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住院患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已构成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的潜在风险。质量评价与管理是VTE防治中的重要环节,是推动VTE防治形成长效机制的关键,也是促进临床医务人员规范合理地进行动态评估与落实防治措施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尚缺乏系统评价VTE防治质量的指标。基于此,全国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防治能力建设项目办公室组织专家委员会,在回顾国内外已发布指南、政策和标准的基础上,经过德尔菲专家咨询和多学科专家研讨,以“重要性、特异性、代表性、敏感性、可获得性”为标准,制定了评估质量、预防质量、结局质量三大类核心指标,明确了各项质量指标的名称、定义、计算公式、意义、数据来源、评价方法、相关解释和推荐意见,以期强化临床医务人员对VTE风险、出血风险动态评估以及规范化预防和治疗的关注与执行,缩小临床实践与循证指南间的差距。

  • 标签: 静脉血栓栓塞 绩效指标 质量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缺血修饰白蛋白(IMA)对急性主动脉夹层(AAD)患者院内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1月因AAD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救治的19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6例,女69例;按照患者住院期间是否死亡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及入院时IMA水平;将单因素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以评估IMA对AAD患者住院期间全因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本组AAD患者院内全因死亡42例,存活153例,死亡率为21.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2.143,95%CI:1.247~4.826,P=0.011)、Stanford A型(OR=6.751,95%CI:3.189~14.291,P<0.001)、药物治疗(OR=5.133,95%CI:2.463~10.700,P<0.001)及IMA水平(OR=4.452,95%CI:2.231~8.953,P=0.004)是AAD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是AAD患者院内死亡的保护性因素(OR=0.195,95%CI:0.093~0.406,P<0.001)。IMA预测AAD患者院内死亡的AUC为 0.838(95%CI:0.774~0.901,P<0.001),最佳截断值为86.55 U/ml,灵敏度为83.3%,特异度为75.2%。结论IMA可对AAD患者进行危险评估,入院时IMA水平是AAD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IMA水平较高者,应及早进行手术干预。

  • 标签: 动脉瘤,夹层 死亡率 危险因素 缺血修饰白蛋白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在流行中不断变异,病毒传播力、致病力和免疫逃逸能力也随之变化,再感染病例增多。SARS-CoV-2初次感染对阿尔法、贝塔、伽马病毒株的再感染具有较强的预防作用。当前主要流行的奥密克戎病毒株免疫逃逸显著,不仅可拮抗中和抗体,并能逃逸自然感染后的免疫保护效应,具有更高的再感染威胁。既往自然感染SARS-CoV-2和(或)接种疫苗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重症的保护因素,但再感染SARS-CoV-2仍会累积增加全因死亡、住院、肺及肺外器官后遗症的风险。疫苗接种可一定程度上控制SARS-CoV-2传播,且其预防严重疾病和减少住院率、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率、病死率等效应得到了全球公认。但疫苗接种未能明显改善再感染和重复感染带来的累积影响。

  • 标签: 冠状病毒科 新型冠状病毒 再感染 临床特征 疫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医院感染管理中医疗废物管理的干预效果。方法:将2021年3月~2021年9月我院的200件医疗废物按是否加强医院感染管理随机均分为加强管理组(n=100)和对照组(n=100),对照组实施常规处理模式,加强管理组实施医疗废物加强管理模式,比较两组医疗废物在医疗废物分类、垃圾袋等存放用具情况和医疗废物与生活垃圾分类等方面的合格率。结果:加强管理组在医疗废物分类、垃圾袋等存放用具情况和医疗废物与生活垃圾分类等方面的合格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医疗废物 医院感染 管理
  • 简介:摘要随着大规模根除治疗的推进,导致幽门螺杆菌(H. pylori)耐药率不断升高,加上宿主CYP2C19基因多态性、H. pylori球形变、患者依从性、医生治疗方案不正规或经验式反复根除治疗等因素,H. pylori根除率逐渐下降。个性化治疗是实现H. pylori感染者首诊成功得以根除的有效措施。随着克拉霉素耐药分子诊断试剂盒在我国首次获批与美国胃肠病协会(AGA)有关难治性H. pylori感染定义更新,遵循国际最新共识与指南、符合国情、赶超国际水平的基于耐药基因检测的H. pylori首诊个性化诊疗走向前台。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个性化治疗 细菌 耐药
  • 作者: 姚开虎 杜倩倩
  • 学科: 文化科学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医学杂志》 2022年第38期
  • 机构:国家儿童医学中心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北京市儿科研究所皮肤疾病研究室 儿科学国家重点学科 教育部儿科重大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45
  • 简介:摘要人感染猴痘(HMPX)可影响全年龄段人群,通常以发热、乏力、肌肉疼痛、头痛、背痛等全身性症状发病,伴局部或全身淋巴结肿大;前驱症状1~3 d后,患者出现皮疹,常从面部开始蔓延到身体其他部位,可累及足底和手掌;皮疹历经斑疹、丘疹、水疱、脓疱、脐化、结痂和脱落等阶段;整个病程一般持续2~4周。但是,HMPX临床表现受感染毒株遗传背景、宿主免疫史、感染途径、混合感染和并发症等因素的影响,患者可出现以口腔黏膜溃疡、吞咽困难、腹泻等少见症状起病,还可出现无发热等前驱症状、出疹先于发热、仅见局部单一病变和无皮疹等不典型表现,且已证实存在无症状感染者。只有了解和警惕各种不同的HMPX临床表现,才可能及时诊治患者和控制疫情。

