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社会建设、社会治理、法治社会是执政党和政府统筹社会领域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三者之间存在密切的逻辑关系。从根本上讲,社会建设是在与国家建设的联动中获得自身的规定性的,是为了适应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需要,由政府、社会组织、公民等多元治理主体进行的持续改善民生、化解社会矛盾和推动社会进步的社会行为和过程。社会治理主要从制度层面强调社会建设的重要性,认为社会建设必须要在社会领域构建一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一元主导、多方参与、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互动式社会治理是推进社会建设的必由之路。法治社会建设是关乎我国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是人治取向还是法治取向的关键问题,也是破解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难题的有效途径。

  • 标签: 社会建设 社会治理 法治社会 国家与社会
  • 简介:《论十大关系》是1956年4月,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阶段之际,毛泽东所作的一次重要讲话。“讲话”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借鉴,论述了社会主义建设应当处理好的十大关系,初步探索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讲话”虽未明确提到“和谐社会”的概念,但从其倡导的“把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的基本方针,“统筹兼顾”的基本方法。

  • 标签: 《论十大关系》 社会主义改造 和谐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创造性运用
  • 简介:社会主义政党的出现标志着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社会主义政党以整个无产阶级的彻底解放乃至全人类的解放为最终目的,而工会在进行经济斗争时必然会感受到政治制度的影响、阻碍和压力,但是它们不会发展成为政治组织,而是要寻求政治组织的支持。特别是随着第二国际的成立和发展,工会成为社会主义政党进行政治斗争的一个重要阵地。这一阶段社会主义政党与工会的关系基本上是平等的,但工会的活动范围仍局限于经济领域,而社会主义政党则力图在政治上对工会施加影响。两者之间一直保持着一定程度的联系和合作,工会仍旧是支持社会主义政党的主要力量。

  • 标签: 社会主义政党 工人运动 工会 第二国际
  • 简介: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是当代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重大课题。在全球化条件下,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出现了新的特点,即社会形态的对立性、社会发展因素的互补性、全球利益的价值认同性、主导地位的替代性。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对于推动和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 标签: 全球化 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
  • 简介:徐慧萍(《江汉大学》1986年第1期)一部社会发展史,归根到底是生产力发展变化的历史。而生产力性质的变化,则表现为生产力三要素在生产力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的变化。从历史发展的总过程看,可以把生产力的历史演变归结为三个基本阶段:以纳入劳动对象的天然自然物为

  • 标签: 生产力三要素 社会发展史 江汉大学 徐慧 发展阶段 中所
  • 简介:在科学发展观理论指导下,我们的经济在高速发展,同时我们也正在向和谐社会逐步迈进。但如何理解社会和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却出现了偏颇意见:或者认为科学发展观强调公平、追求和谐,可以由此减慢发展速度;或者认为追求经济发展必然要以破坏社会和谐为代价。上述两种意见都把和谐与发展对立起来,需要在理论上加以澄清,在实践中加以纠正。

  • 标签: 科学发展观 社会和谐 经济发展 和谐社会
  • 简介: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在全球共存不可能于短期内得以解决的现实状况下,科学把握“两制”关系尤为重要。邓小平“两制”关系思想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历史替代的必然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要保持自信。坚信“两个必然”的科学结论,即使是在苏东社会主义建设遭遇空前挫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时期,也要在科学把握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保持高度的理性自觉。其次是借鉴利用的必然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要保持自觉。社会主义中国要振兴必须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竞争,直面改革开放的挑战,将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为我所用,以求得自身的发展进步。再次是矛盾斗争的必然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要保持自醒。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是根本对立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中国可以借鉴和吸收资本主义有益的东西为我所用,但绝不能搞全盘吸收的自由化,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邓小平“两制”关系思想对于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科学把握“两制”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 标签: 邓小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 “两制”关系
  • 简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统一战线的战略任务之一是:高举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两面旗帜,正确处理和协调各种不同的社会利益,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随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实施和发展,我们社会上已经出现而且还将继续出现新的社会阶层和群体(如社会主义的个体劳动者.

  • 标签: 社会阶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统战工作 协调 群体 经济体制改革
  • 简介:王文兵在《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撰文认为,把握和阐明毛泽东思想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关系,主要有三大密切联系的分析理路: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路来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基于双层继承和发展的理论创新性质,势必突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连续性,通过两者“理解的循环”实现“不忘初心”与“与时俱进”的辩证统一,强化和更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自我认同和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基础。

  • 标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毛泽东思想 习近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历史性飞跃
  • 简介: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对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当代价值进行了系统诠释,认为毛泽东“思想博大深邃、胸怀坦荡宽广,文韬武略兼备、领导艺术高超,心系人民群众、终生艰苦奋斗,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建立了不朽功勋”;毛泽东思想“以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评价表达了习近平对毛泽东、毛泽东思想的推崇和景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的多方面内容,彰显了毛泽东思想的当代价值。

  • 标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毛泽东思想 习近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列宁主义 当代价值
  • 简介:“论十二大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辩证法方培虎一、从矛盾普遍性原理出发,“论十二大关系”揭示了我国当代社会、经济生活中客观存在的诸种矛盾。“论十二大关系”是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从调查研究着手,从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实际出发,揭示了我国社会...

  • 标签: “论十二大关系”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辩证法 改革和发展 经济生活 市场机制
  • 简介:顾海良在《教学与研究》2016年第4期撰文认为,《论十大关系》是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历史转折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经典文献。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总体关系进行了初步探索,

  • 标签: 《论十大关系》 毛泽东研究 经典文献 顾海良 论点摘编 纪念活动
  • 简介:本文通过对现实生活中不公平的十大表现和十大矛盾现象的分析,论述了和谐社会社会公平的相对性;论述了社会公平性的评价标准及构建和谐社会格局的理性标准、和谐社会保障的价值标准、和谐社会基础的协调标准、和谐社会机制的平衡标准、和谐社会能力的实用标准、和谐社会环境的评判标准等问题,以求社会的公平与和谐。

  • 标签: 和谐社会 社会公平 评价标准
  • 简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扬弃了“拉美”发展理论的弊端,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

  • 标签: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发展 马克思主义
  • 简介: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人类永恒的生命主题和价值追求。中国古代先哲早在2500多年前就已提出“和谐”思想,传统“大同”社会就是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在实践层面的集中反映。而时代的局限性决定了传统“大同”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发展的层次性、所秉承的核心、社会运行保障制度等三方面存在本质的区别。

  • 标签: 大同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差异性
  • 简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顺应世界潮流、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使命和适应我国社会深刻变化的必然要求,有着内在的、客观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的可能性、可行性。

  • 标签: 社会主义 和谐 理念 笔谈 历史必然性 执政地位
  • 简介: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社会控制。要通过法律、道德、风俗习惯、社会舆论等社会控制手段来促进社会和谐构建;要把硬控制与软控制、外在控制与内在控制、静态控制与动态控制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社会和谐。

  • 标签: 和谐社会 构建 加强 社会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