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9 个结果
  • 简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创地区新型合作,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有正确义利观支撑的大国外交新理念,并秉持新理念着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尤其是“路”倡议,它紧密地将中国与世界、政府与企业、企业与市场联系在起,真正实现了共商共建共享。“路”倡议综合运用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和辩证法思想,超越了霸权主义的思维和国强必霸的逻辑,具有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特点。乘着“路”倡议的东风,塞尔维亚与中国建立起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国企业也积极走出去,中塞合作成为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的样本和模范,积极践行了当代具有全球意义的外交义利观。在“路”倡议提出五周年之际,需要回顾梳理中塞合作的成果,同时总结把握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新理念。

  • 标签: “一带一路”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塞合作 义利观
  • 简介:路”建设给中国提供了推动全球治理转型的契机,是中国推动全球治理转型的重大实践。当前,国际权力格局变化,全球治理规则低效度,治理理念滞后,原有治理体系难以适应当前问题的多样化和复杂化而进入治理转型期。“路”倡议作为中国贡献给国际社会的全球治理方案,既是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必然逻辑,也是全球治理博弈的必然选择;既是提升中国对外开放水平的需要,也是应对全球经济格局变化的需要。“路”建设是改进全球治理的新途径,符合全球治理转型需要,对全球治理制度进行了有益的补充和完善,改变了全球治理理念和治理模式。

  • 标签: “一带一路” 全球治理 中国 转型
  • 简介:在后现代、后人文、后真相、后伦理话语共同编织起来的当今时代,人文主义的旧事重提似乎是毫无激情且令人困惑。因此,重新梳理并评述人文主义的思想脉络,首先需要对人文主义的思想史特别是问题史做出某种历史性的澄清,从思想本体与认识方法两个层面重新认识被称为人文主义的观念体系。然而,作为思想立场的人文主义逐渐崛起,作为(思想的)方法和习惯却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丧失。以尼采、海德格尔、维柯、霍克海默,萨伊德、本尼特为理论主线索,重新考察并反思人文主义从古典时代传统到后现代时代的思想嬗变,揭示并呈现人文主义作为思想本体与认识方法的双重属性,并由此彰显人文主义在不同历史时代的思想渊源、理论要义与发展动因。在很大程度上,人文主义传统是作为广泛的历史基础的部分,同时也是我们思考问题的当代形式,它给我们提供的是种对当代语境而言至关重要的绪论,厘清的是预防后人文主义诱惑力的思想与行动的领域,为我们呈现的则是另种早期的关于语言与情感的故事。

  • 标签: 人文主义 思想脉络 思想本体 认识方法 当代形式
  • 简介:历经百年进程,进入小康达至全面小康超过半个世纪,有理由认为这是中国独特的发展时期和“阶段性”社会形态。从历史维度、理论维度、结构维度解析小康社会形态,有助于判断中国小康社会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尤其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所处的历史方位,这对于我们进步增强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之后,明确继续前进的方向,奠定登上个大台阶“事情就好办了”的底气,继续保持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实发展的定力,大力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向基本现代化的更高层次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 标签: 小康社会 社会形态 历史维度 理论维度 结构维度
  • 简介:20余年来,问题意识/问题导向引起学界和政界的关注,研究成果不断涌现。“问题”“问题意识”“问题导向”等主要概念不断得到诠释,研究者在强调问题意识/问题导向重要性的同时,亦意识到问题意识/问题导向存在局限性。当前对问题意识/问题导向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也存在方法单、跟风式、标签化的问题,个别关键领域尚存研究空白,亟须拓宽和深化。

  • 标签: 问题意识 问题导向 马克思主义
  • 简介:全球化造成了世界的不均等,使世界日益成为多节世界,而不是多极世界。既多元有别又重合交织的状况使各个国家难以形成真正的从属者阵营。中国在全球发展中的作用并不是取代美国,而是代表发展中国家里第个与美国形成了不对称均衡关系的国家。在多节世界里,如果中美之间争夺控制权,其他国家将群起抵御世界的中心;如果中美之间方试图遏制或推翻另方,其余国家将极力避免冲突的产生,最终这方只会陷入孤立。因此,中国和美国都应该考虑可持续的竞争,而不是权力转移的修昔底德陷阱。

