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宽带干涉闪电辐射源定位系统,是一种全闪电宽频带定位系统。它能够以微秒级的时间分辨率对闪电击穿过程产生的辐射源实现定位,描绘云闪和地闪通道发展的详细结构,可用于区域闪电监测和预警;同时,系统能够同步得到闪电通道发展的宽带频谱以及电场变化信息,结合定位结果,可以为闪电放电过程物理机制的探讨、雷电物理研究提供丰富的资料。

  • 标签: 三维定位系统 宽带干涉仪 闪电通道 辐射源 时间分辨率 击穿过程
  • 简介:闪电探测系统研制”是国家科技部科研院所技术开发专项,其目标是开发完整的全闪(云闪、地闪、云内特殊放电事件)探测和定位系统。采用闪电VLF/LF和VHF辐射信号同步联合分析的方式,采用时差定位技术,利用闪电波形匹配、脉冲匹配、时域相关和频谱分析等方法,实现对闪电辐射事件的探测。2007年主要开展了以下3个方面的工作:

  • 标签: 闪电探测 三维探测 定位系统 辐射事件 技术开发 波形匹配
  • 简介: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完全弹性雹云数值模式(IAP—CSM3D),对2007年7月21日发生在湛江的一次强对流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强对流的气流结构、垂直涡度、雷达回波及含水量分布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模拟的回波最大强度与雷达实测结果较吻合。模拟的强对流发展阶段气流结构的典型特征为下层水平辐合,上层水平辐散,气流在5km高度发生转向;处于成熟阶段的底层辐合比发展阶段的更强。随着时间的推移,近地层气流先辐合后辐散,下沉辐散气流一直持续到冰雹云消散。模拟的风暴云高含水量中心与强回波中心相对应,出现在上升气流最大区域附近,这说明该风暴云的动力场与物质场配合较好。

  • 标签: 强对流 流场 回波强度 要素场
  • 简介:介绍了冰雹云数值模式,通过数值模拟分析2007年7月24日冰雹发生、发展过程,结果表明:冰雹云数值模式很好地模拟了单体对流云云顶高度、云体宽度、回波强度等参数,且与实际情况较为接近,还能模拟防雹作业后的效果,可作为研究冰雹云形成机制和提前预报冰雹云的的参考方法。

  • 标签: 冰雹云 数值模式 业务应用
  • 简介:概述了虚拟布景的基本特征及虚拟布景与虚拟演播室之间的比较,通过实例对电视气象节目虚拟布景设计方案中的气象属性、审美要求、透视关系、视点、细节和可行性等6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应用软件、建模、质感、灯光、色彩和安全范围等方面对虚拟布景制作进行了探讨。

  • 标签: 电视气象节目 三维虚拟布景 虚拟演播室 设计制作
  • 简介:由于暴雨具有突发性和危险性特点,难以及时拍摄暴雨灾害的现场画面,本文基于大气降水粒子的物理特征,利用Maya、ReanlFlow、AfterEffects和Premiere等软件运用刚体碰撞、流体和粒子等动画技术,对暴雨及其引发的城市积涝、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发生和演变过程进行影视模拟,初步建立了相关技术流程及技术指标,可用于指导气象灾害类科普影视节目的制作,宣传防灾减灾知识。

  • 标签: 暴雨 衍生灾害 三维动画 气象影视
  • 简介:大气加热率强度与结构是驱动全球大气环流的关键因素,实际加热率分布与云结构密切相关。作者使用蒙特卡洛辐射传输模式,模拟计算了云分辨模式所得3个典型云场的加热率廓线及通量;定义了两个参数来同时描述加热率廓线的垂直分布和强度,通过与独立像素近似算法对比,定量统计分析了高分辨率下云结构对辐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分辨率条件下云结构对加热率廓线和通量影响十分显著,且不同结构云场所体现的影响各具特点,提出需要考察现有大气模式中云结构对当前所用加热率计算方案的订正方向。

  • 标签: 云三维结构 加热率廓线 辐射传输
  • 简介:本文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与辐射雾模式相耦合,分别对重庆和长沙地区的一次冬季辐射雾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中尺度数值模式与辐射雾模式的单向耦合可以较好地模拟出雾的生消演变过程,以及雾的浓度、地理分布特征、形成和维持。由此可以说,利用耦合模式开展雾的预报是可行的。

  • 标签: 中尺度数值模式 三维辐射雾模式 单向耦合
  • 简介:采用MM5模式及其变分系统(MM5/3DVAR)对我国夏季降雨进行了一个月的连续预测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评估。试验中首先采用“NationalMeteorologicalCenter(NMC)”方法,将2005年8月的MM5模式的预测结果形成与试验区域和水平分辨率相匹配的背景误差场,并将其与全球背景误差场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用2005年8月MM5模式预报结果生成的背景误差场的基本特征与系统提供的全球背景误差场相似,且长度尺度随着水平分辨率的提高而减小。之后,分别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NCEP试验)、NCEP再分析资料基础上采用CRESSMAN方法分析观测资料(LITT试验)和NCEP再分析资料基础上采用3DVAR系统同化观测资料(3DVAR试验)形成模式预报初始场,再次对2005年8月降雨进行逐日连续预报。逐日降雨预报结果表明,相对NCEP试验,LITT试验中1和10mm的预报评分有明显提高,但25和50mm的预报评分却有所下降,而3DVAR试验的预报评分在10mm以上均有明显提高。对于降雨期间的形势场预报,3个试验中,除温度场和湿度场外,其他变量场的均方根误差随高度增加而增加,但相比而言,3DVAR试验的均方根误差小于其他2个试验。3DVAR试验对降雨的明显改进,可能是因为其对与背景场信息差别比较大的反应中尺度系统的观测资料的分析结果比较靠近观测资料。

