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2 个结果
  • 简介: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强调,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第一次将“全面”并提。随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详细阐述“全面”战略布局。2015年2月底3月初人民日报连发五篇评论员文章,深入解读“全面”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之后,理论界积极研究“全面”,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现对这些成果作一较为系统梳理,供进一步研究参考。

  • 标签: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综述 改革开放 研究成果 评论员文章
  • 简介:公正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是"全面"战略布局的根本价值追求。"全面"的实施必须把握公正既是手段又是目的这一"金规则"。就目的而言,实施"全面"是为了建设一更加公正的社会;就手段而言,实现好"全面"必须在实践中坚持公平正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核心的价值指标在于公平正义;全面深化改革目的是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全面依法治国更要凸显公平公正;全面从严治党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任何违背公平正义的做法将难以真正落实"全面"。因此,当代中国实践必须要在制度层面上进行顶层设计,凸显制度的公平正义,既要保证制度设计时体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又要通过制度来保证社会的公平正义,为"全面"战略布局提供制度支撑。

  • 标签: “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 公平正义 价值导向
  • 简介: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总方略,“全面”战略布局是对以问题为导向的方法、整体性方法、科学统筹的方法的自觉运用,体现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精髓要义。深化对“全面”战略布局的学习,不仅要认真领会其基本内容,而且要深入理解和掌握贯穿其中的方法。

  • 标签: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以问题为导向的方法 整体性方法 科学统筹的方法
  • 简介: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在中央实际上的核心地位,是一十三年。在这十三年中,党在革命进程中获得了一定的胜利成果。同时,由于一右三“左”的错误也使党品尝了失败的苦果,如大革命的失败、中央革命根本地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可以说,这十三年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革命时期对中国革命规律缺乏正确认识或尚不成熟的十三年。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 党史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十三届四中全会
  • 简介:全面”战略布局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当前促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丰富的理论内涵与科学的实践内容赋予了“全面”战略布局多维属性:丰富的人民属性。“全面”战略布局具有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群众视野,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无产阶级政党性质,体现了人民群众才是协调推进“全面”战略布局的力量源泉所在。鲜明的价值属性。“全面”战略布局擘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顶层设计,体现了我们党对治国理政方略的自觉优化,凸显了复兴中华民族伟大梦想的奋斗目标。规范的制度属性。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理论生成,“全面”战略布局的衍生和发展有着内在的制度保障,其本身就是一不断丰富和完善的制度体系。深刻的实践属性。从衍生背景来说,“全面”战略布局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厚的现实基础;从问题取向而言,“全面”战略布局为解决当前我国社会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从价值意义来讲,“全面”战略布局彰显着中国发展之于世界文明进步的积极意义。充分理解并准确把握这些基本属性,对于现时期协调推进“全面”战略布局和发挥“全面”战略引领民族复兴作用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人民属性 价值属性 制度属性 实践属性
  • 简介:全面"战略布局与党的基本路线相互契合、有机统一。党的基本路线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遵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新形势下党的基本路线纵深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基本路线蕴含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气质,全面深化改革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党的基本路线规定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全面依法治国为党的基本路线提供了坚强的法治保障;党的基本路线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基本依据,全面从严治党是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力量源泉。正确把握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在基本路线视域下协调推进"全面"战略布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坚强的战略指引和理论支撑。

  • 标签: 基本路线 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
  • 简介: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明确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在这一目标中,内含着两密切联系的'现代化',即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与经济、政治、文化和人的现代化。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主要是物质和技术层面的现代化,而经济、政治、文化和人的现代化则主要是社会层面的现代化。毛泽东关于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的思想与关于经济、政治、文化和人的现代化的思想,均具有丰富的内容,并且指导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就。毛泽东两'现代化'思想中的一些重要理论观点,对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仍具有重要启示和指导意义。

  • 标签: 毛泽东 社会主义 “四个现代化”思想
  • 简介:马克思主义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科学理论,如何正确理解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阐释力和历史命运,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世界里和教学科研中常常会遇到而又必须回答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需要从思想历史、时代实践、价值目标和辨证思维方法维度把握其精髓:马克思主义是阐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真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行动指南,是指引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灯塔,是认识世界指导实践的根本方法。简言之,它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和行动指南。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科学真理 行动指南 思想灯塔 根本方法
  • 简介:重新阐发阿尔都塞的理论体系,需要对阿尔都塞的常识性判断——'阿尔都塞是结构主义者吗?''阿尔都塞思想是反历史的吗?''何为唯物辩证法?''多元决定论是多元论吗?'进行再思考。阿尔都塞着意于提出一种'断裂',为理论实践和现实的政治运行敞开一可能的空间。从这一意义上说,对阿尔都塞的判定需要跳出(后)结构主义的解释框架。断裂以及由断裂迸发出的能动性,构筑出了开放的、处于永久发展中的历史性,这是阿尔都塞所肯定的历史性原则。唯物辩证法中的辩证法向度也只有在这一原则基础上才能得到理解。通过对'surdétermination'一词的重译,进一步指出阿尔都塞是以非确定的主导思想保卫马克思思想的合法性,其理论体系为整个当代哲学带来颠覆性的阐释倾向。

