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海洋法上半闭海的名称来自于地理学概念,内容是闭海论对海洋自由论的局部反击。半闭海体现的是区域海洋治理,而非全球治理;半闭海要求进行区域多边治理,而非双边治理;半闭海制度倡导区域全面治理,与海洋自由论存在制度冲突。尽管《海洋法公约》中的半闭海条款呈现定位高、制度新的特征,仍属于倡导条款。从地中海、加勒比海的实践来说,半闭海的区域治理是专业化海洋治理的配角,区域渔业管理组织正在主导半闭海生物资源的养护与管理,海上共同开发正在分化半闭海所追求的区域治理。从中国的立场出发,我国应倡导并参与半闭海国际合作,反对域外大国滥用海洋自由,以双边共同开发促进半闭海合作,警惕邻国间的不当开发。

  • 标签: 半闭海 海洋自由论 闭海论 共同开发 海洋治理
  • 简介:在建设海洋基础地理数据库时,数据编制常用墨卡托投影,其投影参数对数据质量有较大影响.为使要素的密度均匀,数据的误差可控,同时适应海图产品生产实际,以纬度小于75°为研究区域,分析墨卡托投影的长度变形及不同基准纬线对制图综合指标对应实地距离的影响,统计分析目前出版海图产品基准纬线设定现状,以此为依据分比例尺级别拟定基准纬线方案,为基于数据库的海图数据编制与产品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海图制图 墨卡托投影 基准纬线 长度变形 数据库
  • 简介:利用数字海图数据直接出版纸质海图是提高纸制图生产效率的重要手段,但由于数字海图与纸质海图在编制原则和表现规范上的差异造成由数字图生产纸质图时,需要大量的手工修编,从而增加了工作量,延长了成图周期。采用一种新的制图理念,利用ArcInfo的选择性压盖技术,制作纸质图符号库,选择正确符号化顺序,从而实现纸质海图生产与数字海图生产同步,减少重复劳动,缩短成图周期,提高了工作效率。

  • 标签: 纸质海图 数字海图 选择性压盖技术 海图符号库
  • 简介:首先对海洋测量交叉点误差分析中系统误差分析进行了回顾,指出系统误差分析是一个模型选择和模型参数估计的双重问题,而传统方法中大多仅涉及了后者而忽略了前者。然后对常用的三种模型选择方法,即假设检验、交叉检核、基于信息论的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指出后者更具优越性。最后对以Akaike信息量准则为核心的基于信息论的模型选择方法进行了介绍,给出了Akaike信息量准则的计算公式,比较了同其他模型选择方法的关系,并介绍了基于该准则的模型平均方法和模型选择不确定性评估方法。

  • 标签: 海洋测量 交叉点误差 系统误差 模型选择 Akaike信息准则
  • 简介:本文详细介绍了SIS海冰模式中引进两种盐度参数化方案即等盐度方案和盐度廓线方案对海冰模拟所存在的差异。利用盐度廓线方案导出的表征盐度与海冰温度间关系的方程比等盐度方案多出一项,将定义为盐度差异项。盐度差异项对海冰厚度的热力作用表现为:在海冰厚度增长季节(11月到次年5月),盐度差异项通过升高海冰内部温度,抑制海冰增长;在消融的第一阶段(6.8月),盐度差异项通过升高海冰内部温度加快海冰消融;在消融的第二阶段(9.10月),盐度差异项通过降低海冰内部的温度抑制海冰消融。但尺度分析表明,盐度差异项要比方程中队海冰温度作用最大项小1.2个量级,如果采用一级近似,可以略去盐度差异项,因此盐度差异项对海冰增长和消融影响很小。同时利用冰洋耦合模式(ModularOceanModel,MOM4),分别采用两种盐度参数化方案模拟北极海冰厚度和海冰密集度的季节性变化,模拟结果也表明两种方案模拟得到的海冰厚度和海冰密集度的季节性变化相差甚小。

  • 标签: 北极 海冰模式 盐度参数化方案
  • 简介:在水温为16~20℃、盐度28.2±2.1、溶解氧为(7.5±0.7)mg/L、pH为8.0±0.3的条件下,研究了3种规格多棘海盘车(Asteriasamurensis)对4种规格魁蚶(Scapharcabroughtonii)的摄食量、摄食选择性和摄食昼夜差异。研究表明:多棘海盘车对不同规格魁蚶摄食数量均随魁蚶底播密度的增加而上升;不同规格多棘海盘车对同一规格魁蚶摄食数量无显著差异(p>0.05),但对不同规格魁蚶摄食数量存在一定差异,对于最小壳长组的摄食数量最大;多棘海盘车对不同规格魁蚶软体部摄食量与魁蚶规格呈成显著正相关;多棘海盘车对不同规格魁蚶摄食数量均存在一定的昼夜差异且夜间的摄食数量大于昼间,魁蚶规格越大,多棘海盘车对魁蚶最大摄食数量时间出现的越晚。结果表明:魁蚶适宜底播密度在30ind/m2左右,底播规格越大越能有效防御敌害。根据多棘海盘车对贝类捕食特点,可采用浅水低值贝类作为诱捕生物对多棘海盘车进行清除。

  • 标签: 多棘海盘车 魁蚶 摄食量 摄食选择性 昼夜差异
  • 简介:为了实现所筛选的对虾养殖环境生物修复作用菌的产业化生产,本文选择三株具有高效降解有机污染物能力的菌株为代表,对作用菌的发酵生产和菌体收集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作用菌的最适发酵培养基配方(g/L)为蛋白胨25,酵母粉5,磷酸铁0.2,灭菌前培养基的pH可先调为8.0,搅拌方式为搅拌1h间隔1h,出罐时间以20h为宜.菌体收集以等电点沉降法效率最高、成本最低,其中菌株Lt7222的最适沉降pH为3.67、Gy7018为4.02、Lt7511为3.40.菌体回收率可达90%,回收后菌体的存活能力几乎不受影响.

  • 标签: 养殖环境 生物修复 作用菌 发酵工艺 菌体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