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7 个结果
  • 简介:马克思一直将历史唯物主义定义为“实证科学”,但他以辩证法构建的“实证科学”实际已经颠覆了传统知性科学的核心原则,是以“批判”为核心特征的大写的科学。这种“批判的实证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研究领域知性方法的肤浅,社会实在作为无限性的存在,不能由知性逻辑把握,只能在辩证法的批判逻辑中否定地展开。“批判的实证科学”既超越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科学范式,也区别于传统形而上学,它作为“新世界观”和“文明的活的灵魂”,呼唤着一次新的精神革命。

  • 标签: 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法 实证科学
  • 简介:王立胜在《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7年第2期撰文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贯彻习近平提出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倡导的“协调发展”“共享发展”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至关重要。全面小康的社会主义性质以及其全面、人本性和均衡决定了防止极分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毛泽东对于防止极分化问题有大量的论述,形成了内容丰富的科学思想体系:要防止极分化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消除极分化的根本途径。

  • 标签: 两极分化问题 毛泽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社会主义性质
  • 简介:仪陇位于川陕革命根据地,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也是朱德、张思德的故乡,是“为人民服务”这一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的故里和源头。“德精神”的本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党的根本宗旨所在。弘扬“德精神”,是广大共产党员践行党的宗旨、提升道德境界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的观念,努力提高服务人民的本领,并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为了弘扬“德精神”,将仪陇打造成中国德乡,发挥其辐射效应,对策建议如下:要大力建设张思德培训学院和纪念馆,成立全国红色教育基地联盟,把弘扬德精神与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结合起来,成立全国宗旨研究会、全国德文化研究中心、朱德军事战略思想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和组织,倡议将每年9月8日作为党员为人民服务日。

  • 标签: “两德精神”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根本宗旨 仪陇
  • 简介:农业问题不仅关系到我国深化改革、建设发展的根本,同时也是决定中国社会主义道路走向的关键一隅。邓小平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就农业改革发展提出了“个飞跃”的伟大战略思想。站在全新历史条件下,面对我国农业发展现状,有必要重温“个飞跃”思想的形成始末及实践探索历程,从而更加全面、完整、准确地把握其深刻内涵与现实要义。同时,在当今新的历史条件下,“个飞跃”思想的指导意义更加重大,将进一步推动农业改革发展迈上新台阶。

  • 标签: 邓小平 农业发展 两个飞跃 集约化经营
  • 简介:新疆农村改革启动契合邓小平农业"第一个飞跃"思想。新疆农村中"五统一"、"大条田"等统一经营模式在邓小平农业"第二个飞跃"思想的酝酿中开展实践。在"第二个飞跃"思想指引下,新疆农业的规模经营稳步发展,农民间的合作与联合更加紧密和扩大,农业社会化、市场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集体经济实力有所壮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邓小平农业"个飞跃"思想及其所蕴含的方法论对于新疆农村经营体制改革的深化与攻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 标签: 邓小平 农业“两个飞跃” 新疆 集体经济
  • 简介:科学阐释马克思的分工理论是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旨的关键。传统学界对从《巴黎手稿》(简称《手稿》)到《德意志意识形态》(简称《形态》)的马克思分工理论演化逻辑的解读,在深化了马克思分工理论研究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误区。笔者认为,《手稿》和《形态》的分工理论均存在人本主义哲学话语与实证的经济科学话语这重论说语境,但前者更多的是在人本主义异化哲学的解释框架下对分工进行阐释,后者则更偏重于在现实的历史的逻辑及经济科学语境中对分工进行剖析。从《手稿》到《形态》,分工理论的逻辑范式呈现出渐进式发展的过程,社会关系视角以及现实的人、物质生产、生产力、实践等范畴的引入,使得马克思恩格斯分工理论的主导阐释逻辑逐渐发生了转变,《形态》中更具有历史唯物主义底蕴的分工理论,是对《手稿》中更具有人本主义思辨哲学意味的分工理论的超越。