  • 标签: 不对称 均衡 多节世界 中美关系 可持续竞争
  • 简介: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毛泽东与马克思、列宁似乎持有不同的农民观,尤其是毛泽东的农民观似乎很难被纳入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谱系中。但实际上,毛泽东的农民观并没有偏离马克思与列宁在阶级分析方面所坚持的基本原则;相反地,毛泽东以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为原型所提出的农民观,是对马克思阶级理论的补充与拓展,在此意义上可被视为阶级分析法的种中国式表达。

  • 标签: 农民观 阶级分析 毛泽东 马克思 列宁
  • 简介: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传播能力的建设是扩大马克思主义学术影响力、提升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需求。要破解当前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传播面临的“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传开叫不响”等困境,宣传教育者可以从辩证观的思路出发,在传播立场上厘清政治性与学术性之间的关系,正确区分学术话语传播的政治性与学术性立场;在传播媒介层面把握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关系,促使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在学术话语传播中协调发展且优势互补;从传播视角处理对内宣传与对外传播之间的关系,推动对内宣传话语与对外传播话语相互映衬。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学术话语 传播困境 辩证观
  • 简介:人民政协通过界别设置最大程度上保证了社会各界人士广泛、深入地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为各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的意见和建议进行系统化的表达提供了制度化平台。界别的设置、调整、变迁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不仅能最大程度上保证了社会各界人士广泛、深入地参与国家政治生活,而且也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在民主协商平台上进行民主商议与治理的民主吸纳机制。政协界别所包涵的行业越丰富,代表性越强,比例设置越合理,越能保证民主协商的水平和质量,所能解决的实际问题也就越多。正是如此,政协界别的设置和变迁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吸纳能力的重要体现。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统合社会的有效组织形式,是执政党和社会维系利益多元化格局及政治稳定的重要平台,而人民政协界别是执政党发扬参与式民主理念的基本单位。

  • 标签: 政协界别 中国共产党 政治吸纳
  • 简介:这篇文章主要以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分析了俄罗斯的文化全球化、消费社会以及时尚产业的发展进程,探究了文化全球化的社会基础和文化全球化对新型大众文化符号的分配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包括:时尚娱乐产业的发展在现代俄罗斯的特点;以及市场化过程与传统文化异位这两者在现代社会系统中所产生的特定影响。

  • 标签: 文化全球化 时尚产业 经济社会学 俄罗斯社会
  • 简介: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项重大战略。通过对改革开放40年来有关“三农问题”的中央号文件的梳理,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脉络,也是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历史逻辑,即1978~1984年以调整农业经营机制为核心,1985~2005年探索中国特色的农村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路径,2006-2012年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时,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中国共产党对新时代我国乡村发展的现实观照密不可分。立足于历史和现实,乡村振兴战略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意蕴,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三农”问题的思考进入了新境界,党的“三农”政策在很多方面实现了新突破,为进步解决“三农”问题明确了重点和方向,将中国共产党的“三农”实践提升到了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体目标的新高度。

  • 标签: 中央一号文件 乡村振兴 “三农”问题
  • 简介: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空间和正义是两个属于不同层次的范畴.方面,空间的概念不仅具有物理的和自然地理的属性,而且具有社会性与历史性.另方面,正义作为个历史的范畴,也总是与定的社会生产方式相联系,并在定场域中得到体现.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重新兴起,西方些学者分析了资本主义城市空间生产中存在的空间非正义问题,在定意义上契合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但也存在若干非马克思主义的缺陷.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确立科学的空间正义观;只有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施行基于全人类共同利益的空间正义.

