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战略思维是关于实践活动的全局性思维,是系统地、创造性地思考、规划全局性问题时的思维活动过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历史时期,军队建设在邓小平领导下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面对“文革”给军队造成的严重内伤,面对国际国内安全形势的新特点,面对国家改革开放的战略大局,面对现代军事发展新趋势,如何适应国防和军队建设所处的新环境,开创国家安全和发展的新局面,是军队建设必须解决的紧迫任务和战略课题。

  • 标签: 军事战略思维 邓小平 国防和军队建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思维活动过程 社会主义建设
  • 简介:英语世界学者对毛泽东及其相关方面的译介要早于英语世界的毛泽东研究,成果也相当丰富。1937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对毛泽东创作于1935年的律诗《长征》的英译,引发了英语世界学者对毛泽东及其相关研究的兴趣,并逐渐成蓬勃发展之势。本文从毛泽东的诗词译介、《毛主席语录》的英译、毛泽东的讲话、书信和文章的译介以及战略理论的英译这四个方面对英语世界的毛泽东译介情况做了详细的梳理。

  • 标签: 英语世界 毛泽东诗词 《毛主席语录》 战略理论 译介
  • 简介:郭化若,原名郭可彬,1904年8月出生于福州一个“书香之家”。他早年参加革命,是我们党和军队中一位老党员、老战士,也是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和军事教育家。1925年秋,郭化若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同年冬,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始了自己的军事生涯。回顾他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的70多个春秋里,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为军队建设和军事科学的研究,为坚持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作出的杰出贡献,都是值得我们一直去铭记和学习的。

  • 标签: 杰出贡献 郭化若 军事工作 毛泽东军事思想 中国革命 军队建设
  • 简介:马克思"世界文学观"关注文化在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流动、作用与影响。我们将马克思"世界文学观"放在世界文化史中考察,发现其有三种模式:西方为主体的跨文化模式;西方与非西方文化交互模式;间性文化共同体模式。马克思"世界文学观"对传统文脉采取批判性继承,对异国文化采用开放式借鉴,文化全球化与文化本土化处在两种张力(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张力、"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张力)结构之中,处于两种张力中的文化主体面临文化招损和文化受益的价值抉择。中华文化既受惠于世界文化又要为世界文化做出贡献,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是否可能和如何可能是文化"全球本土化"的中国实践。

  • 标签: “世界文学观” “全球本土化” 文化战略
  • 简介:在现代化的征程中,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意义失落、精神贬值、价值坍塌、道德失范、理想缺失、虚无侵袭等诸多问题。对于如何重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初步提出一些新的探索路径:要不断改善精神世界重建的外部环境;要综合把握并系统划分内在精神结构;要重建精神生活的历史传承性、主观能动性和整体统一性;要把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转化为人民大众日常精神生活中的理性认知和自觉意识。

  • 标签: 中国人 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