  • 标签: 猴痘 临床表现 症状 体征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产膜能力白色念珠菌入侵后诱导人气道上皮细胞的免疫损伤机制。方法选择2019年6至12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分离培养的25株白色念珠菌,质控菌株SC5314为标准菌株。建立白色念珠菌生物膜体外模型,利用结晶紫染色和酶标板法检测不同白色念珠菌的生物膜形成能力;采用酶标板法测定570 nm处的吸光度值(A570):A570≥0.5为强产膜菌(SBF),0.25<A570<0.5为中产膜菌(DRF),A570≤0.25为不产膜菌(WBF)。在体外分离培养并建立人气道上皮细胞的气液相培养模型,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n=20)、标准菌株组(n=20)、强产膜组(n=19)、不产膜组(n=17)、耐氟康唑组(n=18)。扫描电镜观察气液相培养上皮细胞的形态。采用免疫荧光检测气液相培养上皮细胞体外模型标志蛋白的表达。通过微孔板法检测细胞中乳酸脱氢酶(LDH)含量,利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细胞培养液中细胞内β-防御素(hBD2)、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等的分泌情况。结果强产膜菌株以菌丝相互交错生长,能看到极少数酵母细胞包裹于其中。扫描电镜观察气液相培养的上皮细胞菌丝能够主动入侵上皮细胞;纤毛乙酰化的微管蛋白和角蛋白的表达量明显减少,同时细胞增殖相关蛋白的表达也被下调。空白对照组、标准菌株组、强产膜组、不产膜组、耐氟康唑组细胞中LDH含量分别为(12.21±5.68)、(46.35±6.35)、(18.69±4.38)、(12.56±3.69)、(13.48±4.28)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标准菌株组相比,强产膜组、不产膜组、耐氟康唑组细胞内LDH含量均降低(均P<0.01)。空白对照组、标准菌株组、强产膜组、不产膜组、耐氟康唑组细胞内hBD2的含量分别为(26.14±0.77)、(56.18±0.83)、(30.66±2.59)、(29.22±0.48)、(28.28±1.56)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只有标准菌株组的上皮细胞可诱导细胞内hBD2表达量增加(P<0.001)。不同组别间细胞内GM-CSF、G-CSF的表达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强产膜白色念珠菌可通过下调细胞增殖相关蛋白的表达,抑制细胞的增殖,破坏上皮细胞的完整性,从而诱导细胞损伤。

