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5 个结果
  • 简介:以湿润亚热带山地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培育基地为例,介绍了实验平台、人才队伍、及管理现状.从团队创新、实验文化、知识管理等方面入手,探讨了加强实验管理促进实验建设的思路和方法.

  • 标签: 重点实验室 管理 建设
  • 简介:亚热带资源与环境福建省实验是2003年福建省批准成市的省重点实验事,挂牌依托单位为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现拥有地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自然地理、生态学、水土保持等7个硕士点以及国家地理学理科基地。现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2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1人,教授18人,

  • 标签: 重点实验室 热带资源 福建省 环境 福建师范大学 简介
  • 简介:2006年5月,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申报的“湿润亚热带生态地理过程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喜获批准。6月9日,受福建省教育厅委托,聘请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生态中心首席研究员孙建新任组长的6人专家组,对重点实验计划任务书进行了论证。专家组在听取了实验建设汇报,现场考察实验窄仪器设施后,充分肯定了重点实验的科学研究积累、人才队伍现状、实验硬件建设及区域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专家一致认为,

  • 标签: 重点实验室 湿润亚热带 地理过程 福建省 通过论证 教育
  • 简介:自然资办发[2018]3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中国地质调查局及部其他直属单位,各派出机构,部机关各司局,有关单位:根据《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开展重点实验评估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函[2018]210号)及相关要求,部组织专家对运行3年以上的35个部重点实验(国土资源领域)进行了评估。评估结果经公示无异议,现予以公布。

  • 标签: 实验室评估 国土资源部 自然资源部 重点实验室 办公厅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 简介:对双季稻田水量转换10年(1991~2000年)定位观测,以及模拟不同水源条件的稻田水管理模式,解析田间水量转换的5年(1998~2002年)实验结果表明,稻田不同水管理田间水量转换有明显差异,常规管理田间耗水量的分配为:腾发量占总耗水量1/2,翻耕整地占1/6,植物构成占1/21,田间渗漏占1/14,其他环境耗水(维持)占1/5.长年水层灌溉田间腾发量和维持性环境耗水量偏大;耕灌雨养管理翻耕整地和田间渗漏耗水比例过高.水分生产力(以年度单位面积上每耗水1mm的产量计为kg/(mm·hm2·a)),稻谷产量,长年水层灌溉与常规管水一致,为6.65kg/(mm·hm2·a),耕灌雨养处理较低,为6.13kg/(mm·hm2·a).群体光合累积效应处理间差异表现与产量差异表现相同,早稻差异很小,晚稻差异显著.叶片水分生产效率,早稻以水层灌溉最大,晚稻是常规管理最大,耕灌雨养处理早晚稻都较小.不同生育期这种大小关系也有变化.

  • 标签: 水量 耗水 模拟实验研究 环境 累积效应 稻田
  • 简介:介绍了开顶式气在模拟未来可能影响生态系统的环境变化(如CO2和O3浓度增加、污染加剧等)的应用研究进展情况,指出应用开顶式气进行研究必须注意由于气结构本身无法避免的缺陷导致的试验误差,并对该技术在生态学领域未来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 标签: 开顶式气室 生态学 模拟环境变化
  • 简介:在Rs和GIS技术支持下,以2007年的LandsatTM遥感影像图和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规划主岛发展指引图为基础数据,对未来平潭综合实验区主岛海坛岛的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规划实施后,人类活动对景观的干扰强度越来越大,将导致建设用地面积大量增加,区域景观类型趋向单一,平均斑块面积增大,斑块数量减少,景观多样性与均匀度降低.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因素是政府政策的影响和人口变化等.

