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6 个结果
  • 简介:以2017年伊始联合国日内瓦总部讲话为标志,习近平形成了系统而完整的"人类命运共同"思想。这一思想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包括时代主题观和国际格局观、树立"地球村"理念、共同建设的递进性和层次性思想、打造人类命运共同总方略和总目标、坚持共同价值观和基本遵循的思想、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的思想,等等。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思想创新了中国国际关系理论,指导着中国外交实践不断走向新胜利;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影响力。它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天下"情怀和"大同"社会理想,又批判地借鉴了西方思想家关于"人类共同"的思想资源。

  • 标签: 习近平 人类命运共同体 战略思想
  • 简介:康德具有理性主义色彩的共同思想对于马克思思考共同问题产生了巨大的启蒙意义.不过,康德对于伦理共同的论述基于人性善恶的考量,马克思却要把这种考量转换成为现实生活的批判.康德尽管从形式上看特别想超越私人性而追寻普遍性进而构建一个伦理共同,但这种共同实际上是维护少数资产阶级利益的,是虚幻的.为此,马克思提出了'真正的共同'这个理念.'真正的共同'具有双重规定,即'真正的共同'不是'自由人的对立面',而是'自由人的联合体'.

  • 标签: 马克思 康德 普遍性 虚幻 共同体
  • 简介:马克思恩格斯人类社会共同的思想,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其主要思想是:社会共同是人与社会的基本存在方式;社会共同的普遍本质和特殊本质;资本主义社会共同的历史性飞跃和虚假性质;自由人联合体是人类社会'真正的共同'。认真学习这一理论,对于我们深刻理解习近平关于'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的重要思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 标签: 马克思恩格斯 社会共同体 思想 当代意义
  • 简介:田鹏颖在《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年第1期《历史唯物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一文中指出,“人类命运共同”生根于马克思“民族史向世界史转变”的基本理论,孕育于马克思关于“三大社会形态”的基本判断,趋向于马克思“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最高阶段,在理论上丰富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要理论成果,是人类克服现代性桎梏,实现人类自我解放事业的高度理论自觉。

  • 标签: 唯物主义 人类 马克思主义 世界
  • 简介: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

  • 标签: 世界历史 人类命运 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 美好 生产方式
  • 简介:人类命运共同主要是指国家间层面的具有平等性、共赢性、安全性和包容性的人类集体组织。习近平的人类命运共同思想深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是中国面对世界性问题所做出的'中国诊断'和所提出的'中国方案'。倡导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为世界走向共同发展、和平安全和全球治理提供了现实可能。推动人类命运共同思想的实现,需要坚持分步实现、平等互助、尊重差异、绿色发展和兼容并蓄的原则。

  • 标签: 习近平 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球治理 中国声音 中国方案
  • 简介: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集刊的办刊历程的回顾,倡导在新的时期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构建学术共同和文化共同。在构建过程中,专业性学术期刊应担负起历史使命。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学术共同体 建构
  • 简介:习近平提出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议之所以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在于它是发掘历史智慧的新升华、追问当代世界现实的新答案、开创国际合作共赢的新模式、迈向人类命运共同的新举措。

  • 标签: “一带一路” 人类命运共同体 创举
  • 简介:马克思主义及其科学社会主义是审视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对于今天人类社会问题得以产生之根源的回答,仍须遵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阐释之科学社会主义逻辑思想的指导。当今时代全球性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国家交往、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化沟通、生态建设等领域的现行全球社会生产关系或全球治理上层建筑阻碍着全球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应对这些全球性问题,应当从现行全球社会生产关系或全球治理上层建筑的调整或变革入手,这恰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方案的初衷和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有其科学社会主义逻辑思想根据。

  • 标签: 人类命运共同体 科学社会主义 全球性问题 全球治理困境
  • 简介:在近代政治哲学的演进中,康德的先验逻辑实现了对'意志论'与'理性论'的综合;黑格尔则在批判康德哲学的基础上,打造了一个熔铸'国家—资本—民族—宗教'四位一体的圆环,表征的正是由'货币'与'信用'编织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而马克思社会共同思想的展开过程,实质上是寻求一个坚固的支点展开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过程。正是在批判'资本'的基础上,马克思所提出的'自由人的联合体'才具有坚实的基础与实现的可能性。

