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16 个结果
  • 简介:政治制度主要是指政治组织和政治过程的稳定性、权威性和连续性。它既是政治发展的核心内容,政治稳定的根本保证,又是实现政治现代的基本原则之一。从中国历史经验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邓小平政治制度思想启动了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使中国在政治制度的进程中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在新世纪实施依法治国过程中,探讨邓小平政治制度思想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 标签: 政治制度化 政治发展 邓小平 依法治国 政治组织 根本保证
  • 简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探索最早可以追溯到陕甘宁边区。陕甘宁边区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开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探索,并紧紧围绕理论和实践开展深入研究,为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演进和实践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也为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发展和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标签: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陕甘宁边区 制度化 社会主义制度体系 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特色
  • 简介:借助于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制高点和当时宗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李达系统地回答了宗教的起源、根源、本质、作用、演变、消亡等问题,在"人类向何处去"、"中国向何处去"的大视野中回答"宗教向何处去"。李达观察宗教的大视野、研究宗教的新方法,到现在都有启发意义。

  • 标签: 李达 宗教 影响
  • 简介:人民波兰于1940年代末发动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反宗教运动,这一反宗教运动的理据主要有二,也即认为宗教是"人民的鸦片",是剥削阶级强加给被压迫人民的精神毒品,并且认为宗教与社会主义是不相容的,无产阶级必须以与宗教"作斗争"为己任,直至消灭宗教。从马克思恩格斯对宗教的基本观点出发,这两条理据是靠不住的,偏离了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人民波兰据此进行的反宗教运动实质上犯了"左"的错误,其造成的消极后果值得我们警醒。

  • 标签: 反宗教 马克思恩格斯的宗教观 社会主义与宗教
  • 简介:列宁的宗教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重要构成部分。《社会主义和宗教》《论工人政党对宗教的态度》和《论战斗唯物主义的意义》集中体现了列宁的宗教思想。这三篇文章分别侧重于从社会主义和宗教、工人政党和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宗教的关系阐述了如何认识和对待宗教的问题,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对宗教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始终如一地贯穿着唯物辩证法的科学精神和具体分析具体情况的活的灵魂。中国共产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尤其是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方针,坚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局出发观察和处理宗教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宗教工作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成果。

  • 标签: 宗教 社会主义 工人政党 马克思主义
  • 简介:宗教这种历史文化现象,是在人类社会生活或实践中产生的一种憧憬希望田野的宗教情怀;惟其初始的生存环境及生活方式的歧异,才决定了这种神圣而超越的终极情怀在具体的'文化遗传'中,分别被安置成了内在的道德情操与外在的宗教救赎两途。农耕生活产生了'天道自然'的宗教情怀,游牧或商业航海生活则产生了'神创世界'的宗教情怀。

  • 标签: 宗教情怀 生活方式 “天道自然” “神创世界”
  • 简介:马克思主义传入英国首先与历史研究相结合,形成了享誉世界的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学派。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在底层历史观下将英国近代历史与革命诠释为英国自由时代的开始,把宗教纳入英国人对自由追求的范畴来讨论。于是,宗教斗争成了近代英国人追求自由与平等的最生动表现。这种认识前提为英国马克思主义的宗教研究提供了广袤的领地。在对宗教的重新检审下,英国马克思主义将宗教研究的重点放在了个体的宗教意识及其社会意义上,既给予宗教意识相对独立性,又将其与社会现实连接起来。英国马克思主义这种开放式的宗教研究角度不仅让他们在宗教研究领域硕果累累,而且将新教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进行了融合,树立了一种马克思主义宗教研究的成功典范。

  • 标签: 英国马克思主义 新教主义 平等理念 社会意义 底层历史观
  • 简介:《论犹太人问题》在政治国家确立、市民社会解放的新时代背景下重新审视宗教问题。与基督教超越尘世的性质一致,政治国家超越于市民社会之上,实现了作为抽象的普遍性的基督教精神,并使现实的个人提升为抽象的类存在即公民。马克思认为,与此相反,自私自利的犹太教精神在失去了普遍性的市民社会中得到实现,而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并沦为缺陷定在的私人则成为犹太人。市民社会作为犹太精神的实现,只有在基督教世界,即实现了基督教的政治国家中才能得到实现,因为基督教、政治国家的实质是抽象的普遍性即二重性:普遍性从现实中分离出来并成为抽象,使现实变成缺乏自身普遍性的缺陷定在,同时作为一种现存的东西与缺陷性定在相并列,在现实生活和个体身上完成二重性。扬弃宗教的根本,是扬弃二重性。

  • 标签: 宗教批判 二重性 抽象的普遍性 缺陷性定在
  • 简介:制度是人们交往实践的产物,是人们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公正的制度体系能够起到协调交往关系、缓解社会冲突和整合社会秩序的作用。制度的优化和完善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人的发展的重要保障,制度的缺失和滞后会制约人与社会的发展,异化的制度会成为压制人性、束缚人发展的工具。需要优化制度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政府要在制度框架中增强治理能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以公众参与促进制度的优化和完善。

  • 标签: 制度 交往 人的发展
  • 简介:习近平党建思想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强调新形势下坚持从严治党必须“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从严治党靠教育,也靠制度,二者一柔一刚,要同向发力、同时发力。制度治党的提出,是我们党制度建设理论的重大发展。准确理解习近平制度治党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对于推动党的建设科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

