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6 个结果
  • 简介:闻君宝、田克勤在《思想理论教育}2017年第9期撰文认为,回顾大革命失败后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并将之与毛泽东在全党领导地位的确立紧密地联系起来,深入探讨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与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形成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际意义。

  • 标签: 第一代领导集体 土地革命战争 毛泽东 思想理论教育 大革命失败 革命根据地
  • 简介:集体无意识是一种自在自发的无意识形式,是一定时期内一定社会集体所具有却又未曾主动发觉的非理性意识,它具有客观性、潜在性、非理性和整体性特征。心理学家荣格将集体无意识的产生根源归于原始人类社会中的"原型",这种理论虽然有僵化封闭的神秘主义倾向,但也揭示出了集体无意识现象的历史根源。此外,集体成员的认同感、从众性、感染、暗示作用以及责任模糊心理又构成了集体无意识得以出现的现实机制,由此可见,集体无意识虽然与理性相悖,但是究其起源和产生机制来说,它的出现又有必然性和规律性。集体无意识与社会环境的互动能够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的作用,我们应在唯物史观视野下考察集体无意识并通过对社会历史规律和集体无意识发生机制的合理利用避免其对社会发展造成阻碍。

  • 标签: 集体无意识 非理性 原型 发生机制 规律性
  • 简介: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创新了马克思主义集体主义思想。在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方面,提出了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强调国家、民族的发展和个人发展的统一,提出中国梦是每个人的梦,同时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方面,提出人民利益第一位的观点,强调人民利益是最大利益,让人民有“获得感”,要“老虎”、“苍蝇”一起打;在集体主义的表现形式方面,提出党的团结和统一的重要性,强调民主和集中、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的统一;在集体主义教育方面,倡导服务意识和大局意识,对于与集体主义相背离的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潮进行批判。

  • 标签: 习近平 集体主义 人民群众 中国梦
  • 简介:国家安全是一个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它的内涵和外延随着一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其维护国家安全的任务、内容和方式都是不同的.当一个国家遭受外敌入侵时,主要采用的是军事手段来保卫国土和政权的安全.而当国家面临的威胁发生改变时,国家安全的核心内容也相应地改变,8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各国竞争的重点由战场转移到以经济、科技为主的综合国力上来,经济发展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成为国家赖以生存的根本利益.经济安全则以实现国家利益为基点,避免国内外的各种干扰、威胁和侵袭,确保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在国家安全中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标签: 国家安全观 中共三代领导集体 根本利益 政权 世界各国 历史条件
  • 简介:认识来源于实践,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我们党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也有一个认识过程。我国沿海和内地、东部和西部明显地存在着差距。如何逐步缩小这一差距,实现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不容回避的重大问题。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都为此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 标签: 中央领导集体 西部开发 中国 区域经济发展 结构调整
  • 简介:列宁土地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土地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宁在不同时期从不同角度就解决俄国农民土地问题,提出了适合俄国国情的土地思想。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创新了列宁的土地思想,提出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型职业农民理论、绿色生态理念、精准扶贫理论和农业科技创新理论等,形成了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土地理论和“三农”政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新探索和理论新成果。

  • 标签: 列宁 土地思想 “三农”政策
  • 简介: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爱森斯坦的后期电影理论中的几个要素以及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一般审美;选取爱森斯坦理论关注中的几个看似是马克思主义的要素,用乌托邦想象的方式来进行评论;探寻爱森斯坦的电影和美学理论中的与众不同的特点,可以说它影响了苏联官方美学理论,但又不仅仅如此。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爱森斯坦 乌托邦 观看行为 审美集体性
  • 简介:江泽民强调指出:“学习邓小平理论,既要坚持它的基本观点,又要通过实践使它不断丰富和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在一系列重大场合,从实践的角度和理论的高度,对邓小平理论作了重要阐述,在确立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指导作用和创造性地运用、丰富和发展这一理论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 标签: 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 邓小平理论 中国共产党 理论体系 毛泽东思想 党建工作
  • 简介: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研究在近年来呈复兴之势。作为“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埃尔斯特运用方法论个人主义、理性选择理论,从集体行动理论视角,对马克思的阶级理论(阶级定义、阶级意识和阶级斗争)进行了“分析的重构”,以求奠定马克思阶级理论的“微观基础”。埃尔斯特对于社会宏观现象背后“微观基础”的探寻,以及研究方法论的创新,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埃尔斯特泛化了阶级概念,其阶级理论的“去政治化”无意中为资本主义提供了一种合法化的佐证。而作为工具的方法论个人主义的缺陷致使他对马克思的文本和集体行动理论存在某些误读。