  • 标签: 念珠菌,白色 人气道上皮细胞 生物膜 损伤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幽门螺杆菌(H. pylori)感染和根除治疗对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因消化道症状于2021年9至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消化内科门诊接受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查且既往未接受根除治疗的患者,根据13C尿素呼气试验诊断是否感染H. pylori,分为H. pylori阳性组和阴性组,乳果糖氢甲烷呼气试验诊断SIBO。H. pylori阳性患者使用阿莫西林+甲硝唑+雷贝拉唑+枸橼酸铋钾方案治疗。停药6周复查13C尿素呼气试验和乳果糖氢甲烷呼气试验。结果共纳入102例患者,男49例,女53例,年龄(42.1±9.9)岁。其中H. pylori阴性49例,H. pylori阳性53例;SIBO阳性47例,阴性55例。H. pylori阳性组和阴性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指数、腹部症状及萎缩性胃炎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H. pylori感染者SIBO阳性率高于非感染者(60.4%比30.6%,P=0.003);SIBO阳性者腹胀(36.2%比10.9%,P=0.002)和便秘(27.7%比1.8%,P<0.001)症状发生率高于SIBO阴性者。H. pylori根除后SIBO检出率较治疗前下降(20.8%比60.4%,P<0.001),根除后SIBO缓解率为66.7%(20/30),患者便秘症状较前改善(6.0%比18.9%,P=0.008),其余胃肠道症状包括腹泻、腹痛、腹胀、纳差发生率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H. pylori感染增加SIBO风险,含阿莫西林和甲硝唑的四联方案对H. pylori感染合并SIBO有治疗作用。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小肠细菌过度生长 根除治疗 消化不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中老年结核潜伏感染(LTBI)人群预防性治疗不良反应发生及转归情况。方法于2015年7月1日至10月17日在河南省中牟县招募2 583例中老年LTBI患者,通过面对面调查和体格检查获取对象基本资料并计算体质指数(BMI),采集空腹静脉血进行血液生化和血常规检查。由Excel 2010软件生成随机数字,采用简单随机化分组将对象分为A组(1 284例)和B组(1 299例),A组和B组均采用异烟肼和利福喷丁联合用药。A组疗程8周,每周服药1次,体重≤50和>50 kg者异烟肼剂量分别为15 mg/kg和900 mg,利福喷丁剂量分别为750和900 mg;B组疗程6周,每周服药2次,体重≤50和>50 kg者异烟肼剂量分别为[600-(50-体重)×15](进位取整)和600 mg,利福喷丁剂量分别为600和450 mg。治疗期间由医生观察、询问和记录相关不良反应,服药4周、疗程结束时和结束后3个月各进行1次血生化和血常规检测,对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进行分级处置。比较A组和B组LTBI患者不良反应和分级处置结局情况。结果研究对象年龄[M(Q1,Q3)]为60(55,65)岁,男性占54.7%(1 412/2 583)。A、B两组对象年龄、性别、BMI、基线生化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B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8.5%(237/1 279)和16.3%(209/1 279),丙氨酸转氨酶(ALT)≥5倍正常值上限(ULN)者分别占0.8%(7/931)和1.1%(11/987),天冬氨酸转氨酶(AST)≥ 5 ULN者分别占0.3%(3/931)和0.3%(3/98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和B组ALT≥5 ULN者分别为7和11例,AST≥5 ULN者均为3例,除B组ALT≥5 ULN的2例患者外,其他患者处置后均恢复正常。A组和B组白细胞计数异常者分别为15和10例,处置后恢复正常者分别为10和9例。结论LTBI预防性治疗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但通过主动监测和分级处置均可得到有效控制。

  • 标签: 结核 化学预防 药物监测 药物不良反应 结核潜伏感染 随机对照试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研究总结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8例中枢神经系统厌氧菌感染患者的病例特点。在8例患者中,7例以头痛、发热为首发症状,1例以左侧肢体无力为首发症状。4例患者既往糖尿病病史,其中1例患者发病前有拔牙史;1例患者既往鼻窦炎病史;1例患者发病前有拔牙史;2例患者存在慢性广泛性牙周炎或根尖周围炎。5例患者头颅核磁(MRI)显示颅内和(或)脑膜异常强化,1例患者头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显示全脑组织肿胀。经治疗后,4例患者病情好转,1例病情加重,3例死亡。厌氧菌感染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中枢神经系统、口腔、头颈部、胸部、腹部、骨盆、皮肤和软组织等。一般认为厌氧菌较少造成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因此通常不进行脑脊液厌氧菌培养,且厌氧菌培养受多种因素影响,较难得到阳性结果。高通量测序可根据DNA和(或)RNA序列从样本中识别多种病原体(病毒、细菌、真菌或寄生虫),在诊断中枢神经系统厌氧菌感染方面具有优势。及时经验性抗菌治疗对于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 标签: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宏基因组 高通量核苷酸测序 厌氧 药物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CDU)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EVAR)术后支架感染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20例经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术(CTA)诊断提示EVAR术后支架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6例,女4例,年龄49~86岁。所有患者均同时行CDU检查。对CTA及CDU显示的患者瘤体内漏、气泡影、脓肿、血肿、肠瘘及支架闭塞等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所有患者中,CTA检查显示内漏为9例,CDU检查显示内漏8例,漏诊率为1/9,误诊率为0,约登指数为0.89。其中CDU诊断Ⅱ型内漏3例,与CTA比较漏诊1例。CDU诊断Ⅰa型内漏3例,Ⅰb型内漏2例,与CTA检查结果一致。CDU及CTA均未检出Ⅲ型及Ⅳ型内漏。CDU显示气泡影8例,与CTA比较漏诊率为2/10,误诊率为0,约登指数为0.80。CDU检查脓肿、血肿、瘤体增大、支架闭塞以及瘤腔内液性暗区的比例分别为8/20、2/20、4/20、1/20及2/20,与CTA检查结果一致。CTA检查3例主动脉肠瘘(AEF)患者,CDU均未检出。CDU随访显示5例解剖外旁路通畅,解剖外旁路闭塞患者1例,感染范围及瘤腔气体影减少患者2例,瘤体内漏情况无明显变化者1例,以上随访结果与CTA检查一致。结论CDU可对EVAR术后支架感染患者瘤体内及瘤体周围感染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准确率较高,对患者的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动脉瘤 血管成形术 感染 超声检查,多普勒,彩色 血管造影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技术应用于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病原菌诊断的诊断效能。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10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经治的怀疑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患者,收集脑脊液样本分别进行mNGS检测及细菌培养,计算两者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比较两者差异。结果共纳入80例怀疑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患者,其中男53例,女27例,年龄2~80(41±19)岁。经临床复核,即2名神经重症专家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进行综合判读并给出临床诊断,最终临床确诊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42例,非感染组38例。mNGS检测诊断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33%(35/42)、76.32%(29/38),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9.55%(35/44)、80.56%(29/36);细菌培养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9.52%(28/42)、68.42%(26/38),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8.00%(28/40)、60.47%(26/40),mNGS检测的灵敏度高于细菌培养技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83,P=0.015);与细菌培养相比,mNGS检测的特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9,P=0.441)。结论mNGS检测技术可以提高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病原菌的检出率,该方法可能成为一种有前景的病原体检测辅助诊断工具。

