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7 个结果
  • 简介: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哲学界、逻辑界关于逻辑问题的讨论是新中国建立初期的一次重要学术盛事。这场讨论对我国逻辑的发展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肯定了形式逻辑,提出并使学术界深入思考了诸多问题,达到了学术讨论的目的。这场大讨论涉及形式逻辑的对象、客观基础、真假与对错关系以及形式逻辑与辩证法的关系等问题。

  • 标签: 学术界 中国 客观基础 逻辑问题 逻辑学 学术价值
  • 简介:历史上很难找到比温·丘吉尔和约·维·斯大林更加性格迥异的两个政治领袖合作的例子了。一个是不列颠贵族的儿子和狂热的反共分子,另一个是无产阶级领袖和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人,他们在一个同盟内战斗。丘吉尔和斯大林至死互视为政治上的死对头,但却从1941年到1945年由于形势所迫在反对共同的敌人——希特勒德国的斗争中成为盟友。

  • 标签: 丘吉尔 斯大林 二战年代 政治领袖 布尔什维克党 无产阶级
  • 简介:《血与火的年代》是74岁的马玉卿教授编著出版的30余部著作中一部新的力作。马教授离休前任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理论研究室主任,长期从事理论研究工作。他曾担任过湖南韶山毛泽东纪念馆第一任馆长,安源、井冈山、延安纪念馆顾问,亲耳聆听过毛主席的教诲。他始终牢记毛主席和中央首长的教导,以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潜心著述。人民出版社新近出版的他与于源、李灵霞主编的《血与火的年代》一书,又是一部深受广大读者欢迎的新书。

  • 标签: 年代 人民出版社 西安政治学院 理论研究工作 研究室主任 纪念馆
  • 简介:<正>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失败(1945年)以后,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和意识形态,在日本又取得了合法地位。截至60年代末,伴随日本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日本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在哲学领域展开了积极的理论活动,一方面批判资产阶级哲学及种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一方面开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的研究,取得了颇多成果。进入70年代,日本大体实现了战后现代化,80年代则进入后工业化社会。适应时代的转变,马克思

  • 标签: 恩格斯 资产阶级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辩证法基本规律 社会发生 主体
  • 简介:20世纪40年代,中国共产党经过一系列探索和积淀过程,最终明确提出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概念。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形成、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构建、国共话语权的争夺以及共产国际的解散为"毛泽东思想"概念的提出奠定了主体、理论、实践和国际基础。随后,经过党内其他领导人和知识分子的宣传,全党、全国范围内兴起了学习毛泽东思想的热潮,极大促进了毛泽东思想的传播。

  • 标签: 毛泽东 毛泽东思想 提出 反响
  • 简介:<正>我国经济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使绝大多数国有企业成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企业成为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必须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实行自主经营,二是实行自负盈亏,三是能够实现扩大再生产。九十年代要把企业改革引向深入,使绝大多数国有企业具备这三个基本特征。

  • 标签: 九十年代 国有企业 自负盈亏 经济改革 企业经营管理 基本特征
  • 简介:毛泽东思想是全世界共同的理论财富。国外毛泽东思想研究起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20世纪50年代以来,它作为一个世界范围的研究课题被广泛开展,涌现出大量的研究学者,形成了一批研究成果,据不完全统计,仅比较有学术价值的专著就有二百多种。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外出版的毛泽东思想研究专著进行梳理和分析,总结特点,能对国内毛泽东思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 标签: 20世纪50年代 毛泽东思想 国外论著
  • 简介:<正>该重新思考一下了。早期资本主义已结束,公认的阶级文化也随之衰退,被新的工业组织形式、变革的信息经济和消费娱乐方式所瓦解。右派紧随着这些变化走向成功,正如保守党在竞选中的不断胜利所表明的。左派对当代的重大思潮反应迟钝,但现在也有了

  • 标签: 威廉斯 自由知识分子 工人阶级 文化观念 自由主义 文化批评
  • 简介:20世纪60年代初期,为摆脱困境,恢复农业,解决吃饭问题,许多地方探索并试行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刘少奇当时主持党中央日常工作,领导国民经济调整,他对"包产到户"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这种认识反映了党中央在恢复和发展农村经济,探索农业生产所有制形式方面的积极成果,为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供了经验借鉴和实践依据。

  • 标签: 刘少奇 60年代 “包产到户”
  • 简介:<正>文化观念随着它们所反映的世界而改变。如果它们坚持认为,也如其一直所做的那样,需要进入到历史的语境中才能看清楚事物的话,那么这一原则也必须运用于他们自身。甚至那些最抽象的理论也在历史的现实里面有其根源。例如解释这门科学或者是阐释的艺术。一般都认为解释的奠基人是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施莱尔马赫。但施莱尔马赫对阐释艺术的兴趣是因为被邀请去翻译一本名为《新南威尔士英国殖民地报道》才引发出来的,这就不那么为人们广泛所知了。该书记载了作者与澳大利亚土著的相遇,但施莱尔马赫考虑的是,我们怎样才能理

  • 标签: 施莱尔马赫 弗里德里希 英国殖民地 解释学 政治解放 后结构主义
  • 简介:邓小平科技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创中国科技新世纪的宝贵精神财富。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们通过对它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对其研究状况和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归纳,将有利于学者们更深人地研究这一课题,对现阶段的科技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 标签: 20世纪90年代以来 邓小平科技思想 国内 述评 研究成果 邓小平理论
  • 简介: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毛泽东主持对人民公社体制作了较大的调整,解散了公共食堂,废除了供给制,划小了社队规模,确立了以生产小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这些调整,每一步都是毛泽东对自己设计的'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的突破,因此是艰难的,也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这些调整虽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毛泽东'一大二公'的理想模式,但却是当时促进全国农业形势好转的关键性措施,从总体上是值得肯定的。

