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4 个结果
  • 简介:造气炉内既有化学反应又有热交换,它是个反应换热器.要使吹风蓄热量大,应该纠正吹风过量;要使蒸汽分解率高,应该纠正入炉蒸汽的过热和过量.Ф3.0炉的合适风量是(19-26)×10^3Nm^3/h,Ф3.2炉的合适风量是(22-29)×10^3Nm^3/h,入炉蒸汽的合适参数是0.1±0.02MPa,干饱和。切操作均应以保证炉内气化层的煤气分析CO2较低为原则.

  • 标签: 气化层 蒸汽分解率 造气炉 工艺 煤气 一次风
  • 简介:近年来小合成氨由于煤质量好坏和煤种杂乱缺乏选择的今日,煤的活性、燃点、灰熔点、灰的结渣性等物性的因素,导致型煤造气出现系列的问题而影响生产,合成氨生产成本而再、再而三的提高。针对造气所用煤产生的炉况问题,提出“科学应用二上吹”。

  • 标签: 造气 二次上吹 煤质 生产
  • 简介:湖南仪峰优化控制技术有限公司是在原长沙市仪峰自控节能技术研究所基础上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专业从事中小型化工企业煤制气工艺的系统设计、设备配套、炉况优化、最优化经济运行状态的研究及相应控制产品的研制与开发。2003年5月被湖南省科技厅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2003年10月被湖南省信息产业厅认定为软件企业;是国家级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骨干企业之。现已有LYK型系列炉况寻优控制专家系统;

  • 标签: 经济技术开发区 有限责任公司 小型化工企业 高新技术企业 专家系统 最优化
  • 简介:针对高硫焦挥发分低,不易燃烧,渣返焦量大等问题,通过对造气炉进行设备改造,并对造气工艺进行适当调整,减少了高硫焦返焦率,并实现了高硫焦返焦在块煤造气炉中的二利用,达到了节能降耗,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收到了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

  • 标签: 高硫焦 返焦率 设备 工艺 二次利用
  • 简介:如何提高造气单炉产气量,是每个造气工作者讨论的永恒话题,种优秀的操作方法是达到此目的的前提,本语文提出了“两佳两宜两恒、匀”操作法,简称“三两三”操作法。目标明确,指标具体。

  • 标签: 固定层造气炉 “三两三一”操作法 炭层高度
  • 简介:系统的介绍了移动床间歇气化炉,在自动阀门应用中出现的种种误区。使许多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并介绍了如何科学应用阀门的方法。

  • 标签: 自动阀门 煤气炉
  • 简介:0前言煤炭气化是传统的煤化工产业,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它们将进步得到发展。我公司共三台德士古、台水冷壁气化炉,制得的煤气中有效气体(CO+H2)体积分数≥80.7%,碳转化率达98.0%,

  • 标签: 水煤浆气化 操作 煤化工产业 煤炭气化 社会经济 体积分数
  • 简介:1对炉箅的三点要求1.1炉箅高径比尽量小。这是炭层中气化剂能否均布的首要条件。1.2在不加快灰盘转速的情况下,有足够的排渣能力:

  • 标签: 炉箅 排渣能力 高径比 气化剂 均布 炭层
  • 简介:针对目前电力系统低压配电网的无功补偿装置的现状,详细介绍了作者研制成功的基于单片机控制的低压无功动态补偿装置(TSC),该装置具有无弧、无冲击、响应快、运行可靠、操作方便等优点,特别适合于目前的配网改造工作,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标签: 无功补偿 单片机控制 晶闸管 电容器 低压配电网
  • 简介:1中国间歇造气炉——常压移动床固定层空气间歇煤气化炉的新炉型诞生本文所说的“中国间歇造气炉”,是指有别于中国“中氮”企业曾使用的“美国UGI间歇造气炉”与“前苏联Ф3.6m吕型炉”的中国“小肥”企业所用的“Ф1.98m型及其系列扩径炉”。“中国间歇造气炉”的Ф1.98m型原型炉

  • 标签: 造气炉 煤气化发电 间歇 中国 煤气化炉 固定层
  • 简介:本文介绍小氮肥行业为节能降耗,在较少投资情况下,造气炉采用自动加焦控制装置的改造及运行情况,使造气炉单炉发气量提高10%以上,利用现有造气厂房高度,不改变厂房结构的情况下,实行自动加焦。

  • 标签: 合成氨 造气炉 自动加焦控制系统 机电一体化 应用
  • 简介:0引言随着近年来煤化工产业的发展,煤气化技术也不断有所创新。就以近年比较热门的加压、气流床粉煤气化技术来说,水煤浆进料的:国外有德士古、E.Gas等,国内有华东理工大学的多喷嘴、西北院的多元料浆、清华炉等;干煤粉进料的:国外有Shell、普兰福(Prenflo)、GSP等,国内有西北热工院的两段进料干煤粉气化炉、航天工业的HT-1航天炉、

  • 标签: 粉煤气化技术 技术选择 煤粉气化炉 华东理工大学 航天工业 煤化工产业
  • 简介:间歇式固定床造气炉富氧气化工艺应采用合理的加氧方式、方法防止局部富氧气体积聚,严格控制空气总管中入炉氧浓度,并确保单炉油压阀门完好避免煤气内漏至空气总管,方能杜绝系统不爆炸。

  • 标签: 造气炉 富氧气化 风机 爆炸
  • 简介:0序1968年在上海化工研究院,叶氏被“工宣队”由硝铵组指派去气化组,主持已在开展的“碎煤气化制合成氨原料气”小试(在本院内)和中试(上海吴淞化肥厂Ф1980mm型造气车间旁)。就这样,开始同常压移动床造气的中国化结下了不解之缘。业已整整40年,这是为常压移动床造气工艺在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探新路的40年。

  • 标签: 造气车间 移动床 常压 上海化工研究院 合成氨原料气 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