  • 标签: 制度治党 习近平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制度建设理论 党的执政能力 从严治党
  • 简介:制度建设编织'权力之笼',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反腐败新思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实行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过程中,把反腐败问题提高到事关国家、政党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就如何认识和解决在体制转轨过程中出现的腐败问题进行了新的思考,认为在腐败成因上个人的思想、作风问题固然重要,但制度上的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创造性地提出制度缺陷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秩序失范、腐败现象严重的深层次原因,提出用制度建设作为反腐败斗争的最基本的方法和途径,并根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实际科学地构建了制度治腐的理论框架。

  • 标签: 邓小平 制度建设 制度治腐
  • 简介: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包含丰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思想。他不仅强调制度自信来源于深厚的现实基础、历史根基和世界比较,而且认为制度自信不是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和发展;不仅强调没有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和毅力,而且认为制度自信最根本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方向,实现“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分析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所包含的制度自信思想,对深刻理解和把握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战略定力和坚定信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习近平 系列重要讲话 制度自信
  • 简介:"审美制度"是关于"什么是美"以及"如何审美"的某种建构和规范,它构成关于"美"的显现与遮蔽。"审美制度"并非外在于治理实践之外,而就在治理之中并使其最终成为可能。作为一门关于"让"的学问与艺术,自由治理以保障被治理者的自由为前提,此自由并非一种自然给予,而是在批判与建构的聚集中显现出来。在很大程度上,探讨审美制度如何作为一种特殊的制度形态规范和建构社会的治理,从而将其所治理的对象及治理本身引向自由,是在当代社会中推进治理的一种不可逾越的研究路径。

  • 标签: 治理 审美制度 自由治理
  • 简介: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优秀传统的党.继承这个优秀传统,对于加强党的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至关重要.正如江泽民同志在"5·31"重要讲话中所指出的,"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在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一定要充分估计这些变化对我们党执政提出的严峻挑战和崭新课题".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仅仅靠保持和完善原有的组织、体制和工作制度已经不够了,必须与时俱进,"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

  • 标签: 党的建设 党的先进性 优秀传统 执政 中国共产党 江泽民同志
  • 简介:<正>自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强调坚持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同时,一再强调制度建设的重要性,指出“最重要的是一个制度问题”,“制度是决定因素”.他还深刻地总结了我党过去的历史经验,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他这样讲“不是说个人没有责任,而是说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近些年来,我们在制度文明建设方面,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和其他方面比较起来,还远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这恐怕正是目前某些社会问题难以得到根治,社会腐败现象难以有效遏制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紧密结合改革和发展实践,加强制度文明建设的问题,“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

  • 标签: 制度建设 邓小平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制度文明建设 资本主义 精神文明建设
  • 简介:马格利特的《正派社会》是社会公平的重要论著,其“制度不羞辱社会任何一个人”的伦理对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制度设计具有借鉴意义。城市新移民市民制度藩篱主要有:二元户籍、土地、社会保障、教育等制度。上述制度许多方面有违社会公平公正原则,对照马格利特正派社会的伦理原则也不相符。要建立公平正派的社会伦理规范,首先,要建立不羞辱和有自尊的社会伦理;其次,营造公民社会的宽容和共存的社会氛围;第三,形成在正派社会中学习认同的规范。在制度设计方面,要注重整合顶层设计,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进行土地制度及联动的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公平教育制度,以助推新型城镇人的城镇的目标实现。

  • 标签: 城市新移民 市民化 正派社会 权利 制度
  • 简介:20世纪50年代,党的第一代领导在延续了上千年的封建农奴制的藏族聚居区,实现了和平解放,领导并实行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民主改革,成功地解决了藏区一系列复杂、尖锐的社会矛盾。其中,党对藏区宗教问题的处理,创造了无产阶级执政党妥善地解决国内少数民族宗教问题的先例,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我们认为,这一集中了党在藏区宗教工作中的集体智慧值得我们珍视、吸取的经验主要是:

  • 标签: 宗教工作 宗教问题 无产阶级执政党 先例 民主改革 历史经验
  • 简介:随着现代过程的推进,涉及面广泛的社会矛盾越来越趋向于在制度内特别是在法律等制度框架内得以解决或是缓解,制度外大规模激烈对抗的社会矛盾发生的概率相对来说越来越小。主要原因在于:以“良法”为核心内容的现代基本制度能够从根源的意义上化解或缓解社会矛盾;现代社会基本制度所具有的较强的包容性能够将大量社会矛盾吸纳到制度之内予以解决或缓解;现代社会基本制度所具有的法治精神能够有效地化解社会矛盾;现代社会基本制度所具有的公正程序能够有效地化解和缓解大量的社会矛盾。这种现象既是历史进步的标志,同时,对于社会的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 标签: 社会矛盾 制度内化解 基本制度 重大意义
  • 简介:邓小平的党建思想不仅继承了毛泽东要从政治、思想、组织建党,而且特别强调从制度上加强党的建设。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党建理论进一步发展和成熟,纵观邓小平的党建理论,他主要从历史反思、党和国家制度存在的弊端和危害,新时期党和国家制度的健全和完善等三方面系统论述了制度建党的思想。

  • 标签: 邓小平 党建思想 中国共产党 党的领导 制度建设 领导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