  • 标签: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空间正义 空间生产 城市化
  • 简介:盛福刚(以下简称盛):渡边先生,您生于1950年,能否结合您个人的成长经历谈下被马克思主义吸引的契机?渡边雅男(以下简称渡边):说起来,小时候的我醒悟很早,12岁时就买了由岩波文库出版、向坂逸郎翻译的《资本论》第分册.作为个12岁的孩子,购入后曾几度尝试读解,但开篇内容就没能读懂,只能无奈放弃.人生第次体会到原来世上还有读不懂的书.15岁升入高中时,作为给自己的份奖励,重新购入了《资本论》.

  • 标签:
  • 简介:十月革命时期,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进行暴力革命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原理,坚持了关于无产阶级政党革命性、先进性、纯洁性的基本原理,坚持了关于朝着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目标、克服千难万险、奋勇前进的基本原理。同时,他们开辟了渐进地改变旧经济关系、坚持"铁般"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吸收旧文化建设无产阶级文化的新航路。

  • 标签: 列宁 十月革命 基本原理 新航路
  • 简介:邓小平以改革开放初期党的干部队伍存在的问题为导向,结合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党所处环境和肩负的历史任务的变化,对“执政党应该是个什么样的党”进行了认真的思考。邓小平认为,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应该是个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政党、个实事求是的政党、个有健全党规党法的政党、个有权威的政党。与此同时,邓小平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作出了许多开创性的探索,恢复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主导了领导干部制度的改革,进行全面整党,加强党的纪律建设,维护中央权威,坚决惩治腐败,并开启了党内法规体系制度化建设。这些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执政党建设的理论,巩固和加强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也为当前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有益借鉴。

  • 标签: 邓小平 执政党 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
  • 简介:[访谈嘉宾简介]李忠杰,男,1952年生,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央"马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央纪委监察部特邀监察员、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国际共运史、世界社会主义改革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政治与我国对外战略等。两次获全国"五个工程"奖,多次获各种教学奖、优秀论文奖等。代表性著作有《社会主义改革史》《社会主义改革论》《列宁主义论纲》《苏联的演变和解体》《马克思主义先驱者与中国》《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等。

  • 标签: 党史研究室 中共中央 原副主任 改革开放 教授 李忠
  • 简介:任何组织都有自己的运行规则,任何政党都有自己的政治规矩。中国共产党的组织纪律是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必须遵循的规矩和行为准则,是党的纪律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切入点之。严明的纪律和政治规矩是维护党的团结统和实现宏伟政治目标的坚强保障。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廖冲绪研究员独著的《中国共产党组织纪律建设研究》正是部专门研究党的纪律建设的力作。该书由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于2017年出版。通观全书,体现三个鲜明的特点。

  • 标签: 党的纪律建设 共产党组织 中国共产党 党的组织 力作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 简介:多年来,邓小平主持的1975年整顿工作受到党史界、学界的普遍关注,研究成果丰硕,进展突出。不论从事这领域的整体研究或局部研究,研究者均注意到:邓小平在整顿期问提出的“三项指示为纲”源自毛泽东在1974年下半年先后作出的三项指示——安定团结、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和学习理论反修防修。不过,在肯定邓小平将三者联系在起并把它们放在“纲”的位置的同时,研究者对毛泽东是否将三项指示联系起来尚存在不致的意见。

  • 标签: 毛泽东 年谱 辨正 1975年 邓小平 整顿工作
  • 简介:闻君宝、田克勤在《思想理论教育}2017年第9期撰文认为,回顾大革命失败后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并将之与毛泽东在全党领导地位的确立紧密地联系起来,深入探讨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与第代中央领导集体形成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际意义。

  • 标签: 第一代领导集体 土地革命战争 毛泽东 思想理论教育 大革命失败 革命根据地
  • 简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正确理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根据、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内涵、影响和制约人民群众追求和实现美好生活的现实因素等,是我们有效地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和最大程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前提条件。

  • 标签: 社会主要矛盾 人民群众 美好生活 生活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