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针对施工联合体模式下的工期延误风险问题,充分考虑了主体间的互动作用以及工期风险传递效应,设计了联合体成员不同合作模式下的三种工期延误风险控制策略,基于计算实验方法分别研究了三种策略对于工期延误风险的控制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联合体模式下不同的工期风险控制策略会导致不同的风险控制效果,三种策略对工期成本投入、工期压缩幅度以及协调柔性等绩效影响存在差异。这将为联合体模式下选择合理有效的工期延误风险控制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施工联合体 工期延误风险 控制策略 计算实验
  • 简介:基于社会心理危机的风险放大机制,构建突发事件中公众安全感影响因素模型,其影响因素分别是事件属性、政府应对、媒体传播和群体心理与行为。利用网络爬虫软件对2014~2016年32件重大突发事件,包括新闻、新浪微博、百度搜索指数等在内的相关文本数据进行采集,通过定性比较分析(QCA)探寻在重大突发事件中导致公众安全感缺失的必要条件和逻辑条件组合。结果显示,影响范围广、应对不及时、谣言的存在和消极的群体情绪,是导致公众安全感丧失的必要条件。当其他条件变量与必要条件同时发生时,最容易引发公众安全感的缺失。在所有的影响因素中,媒体传播对公众安全感的解释力最大,其次分别是事件属性、群体心理及行为和政府应对。据此,构建以提升应急能力为目的,政府、媒体和社会公众协同参与的心理危机治理机制。

  • 标签: 公众安全感 突发事件 政府应对 传播 比较分析
  • 简介:危机事件发生后,政府的信息释放模式方面有较大差异。有的是逐步释放式,有的是急速倾泻式。信息释放模式的差异会导致公众对事件反应过度或反应不足。本文提出:危机状态下,在准确及时地传递相关危机信息的同时,还要尽量避免因信息释放模式不科学给公众造成不必要的负面影响。构建基于公众需求的危机信息整合释放模式对于提高危机信息释放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危机信息 危机管理 信息释放
  • 简介:住房是人民安居、经济发展的载体和体现,而地震往往让住房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为支持抗震救灾、推动灾民安置和引导恢复重建,住房评估成为震后阶段的重要工作。“5·12”地震和“9·21”地震是我国近年来震级最高的两次地震。本文以这两次地震的重灾区,即都江堰和南投为例,结合文献归纳和对两者的比较研究来总结其在评估流程、框架和作用等方面的策略与特征。文章得出,两者在整体策略上基本一致,但在实际策略的组织部署和技术利用上有所差别。本研究总结了两者的经验和不足,为震后住房应急管理中的住房评估提出思路和建议。

  • 标签: 地震 震后住房 安全风险 评估策略 应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