  • 标签: 政治哲学 社会共同体 康德 黑格尔 马克思
  • 简介:关于个人与社群谁更优先和本质的辩论,在黑格尔那里是一个伪问题。在黑格尔的自由—权利辩证法政治哲学看来,法权—道德—伦理,以及家庭—市民社会—国家,都是人类自由本质实现的不同方式或环节。它们既不是平行的具有同等价值的罗列,也不是严格按价值或本体论优先次序的前后排列,而是共同构成人类自然、道德和理性三种根本自由本性及其具体权利获得全面实现和发展的有机整体。因此,个人与社群或个体自我与伦理共同,实际上是个体生命中自在统一的特殊性与普遍性品格的外在实现和存在形式,属于个体自我全部内容获得整体性表现的有机构成要素。谁都不是固定静止的起点或终点,它们共同处于人类自由—权利及其社会制度的永恒运动发展中,亦即人类自由和理性精神愈益发展和成熟的历史文明进程之中。

  • 标签: 黑格尔 自由—权利辩证法 个体自我 伦理共同体
  • 简介:共同与个体是马克思观察人类历史的一对重要范畴。用这对范畴观察人类历史,获得了下列视角新颖的历史图景:前资本主义社会是强共同、弱个体的社会,共同的统一意志淹没了个体的意志;资本主义社会则是强个体、弱共同的社会,它解构了共同对个体的束缚,个体意志得到了充分张扬,但个体主义的极端发展导致了资本主义的虚假共同;未来的自由人联合体则扬弃了前两种社会状态,既充分保留了二者的优点,又否弃了二者的不足。

  • 标签: 共同体 个体 马克思 范畴
  • 简介:文章通过对公共理性的含义的解释,认为在国内政治中,该思想要求行使权力者必须公开在公众面前给出理由,并允许其他人提出异议。在国际政治语境中,公共理性有助于界定全球政治、文化多样性的基础和界限,尊重合法性的价值,尊重集体自治的政治共同或人民的价值。

  • 标签: 公共理性 全球正义 政治共同体
  • 简介:当前诸多全球性问题只有通过建构'人类命运共同'才能获得解决。然而,当今时代的任何一种拘泥于民族国家视域的国际关系理论——无论是世界体系论还是霸权转移论,都无法用来指导建构'人类命运共同'的实践。按照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看法,反倒是《共产党宣言》中的国际主义立场和两大阶级对关系的分析工具能够帮助我们抓住主线。但考虑到自《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世界局势已经发生重大变化,我们需要对当今时代的两大跨国阶级重新进行分析,梳理出它们各自所占的地位和所发挥的作用,认准敌我友,建立一个牢不可破的统一战线。

  • 标签: 人类命运共同体 跨国阶级 跨国金融资本 统一战线
  • 简介:人类命运共同理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当代中国外交战略思想的重要创新与发展。人类命运共同理念的提出有其理论基础、战略依据、国家实力、利益抉择等方面的独特生成背景与内在逻辑。中国提出这一理念,实现了外交理论的创新发展,提高了中国的国际话语权,通过以命运共同理念倡导合作共赢、以负责任大国形象开展对外援助、以国家利益为基点解决外交争端、以公共外交行动强化人文交流,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等方面均具有重要贡献。

  • 标签: 习近平 人类命运共同体 外交战略思想
  • 简介: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参与全球治理,致力于把人类命运共同的规划图变成实景图。加强各种文明之间的交流和对话,为全球治理提供多元的历史文化经验,使经济全球化朝着增进人类福祉的方向演进,是全球学者的学术使命和责任担当。

  • 标签: 人类命运共同体 多元文明 中国道路
  • 简介:人类命运共同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对人类文明未来走向的战略判断和深入思考,表达了中国人追求和平发展的美好愿望。人类命运共同与中国道路息息相关。2016年11月26日,由《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编辑部、《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杂志社与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举办的华东地区高校第二届中青年马克思主义学者高峰论坛在安徽省芜湖市召开。20多所高校的近30位学者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与中国道路'这一主题,从中国道路

  • 标签: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道路 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