  • 标签: 神经外科手术 宏基因组学第二代测序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病原学诊断 横断面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外用治疗包茎对原发膀胱输尿管反流(VUR)婴幼儿发生尿路感染(UTI)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诊断为原发VUR婴幼儿出现UTI的临床资料。将患儿按照是否治疗包茎及包茎治疗效果分为3组:糖皮质激素外用治疗包茎有效组(简称有效组)、糖皮质激素外用治疗包茎无效组(简称无效组)和未治疗包茎组(简称未治疗组)。对发病月龄、反流程度、侧别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糖皮质激素外用治疗包茎的有效性及治疗包茎与未治疗包茎的VUR患儿发生反复UTI的临床特点。结果共纳入患儿544例。其中59例应用糠酸莫米松乳膏治疗包茎,有效组48例,月龄(12.5±8.4)个月;无效组11例,月龄(11.2±8.9)个月。未治疗组485例,月龄(13.1±9.3)个月。糖皮质激素外用治疗包茎有效率为81.36%。有效组12例(12/48)复发UTI,未治疗组213例(213/485)复发UTI,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结论局部外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生理包茎是一种有效、易操作且费用少的方法,并能有效降低原发VUR婴幼儿复发UTI的风险。

  • 标签: 儿童 膀胱输尿管反流 感染 包茎 糖皮质激素 回顾性队列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近10年消化性溃疡出血(PUB)患者幽门螺杆菌(H. pylori)感染和相关药物使用的变化趋势。方法纳入2010—2019年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PUB患者,对其H. pylori感染、相关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糖皮质激素)使用及非H. pylori-非药物性溃疡的构成进行时间变化趋势分析。结果2010—2019年共收治PUB患者1 140例,其中男925例、女215例;年龄M(Q1,Q3)为53.5(33.0,66.0)岁,<65岁患者833例。H. pylori阳性率逐年分别为79.3%、75.7%、73.1%、71.6%、77.0%、70.4%、69.7%、63.1%、51.4%、50.9%,呈下降趋势(χ²=32.386、P<0.001),且下降趋势在不同溃疡位置、年龄和性别分组的分析中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UB患者中至少使用上述1种药物的比例分别为23.1%、28.6%、34.0%、39.5%、33.8%、35.9%、28.7%、39.8%、40.9%、41.8%,呈上升趋势(χ²=6.857、P=0.009),其中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的使用比例呈上升趋势;非H. pylori-非药物性PUB患者的比例分别为12.3%、22.1%、14.6%、13.2%、7.7%、13.0%、16.9%、18.7%、22.6%、20.9%,呈上升趋势(χ²=4.808、P=0.028)。与此相应,PUB患者中高龄(≥65岁)患者比例(χ²=4.608、P=0.032)及大溃疡(≥2 cm)比例(χ²=8.173、P=0.004)亦呈上升趋势。结论近10年PUB患者H. pylori阳性率呈下降趋势,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用药史患者比例以及非H. pylori-非药物性患者比例呈上升趋势。