  • 标签: 海坛岛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RS GIS
  • 简介:通过水培实验,模拟了湿地中6种植物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水葱(Scirpusvalidus)、香根草(Vetiveriazizanioides)、香蒲(Typhaorientalis)、美人蕉(Cannaindica)和黄花鸢尾(Irispseudacorus)对盐分胁迫的生理生态响应,评估了6种植物的脱盐潜力;在此基础上,测定相对耐盐能力较强的芦苇、香根草、香蒲和美人蕉体内不同器官的钠和钾含量,初步探讨了这4种植物的耐盐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在盐分胁迫下,水葱和黄花鸢尾有死亡现象,芦苇、香根草和美人蕉都有新芽长出,部分美人蕉植株根部颜色变深,香蒲未长出新植株,但无死亡和枯萎等现象;香蒲的株高增长率最大,黄花鸢尾的株高增长率最小;培养香蒲和美人蕉的溶液的电导率减幅最大,芦苇、香根草、香蒲和美人蕉的耐盐能力和脱盐潜力相对较强;芦苇、香根草、香蒲和美人蕉不同器官对钠和钾的吸收积累能力差异较大,但是整棵植株的K/Na值在盐分胁迫时都减小,更深层次的耐盐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植物 盐胁迫 株高 脱盐 耐盐机理 钾钠比
  • 简介:洪水是水流运动的一种自然现象,是河流对河滨洪泛湿地系统的一种正常的干扰.不定期的洪水干扰维持了河流与其洪泛湿地不同程度的水文连通性,成为维持河流洪泛湿地景观异质性和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营力.作为河流极端的水文情势,排除较大规模的洪水所造成的一定的生态环境破坏和社会经济损失以外,洪水干扰对生态环境产生多方面的正效应.从洪水的生态意义角度出发,论述洪水干扰对湿地生态系统及其环境所产生的正面效应,包括洪水干扰对洪泛区湿地沉积过程的影响,促进湿地系统水循环以及对土壤发育产生影响,导致洪泛区及其湿地生态系统和景观的演替.

  • 标签: 洪水 洪水干扰 洪泛区 湿地 生态功能
  • 简介:系统地分析了甘肃省主要湿地植被类型及其分类。依据中国湿地植被、甘肃植被等分类原则和分类系统,结合甘肃省湿地植被的形成、发育和分布特点,甘肃省湿地植被划分为4个植被型组、9个植被型、74个群系和138个群丛;依据湿地的定义和湿地植被的特征种、指示种等特点,从生态学角度分析西北地区一些受争议的河岸林缘植被、胡杨(Populuseuphratica)群系等是否属湿地植被,并依据此类群落的群落和生境特征,将胡杨等群系列入湿地植被。

  • 标签: 湿地植被 分类系统 河岸植被 林缘植被 胡杨群系 甘肃
  • 简介: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的基础上,针对南海湿地生态系统,建立了健康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采用集对分析方法,描述健康评价过程中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特征,并应用分段三角模糊数,刻画集对差异度系数,进而提出了利用集对分析和分段三角模糊数的南海湿地健康评价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南海湿地生态健康综合联系度为-0.287,相应的级别特征值为3.574,健康状态整体处于IV级,即一般病态,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其中,压力、状态和响应子系统的级别特征值分别为3.689、3.669和3.155,压力和状态子系统都处于IV级(一般病态),响应子系统健康状态处于III级(亚健康)。从各子系统级别特征值和指标权重可知,影响系统健康的主要因素为人口密度、湿地周边人口素质、地表水质、水营养状态、水生植物覆盖率、湿地原生性和现有政策法规。

  • 标签: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集对分析 三角模糊数 包头南海湿地
  • 简介:人类活动导致浅海海域富营养化加剧、海洋生境被破坏、浅海湿地生态系统退化和生物资源日益衰退。传统的浅海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模式仅限于单一生物修复技术,本研究以浅海湿地生态修复原理为基础,综述前人研究,提出了关于浅海富营养化修复和生物资源恢复的关键设施和技术,以期为中国退化浅海湿地生态系统恢复提供参考。