  • 标签: 断裂 唯物辩证法 surdétermination 政治实践
  • 简介:2015年9月24日,邓小平思想生平研究会、中共广安市委联合召开的'学习邓小平同志崇高品格风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术研讨会在广安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研究邓小平思想、理论、生平的专家学者共90余人参加了会议。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冷溶、中共川省委副书记、宣传部部长尹力、全国政协常委、中央文献研究室原常务副主任、邓小平思想生平研究会会长杨胜群、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等出席会议并讲话。在这次研讨会上,川省社会科学院党

  • 标签: 政协常委 中央文献研究室 中共中央党校 尹力 李君如 中共四川省委
  • 简介:党的十八大以来,理论界围绕习近平提出的文化自信以及由此形成的“自信”进行了大量有益研究。然而,在一些关于“自信”的研究中,依然存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长期未能消除的“党八股”“形式主义”“标签化、空泛化”现象。切实把握文化自信乃至“自信”的思想真谛,需要厘清几个基本问题:其一,“自信”的形成过程,从而更加准确地把握习近平“自信”思想的逻辑演进;其二,文化自信的内涵,从而更加准确地把握文化自信同文化自觉的关系;其三,文化自信同“三自信”的关系及其在“自信”中的地位,从而更加准确地把握“自信”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乃至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 标签: 文化自信 内涵 地位
  • 简介:党内政治生活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属性”是由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和特征所决定的,具有深刻的内涵和价值。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发端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和特殊使命,标注了党内政治生活的“本质属性”;时代性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的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指明了党内政治生活的“活力源泉”;原则性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高度组织性和严肃纪律性,明确了党内政治生活的“基本遵循”;战斗性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改造自身与改造世界的实践观点,契合了党内政治生活的“实践指向”。

  • 标签: 党内政治生活 党的建设 全面从严治党 政治生态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理论创新,正确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新的实践,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治理、如何治理社会主义”。“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体系。深刻理解“自信”的科学内涵和辩证关系,有助于更好地彰显“自信”的时代价值和实践意义。

  • 标签: 习近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自信 价值 辩证 改革开放
  • 简介:全面”战略布局是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治国理政新方略,是实现“两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蓝图,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全面”战略布局内涵丰富、意义重大.需要深入学习、研究和宣传,尤其需要在高校“概论”课教学中加以深化。在“概论”课教学实践中,应当着力突出“全面”战略布局形成的历史过程.把握“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时代意义,阐明“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逻辑,诠释“全面”战略布局的哲学意蕴,使当代大学生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

  • 标签: “概论”课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理想信念
  • 简介:习近平在指导广东省工作时提出的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改革开放的“坚持”高举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旗帜,守护了党的“项基本原则”,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当代建设发展实际相结合,从多方面充实了“全面”战略布局思想: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高度契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高度统一,坚持新发展理念和全面依法治国高度适应,坚持改革开放和全面深化改革高度融合。同时,弘扬了中华民族精神,高度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精神、中国的国家自信精神和中华民族的独立自信精神,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境界。

  • 标签: 四个坚持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简介:'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应对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事业现实问题的总体规划,体现出鲜明的问题导向意识。对包括陷阱问题导向、根本问题导向、短板问题导向和利益问题导向在内的要素进行深入解读,不仅将为有针对性地推动改革、完善政策提供参照,而且有助于加深对'全面'战略布局整体思路的准确把握,进而为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理论升华创造条件。

  • 标签: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问题导向 辩证法
  • 简介:长时间以来,一些人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认为在"社会主义"之前加上"中国特色"字,就改变了社会主义的性质,就不是科学社会主义了,就是所谓的"中国特色资本主义"或者是什么与科学社会主义相并列的一社会主义流派,等等。其实,在"社会主义"之前加上"中国特色"字正是基于科学社会主义关于基本原理和具体实践相统一、一般规律和民族特点相统一以及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原则和要求。这些原则和要求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的理论根源和实践依据,也是科学社会主义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源泉所在。

  • 标签: 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 理论依据
  • 简介:全面"战略布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形势下提出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的治国理政方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阶段性理论成果。"全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法的哲学智慧,其辩证统一性体现为十方面: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辩证统一;真理性与价值性的辩证统一;科学性与革命性的辩证统一;继承性和发展性的辩证统一;系统性与协同性的辩证统一;战略性与方向性的辩证统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

  • 标签: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辩证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