  • 标签: 三维变分同化 背景误差 降雨预测 均方根误差
  • 简介:对于中尺度数值天气预报来说,初始条件的准确与否已成为影响预报技巧的主要因素之一。现有的大气观测资料在时空分布上的不均匀,以及存在的观测误差,使得我们必须引进资料同化方法,为中尺度数值模式提供最优的初始场。由于传统的变分同化(3DVar)方法缺乏模式约束以及背景误差协方差矩阵(B矩阵)不具有流依赖性,因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历史样本投影的3DVar(HSP-3DVar)方法,它不仅具有流依赖的B矩阵,而且比传统的3DVar简单易行。为了评价HSP-3DVar的同化性能,我们基于区域暴雨预报模式AREM(AdvancedRegionalEtaModel)对其进行了观测系统模拟试验(OSSE),结果表明:HSP-3DVar能够有效融合观测信息,模式初值在各层的均方根误差都显著地降低。

  • 标签: HSP-3DVar AREM模式 观测系统模拟实验
  • 简介:本软件系统采用C++和Fortran语言开发,定位于15部左右的新一代天气雷达区域基数据拼图,在WindowsXP操作系统的微机上运行。在雷达资料质量控制的基础上,完成省或区域中心的新一代天气雷达基数据组网,实时提供经纬度、海拔高度网格的回波强度资料,并生成部分产品,为中小尺度天气分析、临近预报、人工影响天气、水文等应用奠定基础。

  • 标签: 新一代天气雷达 软件系统 基数 产品 拼图 FORTRAN语言
  • 简介:空间对流层测风的重大改进带动了更准确、更可靠、更长时效的天气预报业务的发展,对于社会和经济产生了直接的重要影响。为了改进天气预报,对流层测风是目前未实现的最大目标。改进极端天气事件预报,减小灾害的影响,也会给社会安全带来好处。例如,飓风经常受到对流层风的控制,对流层风的垂直切变经常会引起飓风强度的增加。

  • 标签: 对流层 测风 激光雷达 天气预报业务 三维 天基
  • 简介:提出了一个大气层核试验放射性碎片长距离输送和沉降的Euler模型,用一个烟团模式对源项进行了初始化,以适应1°×1°的网格;模型考虑了干、湿沉降、垂直扩散以及放射性衰变;利用中国某次大气层核试验空中烟云及地面放射性沉降数据对模式进行了检验,初步得出了核烟云在对流层及平流层的输送及扩散规律。

  • 标签: 大气层 长距离输送 平流层 对流层 放射性 三维
  • 简介:利用西安泾河站2004、2007年共1460多个时次的高空资料,对100hPa及以下等压面的位势高度、温度、露点温度和相对湿度进行全面统计、对比、分析,结果表明:59型探空与L波段探空所测位势高度和温度差异较小,但59型探空前后时次探测值波动较大,而L波段探空探测值波动小,前后时次连续性好;59型探空与L波段探空所测露点温度和湿度差异较大,59型探空湿度变化比较平稳,曲线较均匀,符合大气层结规律,而L波段电子探空湿度变化较大,曲线呈锯齿状,不符合大气层结规律,L波段电子探空湿度感应元件的质量和性能还须进一步提高。

  • 标签: 59型探空仪 L波段电子探空仪 位势高度 温度 露点温度 相对湿度
  • 简介:1前言闪电与强对流、强降水关系十分密切,因此,雷电的探测一直是传统的地面观测项目,然而由于此项记录的主观成份大、受测站环境、天空状况影响严重,探测范围小、时效短,仅能在08、14时天气图上反应出来,供分析参考,得不到充分的应用,1996年下半年,由中国科技大学和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合作,

  • 标签: 闪电定位仪 统计特征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技大学 探测范围 降水关系
  • 简介:1引言计算机在气象测报工作中的应用,特别是高空气象探测数据终端的逐渐普及,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时效,减轻了人员劳动强度。由于计算机的应用,高空温度、气压、湿度的检定证数据由原来的手工处理变成了计算机处理,这就产生了获得的温、压、湿检定证数据精度是否符合《规范》要求的问题。手工查算在排除检定证本身连线误差和视差外,只要细字当头,基本能保证检

  • 标签: 温度检定 模拟曲线 检定证 探空仪 节点 计算机模拟
  • 简介:根据国家气象中心制定的《对比观测期间监测资料评估技术方法》,对2008年嘉兴气象观测站能见度资料与人工观测能见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能见度资料与人工观测值在低能见度多发季节(秋、冬、春季)相关较好,而夏季(能见度总体较高)则相反。对能见度进行分级后的比较得出,低能见度(〈2km)时能见度仪观测效果较好,和人工观测值之间的对比差值及粗差率低、一致率高,具有很好的代替作用,而随着能见度的逐渐升高(2~5km,〉5km),两者之间的差距加大,能见度的可替代性降低。最后通过比较两种数据的各项统计指标发现,能见度数据序列离散度较低,精密度及精确度都要高于人工观测值,通过订正后未来有望取代人工观测。

  • 标签: 能见度仪 人工观测 对比
  • 简介:生态系统通过改变植被和物种组份的营养和水份状态对土地管理和气候变化做出响应。探测这些变化为能够在早期发布有害生态变化的预警提供可能,例如对干旱、农业减产、物种入侵、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火灾敏感度、病毒环境的改变和珊瑚礁的健康和范围的预警。

  • 标签: 红外图像仪 超光谱 物种入侵 生物多样性 气候变化 土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