  • 标签: 毛泽东 人民公社体制 调整
  • 简介:阿尔都塞认为,通过文本的理论配置功能,能够实现对社会空间的再叙述,再定义和再分类,从而将理论认识的立场和策略转化为一种阶级、政治、经济以及意识形态等权力和利益的分析,最终再造社会空间。而政治拓扑空间就是通过理论配置的方式来表现一种新的社会结构(阶级、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阿尔都塞认为,无产阶级就是从这种社会结构中获得对自身的意识和关于资产阶级及其社会的认识,而这是无产阶级政治实践的必然前提与合法性基础,也是通达社会主义的必然之路。这二者共同构成阿尔都塞对马克思著作的解读方法,特别是对《共产党宣言》的解读。

  • 标签: 阿尔都塞理论配置 政治拓扑学空间 马基雅维利 《共产党宣言》
  • 简介:20世纪40年代中国的文艺理论发展的理路与中国革命文化领导权的争夺与实施的历史逻辑有着内在的一致性。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争夺的主体是市民,中国文化领导权的争夺对象却走出了一条从平民到以农民为主的工农兵的嬗变之路。于是,以"工农兵"为主体的文艺模式最终形成;为了适应工农兵的理解力和审美趣味,又形成了文艺的民族化诉求及理论。"文艺大众化"与"文艺民族化"又建构了"文艺政治化"所内含的文艺与政治的结构模式。

  • 标签: 文艺理论 文化领导权 40年代中国 大众化 民族化 政治化
  • 简介: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梦、人民梦的结合,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党的根本宗旨与民心归依相统一,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与人民幸福感相统一。从幸福角度解读,中国梦是集幸福社会主义、幸福中国、幸福人民于一体的幸福梦。实现中国梦,一要以幸福社会主义为指导,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人民的普遍幸福,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二要以幸福中国为目标,建设幸福中国是一个承前启后、不断推进的历史发展过程,也是全方位的,包括享有幸福对象的普遍性和幸福内涵的全面性;三要以幸福人民为目的,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幸福生活的需要为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不断提升人民幸福指数。要通过引导全体中国人民对幸福的追求,消弭价值冲突,凝聚改革共识,激发发展活力,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 标签: 中国梦 幸福学 幸福社会主义 幸福中国 幸福人民
  • 简介:本文对马克思的含义、马克思与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国外马克思的生命力以及国外马克思对中国马克思研究的启示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评述。

  • 标签: 马克思学 国外马克思学 中国马克思学 生命力
  • 简介:西方有一种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叫做“马克思”。学术界关于“马克思”的性质有两种基本看法:即科学的“马克思”和非科学的“马克思”。把“马克思”一般地看作是资产阶级学者的因而是非科学的马克思或马克思主义研究是片面的。尽管一些西方“马克思”家所持的方法或理论观点以及研究得出的结论不是科学的,但也不能认为是完全不科学的。西方学者研究方法的主要特征是偏重对马克思的著作、文献及一切思想材料进行实证研究,不能正确地处理实证方法与总体方法的关系。有些西方学者总是要把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分割开来,这是错误的。相对于西方“马克思”,构建中国“马克思”的意义在于使马克思主义研究成为科学。

  • 标签: 马克思学 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
  • 简介:1949-1965年,在我国进入由乱转治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邓小平社会思想初具雏形。1975-1982年,在主持全面整顿工作、致力于领导拨乱反正和谋划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邓小平社会思想得到全面发展。1983-1993年,在从容应对深化改革及经济社会转型期所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的过程中,邓小平社会思想日趋完善。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鲜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邓小平社会思想,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及无可质疑的现实价值。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我们应从大社会概念入手,从社会因素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因素一体同源的角度,深入发掘和研究邓小平社会思想。

  • 标签: 邓小平 社会学思想 时代特征 实践价值
  • 简介: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着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不足"等问题,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概论"课程组多年以来积极探索"导客为主"教学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教学实效性。"导客为主"教学模式的宗旨是以教导、化教为;基本理念是教师实现"四个转变",即自觉地由"讲授者"向"引导者"转变,引导教学活动的中心由"教师如何教"向"学生如何"转变,引导学生由"教学对象"向"教学主体"转变,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性学习"向"主动性学习"转变;实施方法是从"听、说、读、写、行"五个方面设置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动耳""动口""动目""动手""动足",其关键是进行考核方式改革。

  • 标签: 思想政治理论课 “导客为主” “主动性学习” “化目为手” 实效性
  • 简介: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的"社会主义论战"中,处于不同立场的论战参与者都曾通过译介来自日本的社会主义论著,以攻击、反驳论敌,并巩固自身的立场。李达、施存统等人将河上肇、山川均等日本社会主义研究者的文章译载于《觉悟》《灯》《新青年》《解放与改造》等报刊上,使社会主义论战的内容更为丰富,社会主义的探讨与争论也得到进一步的拓展。日文社会主义论著被有效地运用在此次探讨中国社会革命与建设的论战之中。

  • 标签: 社会主义论战 翻译 日本 河上肇 山川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