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基于树木年代学的研究理论与方法,建立了福建长汀地区福建柏(Fokieniahodginsii)的树轮宽度的标准化年表,并探索了其径向生长与1956—2013年期间前年3月到当年11月的月均温、月降水量气候因子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福建柏的径向生长主要与当年秋季(9—10月)温度气温与前年春夏季(4—8月)降水显著正相关(P〈0.05);25a滑动相关分析发现两者相关显著的时段比较一致,均集中在1970s—1990s时段,说明该时段气候因子对树木生长的限制作用更为明显。响应面回归分析表明,仅气温温度或降水的改善,并不能显著促进福建柏的径向生长,只有当两者同时改善后,树木的生长才会加速。

  • 标签: 长汀 福建柏 树木年轮 气候响应
  • 简介:利用陕甘宁地区22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5年的冬季日气温资料,分析该地区的冬季气温变化,并依据中国国家标准《暖冬等级》,分析陕甘宁地区暖冬事件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5年陕甘宁地区冬季平均气温呈明显的升高趋势,升幅为0.451℃/10a,1980年后冬季气温增加更加明显。区域暖冬指数表现为显著上升趋势,线性趋势为10%/10a,各站点的暖冬发生频率在22%-33%之间。陕甘宁地区区域性暖冬事件发生共16次(年),其中区域强暖冬事件共5次(年),暖冬强度最大、范围最广,暖冬现象存在2a、4a短时间以及9a、15a长时间振荡周期。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进一步分析表明,在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500hpa位势高度场偏高,东亚大槽减弱,冷空气活动减弱以及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可能是造成陕甘宁地区暖冬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

  • 标签: 暖冬 陕甘宁 大气环流 ENSO事件
  • 简介:对福建长乐东海海岸沙丘进行光释光测年(OSL)分析,并根据毗邻海岸沙丘的光释光年代以及环境考古年代校验,初步确定了长乐海岸带近300a来的海岸沙丘发育的时段。在光释光年代学确定的统一时间标尺基础上,采用粒度参数作为环境代用指标,讨论分析了不同空间尺度下影响长乐海岸沙丘发育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1)长乐海岸沙丘砂粒度特征表现出典型风成砂的特征:以中砂为主,分选较好,近对称,中等峰态,粒级较集中;2)长乐东海海岸沙丘发育于1714年以来,长乐海岸带海岸沙丘发育可划分为3个时期,AD1800以前、AD1800—1868、AD1896年至今;3)近300a来东海沙丘发育主要受到东亚冬季风强度的影响,冬季风较强的时期海岸风沙活动频繁,但人类活动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 标签: 海岸沙丘 OSL测年 粒度特征 福建长乐
  • 简介:利用2002~2014年宁夏沙湖水环境监测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分析沙湖主湖区水环境和水环境综合健康状况。研究结果表明,2012~2014年间,沙湖的水位为1099.01~1099.15m,水位波动主要受补水量和蒸发量的影响;沙湖主湖区水体中的主要污染物为总磷、总氮、氨氮、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石油类污染物,其中,总磷污染最为严重,主要污染物在丰水期的污染比平水期污染严重。2002年,沙湖旅游区湖心、养殖区和码头水环境健康状况中等,鸟岛的水环境健康状况较好,主航道水环境健康状况较差;2003年和2004年沙湖整体的综合水环境健康状况变差;2005年和2006年,沙湖旅游区湖心、养殖区和鸟岛的水环境健康状况较差;2007年和2008年,沙湖湖整体的综合水环境健康状况有改善;2009年和2011年沙湖整体水环境健康状况较差;2014年,沙湖多数监测点水环境综合健康指数比2011年高,沙湖码头区域的水环境综合健康指数仍很低。

  • 标签: 水环境 综合健康指数 沙湖
  • 简介:为了研究南四湖景观格局在纵向和横向上的时空变化规律,提取湖区1985年、2000年和2015年研究区的景观类型信息,在Fragstats4.2软件支持下,利用斑块类型面积、斑块密度、最大斑块指数、斑块凝聚度指数、平均斑块分维指数、景观分割度指数和Shannon’s多样性指数,分析湖区总体景观格局特征;采用移动窗口方法,分析沿不同梯度采样带的景观格局细节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与1985年相比,2015年,南四湖区景观破碎度增加,连通度下降,景观形状日趋规则,优势景观由1985年的湖泊明水面、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荡和荷(Nelumbonucifera)田变成养殖水面、水稻田和湖泊明水面。在纵向景观梯度上,各湖泊交界处和人类活动密集地带景观结构变化最为明显,异质性和多样性强,斑块破碎度高,研究区丰富的水资源和剧烈的人为干扰活动加快了土地开发利用速度;在横向景观梯度上,在景观过渡带及易受人为干扰的湖岸两侧、城镇地区,呈现出斑块分离度和多样性高、自然连通度和优势度低、景观形状复杂的格局特点。横、纵采样带各景观指数值随时间的变化与总体格局一致,即景观分离度增加、优势度下降,整体景观形状趋于简单。

