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正>西蒙娜·德·伏娃在其代表性著作——《第二性》中通过对"他者"概念的分析,明晰了"他者"的哲学内涵及其特征,即"女人是他者"表明了在两性关系中女性作为"他者"的客体性、被动性否定性和消极性的意义,揭示了"他者"的实体化特征,女性的历史从而成为"他者"的历史——在父权制文化中必然被排斥和拒之于门外的人的历史,因此也就阐明了女人作为他者是一个被异化了的人。那么,本文力图阐释伏娃对女性被异化的分析以及进一步比较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关于"异化"的理

  • 标签: 异化现象 他者 存在主义 女性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 异化劳动
  • 简介:毛泽东在《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和《矛盾论》中,曾几次提到苏联德林学派,在《矛盾论》的'矛盾的普遍性'一节中,还就德林的一个观点直接进行了批评.那么,苏联三十年代对德林学派的批判,对毛泽东写作《实践论》、《矛盾论》有何影响呢?从中借鉴和吸取了哪些有益的资料呢?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作一简要分析.

  • 标签: 德波林学派 《矛盾论》 《实践论》 毛泽东选集 哲学教科书 中国革命实际
  • 简介:<正>矛盾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核心,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最有效的手段。今天,我们党领导十亿人民正在全面改革经济体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了推进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我们应当在更广的角度上、更大的深度上和更高的精度上运用矛盾分析,认识并解决改革中的各种矛盾。根据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毛泽东思想的对立统一学说,结合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可以认为:要系统地运用矛盾分析,“五定”分析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所谓“五定分析”,就是定性分析、定位分析、定点分析、定量分析、定势分析。为了使“五定”分析成为矛盾分析的组成部分,必须把对立统一的精神实质贯穿到“五定”分析中去,

  • 标签: 矛盾分析法 经济体制改革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社会主义经济 社会主义企业 商品经济
  • 简介:<正>马克思在大学学的专业是法学,但他的兴趣却更多地在哲学上。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马克思认为,历史上的法学体系大多缺乏人文主义的哲学基础。早在1833年,马克思便认为,如果不考虑的人文哲学基础,单纯的法制并不足以使社会稳定和有序。马克思认为,单单依靠人的自我意识和自觉精神并不能达到社会稳定而有序的发展,因为人类无论如何不能摆脱粗野、迷信、不合理的利己行为,所以,马克思一度曾认为,"人是自然界惟一达不到自己目的的存在物"。在马克思看来,虽然人皆具有神性,如

  • 标签: 马克思 黑格尔 哲学基础 法律体系 法哲学 市民社会
  • 简介:阶级分析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社会革命策略的重要依据,也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认识社会本质的一个基本方法。在我党早年历史上,陈独秀和毛泽东都运用过阶级分析方法来理解中国现代社会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不同的革命理论。今天,我们将他们关于阶级

  • 标签: 阶级分析 革命理论 中国现代社会 国民革命 农民运动 革命阶级
  • 简介:<正>在伊格尔顿看来,内容与形式的融合是马克思的审美理想。在《路易·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马克思把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描绘为内容与形式、所指与能指之间相互断裂的历史过程,而这部著作开头数页可以被视为马克思对这种过程的符号学批评。资产阶级革命戏剧性地重复着夸张的形式与内容的贫乏之间矛盾运动的符号化能指模仿,"一种巴洛克式的狂乱,这种诗意的喷发反向调和着它们物质方面的贫乏。它们的结构中有一种虚构,有一种导致形式与内容相断裂的隐患"。

  • 标签: 路易·波拿巴 拿破仑第三 美学问题 伊格尔顿 物质方面 审美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