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应用地质平衡剖面技术推演了贝尔凹陷布达特群潜山的动态演化过程,首次厘定了该地区各种潜山的形成时间及成因,并以此为依据,对贝尔凹陷布达特群潜山进行了分类。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3种类型的潜山,即早期古地貌潜山、长期继承性发育的受断裂控制的同生潜山及中期变形形成的后成潜山,各类潜山的演化过程各异。在对平衡地质剖面进行动态分析的基础上,解释了各种潜山演化与油气成藏的关系,并标定了各种潜山的分布范围,指出后成潜山和同生潜山更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

  • 标签: 潜山演化 潜山分类 平衡剖面技术 布达特群 贝尔凹陷
  • 简介:径向井压裂技术与蒸汽吞吐采技术的联合是一种有效适用于低渗透稠油油藏且兼具经济性的开发技术,目前在国内还处于现场实验阶段,缺少理论研究。通过径向井压裂物理模拟实验研究压裂裂缝形态,并在实验结果的基础上进行径向井压裂辅助蒸汽吞吐产能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径向井对压裂裂缝的扩展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多径向井条件下会产生多裂缝形态,有效提高了泄油面积;径向井压裂辅助蒸汽吞吐产能是常规压裂辅助蒸汽吞吐产能的2.65倍(3年累计产油量),证明了该技术在低渗透稠油油藏的适应性,并在此研究基础上以产能为标准明确了该联合技术中的最优采参数。研究结论为现场径向井压裂辅助蒸汽吞吐技术开采低渗透稠油油藏提供了理论依据,对该技术的发展完善和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 标签: 径向井压裂 蒸汽吞吐 产能 裂缝形态
  • 简介:根据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储层300余块压汞样品、260余块铸体及100余块图像孔隙分析结果,参考前人关于碎屑岩储层特别是低渗透储层的划分标准,文章将低渗透砂岩储集层分为4类4个亚类,4类即低渗透层(Ⅰ类)、特低渗透层(Ⅱ类)、超低渗透层(Ⅲ类)、致密层(Ⅳ类),其中特低渗透层和超低渗透层是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的主要储层类型,故又根据孔隙结构特征、物性特征以及油层厚度的常用划分标准等将二者各细分为2个亚类。

  • 标签: 低渗透 储层 分类 标准 鄂尔多斯盆地
  • 简介:受沉积、成岩及构造等多种地质作用的影响,川中安岳地区须家河组储层较致密、物性较差且非均质性较强。为了更精确地预测优质储层的分布及其内部储集性的差异,利用岩心、薄片、压汞及测井等资料,根据岩石物理相的概念,对川中安岳地区须二段致密砂岩储层的岩性岩相、成岩相、裂缝相及孔隙结构相等4个主控因素进行研究,划分出5类岩性岩相、5类成岩相、4类裂缝相及4类孔隙结构相,建立了测井表征方法和测井识别标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岩石物理相的分类及储层定量评价标准。优质储层主要位于有利的岩性岩相、成岩相、裂缝相及孔隙结构相的叠加处,即有利的岩石物理相带。根据纵向及平面上须二段储层岩石物理相的定量划分,优选出优质储集体,其主要位于斜坡中低部位相对高孔渗区和北部裂缝发育带。岩石物理相的研究可为储集层的精细表征及优质储集体的预测和评价提供依据。

  • 标签: 致密砂岩储层 岩石物理相 优质储层 须二段 川中安岳地区
  • 简介:针对海上高地温场条件下天然气的生成和预测研究,选用琼东南盆地的地质模型,以低成熟茂名油页岩(Ⅱ型有机质)与该盆地的煤(Ⅲ型有机质)为样品,采用封闭体系和开放体系全岩解实验,得出解油气的产率特征.不同演化阶段各烃类组分的生烃动力学定量模型表明,煤生成不同组分的活化能分布范围比茂名油页岩的宽得多.其中,茂名油页岩解生成甲烷、乙烷、丙烷和重烃(C4~6)对应的活化能分布范围分别为38~86kcal/mol,44~92kcal/mol,43~77kcal/mol和46~70kcal/mol;活化能主频分别为52kcal/mol,54kcal/mol,63kcal/mol和48kca1/mol,所占比例分别为20.44%、38.04%、42.50%和25.05%;指前因子分别为6.47×10^11s-1,2.70×10^12s-1,1.09×10^15s-1和8.39×10^15s-1.利用生气动力学方法,结合琼东南盆地的史数据,通过茂名油页岩和煤的生气预测对比揭示,在地质条件下的生气过程中,与茂名油页岩相比较,煤具有释放氢的慢速率与低生成率的特征以及较长的演化进程.结果认为:类似于琼东南盆地崖城组煤系烃源岩,处于海上高地温场条件下,在高演化阶段仍具有很好的生气潜力.该研究拓宽了我国海域煤型气的勘探领域,具有实践和理论意义.

  • 标签: 茂名油页岩 生烃动力学 煤系烃源岩 地质模型 琼东南盆地
  • 简介:通过二连断陷盆地4个地层-岩性油藏成功勘探的典型实例,针对不同凹陷,深化地层岩性圈闭(油藏)“多元控砂—四元成藏—主元富集”成藏体系研究,不断构建新的地层岩性油藏成藏模式,油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先后在巴音都兰凹陷、乌里雅斯太凹陷、吉尔嘎朗图凹陷、赛汉塔拉凹陷等发现了4个3000万~5000万t级的地层岩性油藏石油储量区块,开辟了油气勘探的新局面。

  • 标签: 地层-岩性油藏 勘探 巴音都兰凹陷 乌里雅斯太凹陷 吉尔嘎朗图凹陷 赛汉塔拉凹陷
  • 简介:二连盆地地层岩性油藏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多个面积只有1000-2000km^2的中小型断陷凹陷内发现了3000-5000万吨级的地层岩性油藏石油储量。勘探实践与地质研究表明,二连盆地具有“多元控砂-四元成藏-主元富集”地层岩性油藏形成、分布和富集的基本规律。

  • 标签: 多元控砂 四元成藏 主元富集 地层岩性油藏 二连盆地
  • 简介:在二连盆地不同凹陷地层岩性油藏成藏条件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地层岩性圈闭能否成藏,主要受4个因素的控制。在圈闭与油源具备的前提下,良好的油气运移通道是地层岩性油藏形成的基础;流体动力学特征决定了地层岩性油藏的分布区域;储层临界物性是油气充注的决定性因素;砂体的封闭性能则是地层岩性圈闭成藏的关键。上述4个因素良好配置,有利于地层岩性油藏的成藏。

  • 标签: 运移通道 流体特征 储层临界物性 砂体封闭性 岩性油藏 四元成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