  • 标签: 南四湖 景观格局 梯度 移动窗口
  • 简介:径流量变化对咸潮上溯有直接影响。利用FVCOM模型对磨刀门水道的咸潮上溯现象进行模拟,针对径流变化设置敏感性试验,对上游河道水位上升后水动力的变化规律、固定点的表层盐度变化、盐度分层情况等进行数值分析,探讨径流变化引起的咸潮上溯变化。结果表明:河段水位整体上升,沿内河道至河口水面坡降增大。河道各层盐度大大减小,不同点的盐度分层程度不同。转潮时刻的表底层流态差异现象减弱,中下游流速分层更明显,流向分层更一致。

  • 标签: 咸潮上溯 径流变化 磨刀门 数值分析
  • 简介: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以2000年、2005和2010年的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对河北省滨海湿地面积变化进行统计分析;在FRAGSTATS软件支持下,采用景观格局指数,对滨海湿地景观格局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人工滨海湿地为研究区的优势景观类型;与2000年相比,2010年滨海湿地面积减少了4083.63hm^2,说明部分湿地已经转化为非湿地,湿地功能退化。湿地格局改变主要表现在各类型人工湿地之间的相互转变。2010年研究区景观斑块数比2000年明显增加,说明湿地破碎化加剧。

  • 标签: 滨海湿地 景观格局 景观指数 驱动力 河北省
  • 简介:2007~2011年,在深圳湾共记录鸟类13目40科141种。物种数排名前四的科是鹬科(28种)、鸭科(11种)、鹭科(11种)和鸻科(9种),其物种数之和占总物种数的41.8%。水鸟是深圳湾鸟类的主要生态类群,共有79种,占56.0%。冬候鸟和过境鸟为主要居留型,有91种,占64.5%;有留鸟41种,占29.1%;有夏候鸟8种,占5.7%。在141种鸟中,有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2种,包括黑脸琵鹭(Plataleaminor)、鹗(Pandionhaliaetus)、黑耳鸢(Milvuslineatus)、白腹海雕(Haliaeetusleucogaster)、普通鵟(Buteobuteo)、白肩雕(Aquilaheliaca)、白腹鹞(Circusspilonotus)、日本松雀鹰(Accipitergularis)、游隼(Falcoperegrinus)、红隼(Falcotinnunculus)、大杓鹬(Numeniusmadagascariensis)、褐翅鸦鹃(Centropussinensis)和雕鸮(Bubobubo);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UnionforConservationofNature,IUCN)濒危和易危等级鸟类各1种;有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和易危等级鸟类各1种,近危等级鸟类2种;有1种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onventiononInternationalTradeinEndangeredSpeciesofWildFaunaandFlora,CITES)附录Ⅱ。2007~2011年期间,累计记录鸟类320962只,其中有水鸟314743只(98.1%);深圳湾鸟类数量、种类总体上在增加,2007~2010年期间,鸟类物种数在95~99种之间窄幅波动,2011年,物种数显著增加,达110种。水鸟种类组成较稳定,林鸟的种数增加是鸟种数增加的主要因素。部分种类在数量方面占据明显优势,19种优势度指数≥0.01的鸟类的5a累计数量之和占累计总数量的90.4%,其数量由多到少依次是琵嘴鸭(Anasclypeata)、反嘴鹬(Recurvirostraavosetta)、红嘴鸥(Larusridibundus)、环颈鸻(Charadriusalexandrinus)、凤头潜鸭(Aythyafuligula)、黑翅长脚鹬(Himantopushimantopus)、泽鹬(Tringastagnatilis)、普通鸬鹚(Phalacrocoraxc

  • 标签: 鸟类多样性 鸟类监测 变化 深圳湾
  • 简介:以1995年、2005年和2014年LandsatTM/OLI影像为主要数据,采用动态变化模型,通过转移矩阵、质心变化和景观指数的计算,对大庆油田区湿地景观格局及其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个时期研究区的主要湿地类型都为沼泽湿地和湖泊湿地,沼泽湿地面积以0.82%的动态度由1995年的601.30km^2减少至2014年的507.10km^2,湖泊湿地面积以1.87%的动态度由1995年的154.36km^2增加至2014年的209.33km^2;湿地类型之间的转变主要表现为沼泽湿地与湖泊湿地、盐碱滩之间的转变;湿地质心的空间变化特征和景观指数的变化都反映出2005年后大庆油田区湿地景观的破碎化得到改善;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对研究区湿地保护和恢复颇具成效。

  • 标签: 沼泽湿地 湖泊湿地 格局 大庆油田区
  • 简介:选用1984年、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5年LandsatTM/ETM+/OLI影像数据,利用人机交互遥感解译方法,进行长江入海口湿地的土地利用分类;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研究了5个时期研究区的湿地格局及变化。研究表明,5个时期研究区的主要湿地类型都为水田,其次为滩涂,水田面积由1984年的4044.86km^2减少至2015年的3550.37km^2,滩涂面积从1984年的650.03km^2锐减至2015年的3.74km^2,滩涂被转变为港口、居民地和工业用地,围填海活动也导致滩涂萎缩;在围填海区域,养殖池面积大幅增加;与1984年相比,2015年,滩涂转变为水库/坑塘、养殖池、盐田的面积分别占其总面积的14.46%、53.83%和24.15%;74.96%的盐地碱蓬盐水沼泽转变为养殖池,48.06%的水库/坑塘、12.62%的盐田转变为养殖池;长江入海口湿地变化的主要人为因素是围填海活动,主要自然因素是泥沙淤积和土壤性质改变。