  • 标签: 马克思 分工 人本主义抽象逻辑 历史唯物主义逻辑
  • 简介:2016年12月1日,以“弘扬德精神、争做合格党员”为主题的第二届宗旨论坛·“德精神”学术研讨会在四JlI省仪陇县召开。论坛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中共文献研究会朱德思想生平研究会、全国红色旅游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延安干部学院延安精神研究中心和井冈山干部学院党性党风党纪教育研究中心主办,中共仪陇县委、仪陇县人民政府承办。

  • 标签: 延安精神 学术研讨会 研讨会综述 论坛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教育研究中心
  • 简介:2017年是《实践论》《矛盾论》发表80周年。“论”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实践经验和中国传统哲学优秀成果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典范。研究“论”的当代价值要深入探讨“论”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及“论”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关系。

  • 标签: 实践论 矛盾论 当代价值
  • 简介:张明在《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撰文认为,毛泽东的理论与实践中是否含有现代因子,其究竟是否是一位现代主义者,构成了不断拷问现代中国政治思想史的重要命题。现有研究大致可界划为“四大解读模式”,即承认毛泽东现代主义者理论谱系学定位的“肯定契合型”解读模式、从对西方现代价值反拨或超越维度上展开的“另类现代”解读模式、新“左”派基于理论资源与象征情结意义上进行的“扩张式”解读模式,以及从后现代与后结构主义立场出发的“后式”解读模式。

  • 标签: 现代性价值 毛泽东 中国政治思想史 解读模式 吉首大学学报 现代主义
  • 简介:先进和纯洁都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从认识论角度而言,先进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的优势的价值评价,纯洁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否脱离自己本质的事实判断。先进属于"上位"概念,具有优先;纯洁属于"下位"概念,具有服从。先进包含和统领纯洁,纯洁支撑和保障先进。在党的建设中,先进建设是根本任务和永恒课题,引领党的纯洁建设;纯洁建设是基本要求和基础工程,支撑党的先进建设,促进党的先进保持和发展。当前,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需要进一步认识党的先进和纯洁的位阶关系和统属关系,以更好地处理党的先进和纯洁建设的关系。

  • 标签: 先进性 纯洁性 逻辑关联 历史互动
  • 简介:邓小平领导党和人民解决了一系列关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前途命运的重大关键问题:高举正确的旗帜。坚定地举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旗帜,确立了毛泽东的领袖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坚持正确的道路。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领导党和国家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作出伟大战略决策。力促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着手实施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制定基本路线。经过长期探索,形成了"一个中心,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创立邓小平理论。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思想阐明了九大相互联系的观点,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

  • 标签: 邓小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邓小平理论
  • 简介:《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用于形容“现实的个人”的“现实”,与感性、经验、个体、具体、受时间限定等意义内在相关,或含有“有生命的”“历史的”“单独的”及“肉体的”之意义。主要指一种受生产力、社会生产关系决定的性质。受施蒂纳的影响和刺激,马克思恩格斯曾突出强调个体性的现实意义,但同时他们也强烈意识到个体性所具有的现实的有限性,强调阶级甚至仍然坚持“类”的现实意义,在个体性与普遍,经验与本质之间维持一种张力,而绝没有导向仅仅在20世纪初和改革开放初被中国学者大力弘扬的个体性之中寻求现实。另外,虽不是强调的重点,但自然仍然是历史唯物主义现实性观念的重要内涵,而实践活动的创造才是整合、提升实存与本质之统一的最重要的“现实”含义之所在。

  • 标签: 现实的个人 现实性 个体性 自然性 创造性
  • 简介:马克思恩格斯的道德思考不是道德哲学的分析路径,而是道德社会学路径,须在人类解放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视域内加以展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回答了道德的起源、本质和功能等基本问题,还对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道德状况进行了批判。它追求的是“真正的人的道德”理想,反对任何不根本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道德批判”。澄清马克思恩格斯道德观的基本主张,有助于反驳种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理解。

