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文章根据浙南沿岸3个海洋观测站大陈、坎门、南麂站51a(1960~2010年)SST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出SST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浙南沿岸的SST总体呈现北低南高的趋势,冬季南北差异最小,夏季南北差异最大;51a年浙南沿岸SST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为0.017°C/a;SST变化存在3.5a、5a~6a、2a~7a及11a左右的振荡周期;SST主要由年循环分量决定,谐波拟合效果良好。

  • 标签: 浙南沿岸 SST 均一性 功率谱 谐波
  • 简介:在2007年枯水期(4月)和丰水期(11月)期间,对汕头沿岸海区沙壳虫进行了采样研究,探讨了沙壳虫的空间分布和种类组成。调查发现,除了表层海水温度以外,表层海水盐度、硝酸盐浓度、硅酸盐浓度均是春季低于秋季。在两个季节的5个采样点共鉴定出7属14种沙壳纤毛虫,其中优势种均为简单薄铃虫Leprotintinnussimple。秋季沙壳虫丰度低,多样性指数高;春季丰度高,多样性指数低。沙壳虫丰度与水体营养盐含量并无明显的相关性,但同盐度呈显著负相关(r2=0.63,P〈0.05),显示出沙壳纤毛虫对汕头海域对不同季节环境特征的响应。

  • 标签: 沙壳纤毛虫 空间分布 种类组成 汕头海域
  • 简介:沿岸水深测量结束时一般要进行新旧水深资料的比对,以便科学处理测绘中的技术问题.对可能引起水深图深度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归纳了以下几个因素:沿岸海底地形发生了变化,海图深度起算面发生了变化,水位改正方法的改进引起的变化,其他因素引起的深度变化等。

  • 标签: 沿岸水深测量 水深变化 平均海平面 深度基准面
  • 简介:利用25次南极科考获得的海水样,采用原子分光光度法(AAS)测定了海水中溶解态的含量,研究了东南极普里兹湾不同空间与时间尺度下海水中溶解态的分布特征。并利用同航次相关的营养盐、叶绿素a等数据,分析了影响海水中溶解态分布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显示,普里兹湾表层海水中溶解态的分布与叶绿素a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生物过程是影响普里兹湾表层海水中溶解态平面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表层海水中与磷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冰架边缘的海冰融化可能是造成冰架边缘Cd/P比值高的主要原因。溶解态在垂直分布上表现出近似磷酸盐等营养盐的分布趋势。普里兹湾海水中溶解态的浓度在时问序列上的变化不大,潮汐可能是影响海水中浓度微弱变化的主要因素。

  • 标签: 溶解态镉 微量营养元素 普里兹湾
  • 简介: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检测人工鱼礁区内底栖生物体内Cd的含量.结果表明:底栖动物Cd的含量为0.011-0.541μg/L,平均值为0.188±0.220μg/L.Cd在不同生物组织器官中的分布按顺序依次为:性腺〉鳃〉肌肉.不同生态位底栖生物肌肉中Cd的富集规律为:口虾蛄,蟹类,蝦虎鱼类,虾类,头足类.其健康风险因子远小于1,表明对接触人群没有明显的健康风险.

  • 标签: 重金属 底栖生物 生态风险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