  • 标签: 土地利用 格局 滨海湿地 长江入海口 围填海
  • 简介:胶州湾滨海湿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鸻鹬鸟类等水鸟在春、秋季迁徙途中的重要停歇地。在调查2016年春季停歇在胶州湾滨海湿地的北迁鸻鹬鸟类及其生境基础上,对比了2004年春季与2016年春季在胶州湾滨海湿地停歇的北迁鸻鹬鸟类的种类和数量,分析了鸻鹬鸟类停歇地的生境特征及鸻鹬鸟类种类和数量变化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与2004年春季相比,受湿地面积萎缩、大米草(Spartinaanglica)和互花米草(Spartinaalterniflora)入侵、滩涂底质和水质污染、公路交通噪声干扰以及在滩涂采捕贝类等传统渔业生产活动影响,2016年春季,在胶州湾滨海湿地停歇的北迁鸻鹬鸟类种类和数量明显减少,生物多样性水平下降,水鸟种类由3科10属20种变化至4科9属14种,数量由19286只减少至9407只,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由1.685减小至0.203,Pielou均匀度指数由0.562减小至0.077;提出了保护胶州湾滨海湿地植物和潮间带滩涂、控制污水向海排放、控制大米草和互花米草入侵、引导当地社区居民参与鸻鹬鸟类保护、对鸻鹬鸟类保护进行生态补偿、采用工程和管理措施减轻公路交通噪声等保护胶州湾滨海湿地鸻鹬鸟类的对策。

  • 标签: 鸻鹬鸟类 多样性 停歇地 潮间带滩涂 海水养殖池 胶州湾
  • 简介:以1982-2015年期间的5期10景辽河三角洲滨海湿地LandsatMSS/TM/OLI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通过景观指数和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间的转移矩阵,对辽河三角洲滨海湿地景观格局及变化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5个时期(1982年、1989年、2000年、2010年和2015年)辽河三角洲滨海湿地都以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淡水沼泽和水田为主要景观,芦苇淡水沼泽以大斑块分布在研究区的西部平原地带,水田以大斑块分布在研究区的东部。湿地类型之间的转变主要表现为自然湿地向人工湿地和人工景观转变。湿地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优势度下降,趋于各斑块均匀分布。人类活动是导致辽河三角洲滨海自然湿地丧失和退化的主要原因。

  • 标签: 滨海湿地 景观格局 驱动因素 辽河三角洲
  • 简介:于2015年10月11日,在无锡太湖贡湖湾退圩还湖生态恢复工程区,采集苦草(Vallisnerianatans)、荇菜(Nymphoidespeltatum)和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样品,将样品清洗、剪段和烘干后,投入装有8L自来水的实验池中。于2015年10月28日-2016年1月15日,分别在充气和自然条件下,对植物腐烂过程中水质指标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3种植物的腐烂过程中,水体中各项指标有明显变化。其中,水体pH始终比较稳定,化学需氧量和总磷含量在实验初期增大,而铵态氮含量、亚硝态氮含量和硝态氮含量在腐烂过程中波动变化。荇菜和苦草的腐烂过程对水质指标的影响较大;在芦苇的腐烂过程中,水质指标变化规律与对照组的基本一致。充气条件对投入芦苇的实验组水体各水质指标影响很小,对投入苦草的实验组水体各水质指标影响显著。

  • 标签: 苦草 荇菜 芦苇 腐烂 植物种类 充气
  • 简介:于2015年6月18日(养殖初期)、8月20日(养殖中期)和10月10日(养殖后期),在九龙江河口区3个陆基对虾(Penaeusvannamei)养虾塘,采集不同深度的水样,在实验室中,对水样进行测试分析,探讨九龙江河口区养虾塘水体中的可溶性无机氮、磷酸盐和叶绿素a(chlorophylla)含量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养虾塘水体中的可溶性无机氮、磷酸盐和叶绿素a的质量浓度分别为0.67-1.25mg/L、0.019-0.148mg/L和24.71-110.23μg/L,三者都是在养殖中期最大,在养殖初期最小;在不同养殖阶段,养虾塘水体中的营养盐含量随水深的变化略有差异,在每个养殖阶段,从水体表层到底层,水体叶绿素a含量都在逐渐减小。养虾塘水体中的营养盐含量受不同养殖阶段水质参数(水温、pH、溶解氧含量和盐度)、饵料投喂强度和虾生命代谢活动等因素影响,水体叶绿素a含量主要受到水温、盐度、营养盐含量和虾生物量的影响。

  • 标签: 叶绿素A 水质指标 养虾塘 亚热带河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