国家将利用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开展全球环境变化要素监测和对比研究,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做出贡献。

  • 标签: 全球环境变化 遥感 对地观测技术 澳大利亚 利用空间 加拿大
  • 简介:2012年7月5日,气科院2012年度研究生学位授予仪式暨毕业典礼隆重举行,共有16名博士研究生、45名硕士研究生顺利完成学业。2012年气科院共招收研究生58名,其中硕士研究生45名、博士研究生13名。截至2012年底,气科院有9名在站博士后。

  • 标签: 博士研究生 毕业典礼 科学研究 学位 硕士研究生 气象
  • 简介:中日气象灾害合作研究中心项目(简称JICA计划项目),由中国气象局国际合作司俞纪新司长负责组织,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张人禾院长、徐祥德研究员为项目执行负责人。3年多来,中日专家成功地开展了合作研究,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及周边云、贵、川地区布点观测及其设计和野外现场考察调研等方面成绩显著。2005年中日JICA项目取得如下进展:

  • 标签: 计划项目 国际合作 气象灾害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中国气象局 青藏高原
  • 简介:南极科学研究指导委员会(SCAR)第1次会议于2014年4月20—23日在新西兰召开,来自22个国家的75名代表(包括两个中国极地研究所的代表)参加了会议。(《自然》杂志于2014年8月7日对此进行了报道。会议强调了南极研究的重要性。南极占地球陆地面积的1/10,储存了地球上90%的冰及70%的淡水。

  • 标签: 科学研究 南极 《自然》杂志 陆地面积 新西兰 委员会
  • 简介:植物物候是指示自然环境变化的重要指标,在当前全球变化的大背景下,植物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模拟已成为当前国际上研究的热点。本文探讨了植物物候研究的意义,分析了影响物候的温度、水分、光周期及其他因子等主要环境因子的作用,综述了植物物候近几十年来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重点介绍了当前动态物候模型的2种基本类型,基于温度(积温)或其它环境变量的物候模型和基于碳平衡的物候模型,尽管后者机理性更强,模拟效果更好,但是仍无法彻底避免要应用与温度、水分等环境因子以及养分含量等的经验关系式。最后根据当前物候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讨论了未来物候研究的方向。

  • 标签: 植物物候 气候变化 物候模型
  • 简介:2011年,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积极推进实验室改革发展,编写完成“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深化改革方案”并上报中国气象局。在灾害天气遥感监测、数值模式研发、灾害天气结构和机理研究等基础研究领域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预期的进展。积极推进第3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加强实验室业务系统数据支持平台和青藏高原、暴雨观测外场试验基地建设,雷达监测等方面的成果进一步得到推广和应用。

  • 标签: 灾害天气 国家重点实验室 青藏高原 中国气象局 遥感监测 数值模式
  • 简介:气候变暖的成因是目前国际上的一个争议焦点,代表国际主流思想的4次IPCC评估报告[1-4]认为是人类活动的影响造成了变暖,其中包括温室效应加剧使气候变暖,而气溶胶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则抵消了一部分变暖。但是,从20世纪末至今对气候变暖持怀疑观点的科学家,仍然不断对气候变暖的原因提出质疑[5-7]。所以气候变暖的归因研究仍然是国际上的热门问题。

  • 标签: 气候变暖 归因 人类活动 评估报告 IPCC 温室效应
  • 简介:1.12013年青藏高原第3次科学试验水分循环观测与研究完成了“2013年青藏高原第3次科学试验水分循环观测与研究”项目的云降水外场试验观测,形成了数据集。主要创新点包括:在国内首次利用云雷达、微降水雷达和水汽云探测激光雷达在青藏高原和高原东坡实现了云垂直结构的观测;初步形成了多种遥感手段反演云边界、云水/云冰/雨水/雪水的垂直廓线的反演方法,验证了国产新型探测设备在高原工作的能力,为高原水分和能量循环研究提供了数据,也为今后开展青藏高原第3次科学试验做好云降水观测的准备。(崔哲虎)

  • 标签: 灾害天气 青藏高原 试验观测 水分循环 科学试验 激光雷达
  • 简介:1灾害天气监测1.1华南云降水微物理结构观测和不同波段不同观测体制雷达的数据融合方法在2017年华南暴雨外场试验期间,利用Ka波段云雷达、C波段连续波雷达和激光云高仪等设备,获取了华南云降水垂直结构综合数据;利用X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获取了强对流三维结构数据,这些数据在云降水机理研究方面得到应用,实现了外场试验数据的远程监控.对比了Ka波段云雷达与C波段连续波雷达不同波长和不同探测体制的雷达的回波强度、径向速度的一致性.

  • 标签: 灾害天气 连续波雷达 华南暴雨 KA波段 结构观测 探测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