  • 标签: 浅海 湿地生态系统 富营养化 生境 生物资源
  • 简介:新一年又有新气象,新部门当有新作为。面对自然资源管理的新职能、新形势、新任务,办公政务服务工作只有不断进行规范和优化,才能够开辟新路径、打开新局面。围绕落实全省自然资源工作会议精神,结合自己的一点工作实践,以问题为导向,就如何进一步优化和规范办公政务服务工作提几点建议。

  • 标签: 服务工作 办公室 政务 优化 自然资源管理
  • 简介:厦门湿地具有多种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其服务功能进行评估是湿地保护与合理开发的基础,也是确保湿地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的基础.依据2003年LandsatTM遥感影像解译数据,将厦门市湿地生态系统类型划分为浅海水域、滩涂、河口水域、河流、水库、红树林、滩涂、沙滩、盐田等9个类型,着重针对湿地提供的栖息地、湿地产品、涵养水源、污染净化、抵御海洋灾害、旅游以及文化科研等7种服务功能,采用生态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评估各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结果表明:厦门湿地的服务功能总价值为135.54亿元/a,其中湿地的污染净化功能的价值量最大,为66.46亿元/a,其次旅游休闲的功能价值为33.14亿元/a.

  • 标签: 湿地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价值评估 厦门
  • 简介:转移矩阵是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出发点,但是研究者们并未能从转移矩阵中获取足够的信息以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潜在过程或规律.本研究采用一种新的土地利用系统转移分析方法,以农业集约化程度较高的闽东南平和县为例,基于1996、2002和2007年3期遥感影像数据,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模式与过程,并探讨引起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平和县近10a来主导土地利用类型为自然用地和农业用地;土地利用变化总体有加快的趋势;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之间存在系统转移的过程;社会经济、政策因素是研究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 标签: LUCC 土地利用 系统转移 驱动力
  • 简介:闽江口湿地是中国最重要的滨海湿地之一,加强该湿地的管理对于东亚-澳大拉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鸟类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义重大.应用变化动态度、马尔柯夫链等数学方法和景观生态学理论,构建了闽江口湿地时空演变模型;采用组件式开发技术,利用MapObjects在VisualBasic平台上,进行闽江口湿地时空演变信息系统设计和开发,并使用该信息系统对闽江口湿地时空演变进行实例分析.结果表明,采用ComGIS技术开发湿地信息系统具有高度的可维护性、可重用性和开放性等特点,该系统能更高效、直观管理闽江口湿地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以形象化的方式对湿地作全局性时空分析,使得闽江口湿地管理和保护更加科学、便捷.应用该系统对1986年到2000年间闽江口湿地演变分析表明,由于该时期当地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人类活动已经成为影响闽江口湿地的最主要原因.

  • 标签: COMGIS 闽江口湿地 时空演变 分析系统
  • 简介: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具有独特的生态结构与功能.中国湿地面积约占全球湿地面积的10%,但近年来湿地面积逐渐萎缩,已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生态恶果.因此总结以往湿地研究成果,确立包括遥感在内的各种湿地信息提取方法,形成包含各种湿地信息的湿地数据子库和管理操作这些数据的湿地信息系统,并确立湿地信息的共享与发布机制,从而加快湿地科研步伐,成为湿地与遥感科技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WebGIS技术是GIS融合Internet技术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具有对大批量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管理和快速的查询检索功能.基于WebGIS技术的中国沼泽信息系统的建立有效地满足了湿地科研和开发保护的需要.

  • 标签: 湿地 WEBGIS技术 遥感 地球 形成 沼泽
  • 简介:气候变化常伴随着区域气温及降雨条件等发生变化,对湿地水文、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水质与水循环、湿地能量平衡与湿地生态功能等产生较大的影响.湿地水文条件是决定湿地生态过程的关键因子,气候变化引起的地表积水水位变化直接影响湿地植物优势种群结构的演替及氧化-还原环境条件的变化,导致湿地生态过程的变化及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和时空分布特征等的变化.气候对湿地结构和功能的影响还包括营养物质和矿物质的循环及食物链的动态变化等.

  • 标签: 湿地 全球气候变化 水文条件 生态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