  • 标签: 消化性溃疡出血 幽门螺杆菌 非甾体类抗炎药 变化趋势
  • 作者: 杨媛 张婷 谢淑云 杜珩 马礼兵 冯录召 杨维中
  • 学科: 文化科学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医学杂志》 2022年第08期
  • 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管理处,北京102206,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院,北京 100730,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所,杭州310057,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北京 100027,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桂林 541001
  • 简介:摘要肺炎球菌感染可导致脑膜炎、菌血症、菌血症性肺炎等侵袭性疾病,是儿童和老年人因感染性疾病死亡的重要致病菌之一。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科学有效防治肺炎球菌性疾病,对提高儿童及老年人健康水平尤为重要。基于群医学的学科理念,并结合疾病特点,本文将从肺炎球菌疫苗接种、诊断与监测、感染与控制、治疗与耐药、康复与预后等方面分析中国肺炎球菌性疾病防治现状,并探讨相关应对策略和防治建议。

  • 标签: 链球菌,肺炎 肺炎球菌感染 疫苗接种 群医学
  • 作者: 杨桂彬 胡伏莲 成虹 高文 盛剑秋 张振玉 杜奕奇 左秀丽 李岩 陈烨 王邦茂 赵子涵
  • 学科: 文化科学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医学杂志》 2022年第18期
  • 机构:航天中心医院消化科,北京 100049,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消化科,北京 100034,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消化内科,北京 100700,南京市第一医院消化科,南京 210006,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消化科,上海 200433,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消化科,济南 250012,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消化科,沈阳 110801,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消化科,广州 510515,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消化科,天津 300052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布拉氏酵母菌散联合三联疗法作为一线方案对幽门螺杆菌(H. pylori)感染的根除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18年6月至2020年1月全国9个中心接受胃镜检查并诊断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UD)的H. pylori阳性患者共497例,采用分段随机法分为3组,进行H. pylori初次根除治疗。A组采用布拉氏酵母菌散+三联疗法(10 d后继续仅予布拉氏酵母菌至14 d);B组采用铋剂四联疗法(10 d);C组采用三联疗法(10 d)。患者均在第44天行13C-尿素呼气试验。分别观察H. pylori根除率、第14及44天症状改善情况和不良反应。结果纳入的497例患者中,男229例,女268例,年龄18~69(46.1±11.8)岁,共472例(A组158例、B组159例、C组155例)完成试验。意向性(ITT)分析:A组H. pylori根除率为77.8%(126/162),B组为80.1%(137/171),C组为65.2%(107/164)。符合方案集(PP)分析:A组根除率为79.7%(126/158),B组为86.2%(137/159),C组为69.0%(107/155)。三组间ITT及PP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ITT:χ2=11.14,P<0.01;PP:χ2=13.86,P<0.01)。各组两两比较,ITT及PP分析A、B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和B组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第14天时,A、B组嗳气症状评分缓解程度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第44天时,A组腹胀、嗳气症状评分缓解程度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纳入本研究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发生。A组腹泻发生率低于另外两组(均P<0.05)。结论布拉氏酵母菌散联合三联疗法作为一线方案对NUD患者初次H. pylori治疗具有较好的根除效果,并在症状缓解上有优势,具有较好的耐受性和临床安全性。

  • 标签: 螺杆菌,幽门 布拉氏酵母菌 非溃疡性消化不良 随机对照试验
  • 简介:摘要近年来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为代表的肿瘤免疫治疗正在彻底改变癌症的治疗。但越来越多的报告及研究发现ICIs使用过程中出现活动性结核病(TB),现症的结核感染也会影响ICIs的使用。本综述结合国内外文献资料及临床经验,简要描述了免疫治疗中TB的发病率、程序性死亡受体 1(PD-1)与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通路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免疫中的作用、活动性TB发生的机制,重点介绍了免疫治疗前TB的筛查、预防性抗TB治疗的时机、抗肿瘤治疗前及抗肿瘤治疗过程中确诊TB后治疗方案的选择及调整,以期为晚期肺癌的临床诊治和长期管理提供新思路。

  • 标签: 肺肿瘤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结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