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一、丰歉年的划分及代表点的选取(一)资料选用:本文取用1963~1988年全省及各地(市)晚稻单产和相应代表点的气象资料。(二)趋势产量分离:选用5年滑动平均方法模拟趋势产量。个别年份,通过调查分析,并参考10年调和权重方法的模拟结果,作适当调整。

  • 标签: 气候特征分析 代表点 浙北地区 气温日较差 平均雨量 雨日
  • 简介:利用广西融安1961—2010年逐日气温和降水量数据,按2008年中国气象局颁布的"寒露风等级气象行业标准",统计该地区近50a寒露风发生情况。结果表明,近50a晚稻寒露风屡年发生;从危害日数和天气过程次数来看,以轻度和湿冷型为主;从危害敏感期来看,抽穗开花期影响最严重,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次之,幼穗分化期影响相对较小;从寒露风出现早晚、危害日数和过程次数来看,寒露风年际变化较大,且自21世纪以来寒露风危害呈现减弱趋势。

  • 标签: 寒露风 晚稻 敏感时期 危害日数
  • 简介:介绍了江西省稻飞虱历年发生概况,以及2005年江西稻飞虱发生特点,并从2005年副高脊线位置与飞虱早迁、汛期降雨峰值与飞虱多迁、台风环流与飞虱秋季回迁、夏秋季温湿条件与飞虱生长繁殖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稻飞虱大发生的气象成因分析,力图为今后建立稻飞虱发生发展气象预测模型,开展灾害监测与预报提供依据.分析结果表明,2005年江西省晚稻飞虱具有发生时间早、面积广、为害重等特点,为历史罕见大爆发;稻飞虱主要来源于外地迁入,有春季迁入及秋季回迁2种;副高脊线位置偏南,西南气流强盛,导致春季气候适宜,暖湿气流活跃,强降水多,有利春季稻飞虱早迁、多迁、大量迁,早稻发生后的残留虫量是晚稻飞虱大发生的虫源基础;7~10月台风频频影响江西,特别是后期台风的影响,加速了秋季稻飞虱随东北气流的回迁,为晚稻飞虱大爆发起到促进作用;盛夏不热且秋季不凉的气象条件,有利于当地稻飞虱的生长繁殖,导致飞虱代数多.

  • 标签: 晚稻 稻飞虱 迁飞 气象成因 分析
  • 简介:1前言稻瘟病是严重威胁水稻生产的重要病害。70年代我县稻瘟病的流行频率比较高。80年代后在对稻瘟病致病生理小种研究的基础上培育出比较抗病高产的水稻良种。且在实际推广良种中以多种集团当家,并以良法配套栽培。对控制穗瘟的流行起了很大的作用。但今年我县烟后作晚稻穗瘟发病范围之广,损失之重,均为近20年以来所罕见,本文对永定近六年的稻瘟病发生情况作一对比,以便明确导致病害流行的几个因素的作用。

  • 标签: 晚稻 穗颈瘟 原因 水稻生产 病害流行 稻瘟病
  • 简介:利用江西省81个代表站1959—2008年的气象资料和14个农业气象站1983—2007年的双季晚稻观测资料,对江西省寒露风的发生情况和演变趋势,以及寒露风出现日数与空壳率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江西省寒露风约十年九遇,且赣中的发生频率要高于赣北和赣南;寒露风有提前出现的趋势。寒露风日数每增加1d,可造成空壳率增加0.4%—3.0%。

  • 标签: 寒露风 趋势 双季晚稻 空壳率
  • 简介:80年代初,我国南方水稻区对籼型杂交稻秋季低温危害的农业气象指标研究表明,低温指标的区域性很强,即使同一品种,生态条件不一样,低温危害指标亦不一样。十多年的实践证明,即使同一低温指标,年际间危害程度亦大不相同。本文试图以温黄平原二县一市资料,统计分析历年来秋季低温对产量的影响程度,提出了秋季低温危害的气候指标,为合理安排播期提供依据。

  • 标签: 温黄平原 低温危害 气候指标 杂交晚稻 籼型杂交稻 水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