  • 标签: 道德 资本主义 真正的人的道德
  • 简介: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批判理论谱系中,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批判具有独特的问题意识、理论气质和批判路径,集中体现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基于生态危机理论展开对现代的'生态学诊断',基于资本逻辑反生态的批判分析展开对现代的'生态学批判'以及基于生态理性展开对现代的'生态学重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批判不仅彰显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现代批判强大的生命力,而且对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生态文明的中国道路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标签: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现代性批判 资本逻辑
  • 简介:阶级艺术论争,是20世纪前期无产阶级文学阵营和纯文学阵营之间展开的文学论争。20世纪10年代后期,以本间久雄、大杉荣和加藤一夫为代表的无产阶级文学阵营,明确指出第四阶级的文学才是当下最重要的艺术,由此诞生了早期无产阶级文学的萌芽,但这时的认识局限于对'民众'和'民众艺术'概念的讨论上。进入20年代后,以中野秀人和平林初之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文学家认为,无产阶级代表了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无产阶级文化是高于资产阶级文化的。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性质对比来看,无产阶级劳动大众的精神和文学精神都比资产阶级高贵,因此无产阶级文学也是优于资产阶级文学的,这就肯定了艺术的阶级。而以菊池宽、久米正雄和芥川龙之介为代表的纯文学主义者,则主张艺术本身所具有的自律,即超阶级,认为若无产阶级艺术从属于无产阶级运动,那么无产阶级艺术也就不可能存在艺术至上主义思想。阶级艺术论争是之后展开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有力前提,也是我国20世纪30年代文学论争的理论源泉之一。

  • 标签: 阶级性 超阶级性 无产阶级文学 纯文学
  • 简介:中国梦和群众路线虽在内涵及本质要求等方面有所不同,但却又密切相关,者在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基础、基本立场和价值取向,调动群众和密切党群关系,承认和发挥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实干与务实的要求,理想与实现路径等关系上都存在着高度契合。因此,实现中国梦需要走群众路线,走群众路线需要致力于中国梦的实现。

  • 标签: 中国梦 群众路线 契合性
  • 简介:马克思以商品为出发点,以资本为核心范畴,全面叙述了这个时代抽象统治的社会现实,进而揭示了人的存在的秘密。马克思的现代批判在资本的运动中获得理解和叙述。在这样的理解中,马克思旨在开辟一条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道路。直到今天,马克思的现代批判依然显现出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马克思 现代性 资本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社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同时,各种现代性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如对物的过分依赖导致了道德的滑坡。马克思的现代批判理论针对现代性问题展开了哲学与经济学方面的批判,继承并超越了以往的现代批判理论。马克思的现代批判理论具有鲜明的实践与辩证,这使其在当今世界仍然葆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指导意义。

  • 标签: 马克思 现代性 哲学批判 经济学批判
  • 简介:张明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7年第1期撰文认为,海外毛泽东研究作为一项学术研究领域的正式确立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它在60余年的发展历史进程中经历了一系列曲折变化,而方法论资源上的特殊是催生海外毛泽东研究不断凸显鲜明“异域特色”的重要原因。以海外毛泽东研究中所惯用基本方法论为切入点,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流行的方法论进行分析与解读,可以大致勾勒出海外毛泽东研究的基本面貌与“三个二十年”的基本断代,

  • 标签: 毛泽东研究 批判性反思 海外 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 方法论
  • 简介:本文探讨和发展了雅克·拉康的'资本主义话语',将它与马克思的理论相结合以分析当前的资本主义危机。本文同时吸收了马克思与拉康的观点,主张必须与危机的症状特征建立联系,而不是倒错地迷信资本主义具有永恒自我更新的能力。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初的教学当中,拉康力图解决一直沉寂的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前提问题,他提出价值——这种根植于人类劳动的、资本主义特有的抽象——源于无意识,换句话说,源于工人本身内在固有的创造性知识,只不过这种知识已经被无意识能指所过度决定。在拉康看来,资本主义的抽象给自己设定了历史任务,那就是将人类知识的无意识实质转换为看起来可计算、可量化的价值以便交换并从中获利,以废除人类知识的无意识实质。对这一困境的分析使我们在探讨当前危机时能够注意到,资本通过剥削人类劳动产生利润的能力正在消失,当前的危机与这种能力的消失而导致的灾难后果有关。本文对与今天的绿色资本主义的'创新悖论'相关的这一困境加以探讨,并提出以下观点:与相信新一轮的科技攻势所具有的变革能力相对应的是一种具有潜在灾难的否认。

  • 标签: 危机 价值形式 马克思 拉康 绿色资本主义 否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