  • 标签: 埃尔斯特 方法论个人主义 微观基础 阶级理论 重构
  • 简介:在推进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基层政府功能的“双轨化”促使其产生个体化扶贫与集体经营扶贫的行动偏好。个体化偏好强调短期内增加个体收入、缩小贫富差距以完成政策目标。集体经营偏好强调通过乡村自组织发展、集体产业化发展、公共生活重建来提升乡村可持续内生发展能力,并以集体经营利润来增加弱势群体福利,减轻政府财政负担。相比而言,后者更切合国家推进精准扶贫的战略目标。基层政府个体化扶贫偏好既是压力型体制下基层政府的理性选择,也是源于低组织化的乡村社会无力承接政府扶贫资源。基层政府个体化的扶贫偏好不仅会造成公共性的流失,使扶贫政策产生负外部性,也容易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短期化、形式化等问题。未来推进精准扶贫当延续集体经营的发展思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与协调下依托产业化发展和组织化水平提升,增强乡村社会的内生发展能力。

  • 标签: 精准扶贫 产业扶贫个 体化扶贫 集体经营扶贫 自组织 基层政府
  • 简介: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总结古今中外治国经验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在"依法治国"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以德治国"方略,并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紧密结合,积极开辟了"德法同构"的治国新途径.本文将从"德法同构"思想的历史渊源、理论基础、实践背景以及现实实现途径等方面试析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治国方略的新发展.

  • 标签: 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 “依法治国” 治国方略 试析 “以德治国” 江泽民同志
  • 简介:执政理念是指执政党在执掌政权、掌理国家政事的过程中所依据的价值观念和原则,是执政党想问题、作决策、做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经历了从以政治为中心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再到“以人为本”的三个发展阶段。“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确立,回答了执政和发展“为了谁”、“依靠谁”和“惠及谁”的问题,是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执政理念的创新。

  • 标签: “以人为本” 执政理念 创新 中央领导集体 中国共产党
  • 简介: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以后,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便逐步上升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以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先后对这贯穿于社会主义始终的历史性的重要课题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和创造性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关于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宝库。

  • 标签: 人民内部矛盾 中共 江泽民同志 党中央领导集体 国家政治 社会主义制度
  • 简介:不少民主人士与土地和地主阶级有不同程度的关系,对土地改革有疑虑甚至抵触情绪。如何让建国初期这场史无前例的土地改革运动赢得广大民主人士的认同和支持,对于刚刚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是严峻的挑战和考验。毛泽东提出组织民主人士参加或者参观土地改革,通过土改改造他们的思想,使他们过好土改“关”。亲历过土改的民主人士体认到了土改的必要性及其伟大意义,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劳动观点、群众观点等方面的认识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 标签: 毛泽东 民主人士 土地改革 思想改造
  • 简介: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方略,科学地回答了“四个如何认识”,特别强调了“四信”教育,贯彻落实了“四有”建设的任务与要求,为新时期党的患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标志着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做出了新贡献。

  • 标签: 第三代领导集体 思想政治工作 理论创新 中国共产党 江泽民 以德治国
  • 简介:根据不同时期的形势任务、中心工作和党的建设实际,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分别在延安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开始后领导开展了三次大规模学习活动。回顾这三次学习活动,可以得出以下启示:越是在党的事业发展的重大历史关头,越要重视和抓紧学习;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和领导水平,是历次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学习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历次学习活动的重点;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带头学习,成为历次学习活动的主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着力点.是历次学习活动的基本要求;在学习中总结经验、解放思想,推进马克思主义创新,是历次学习活动的理论追求。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学习活动 领导干部 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建设
  • 简介:一、张闻天"五种经济成分"思想的内容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张闻天在对陕晋地区调查的基础上就提出了"发展新式资本主义"的概念:"我们所提倡的新式资本主义,与欧美的旧资本主义不同.我们有革命政权和革命政策,调节社会各阶级关系.凡可以操纵国民生计的工商业,均掌握在国家手中.""实行新民主主义,就是新式资本主义."我们有些干部,不懂得发展新式资本主义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全部方向和内容,也是将来发展社会主义的前提.不会运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力量,推进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因为中国太落后,只有走过新式资本主义的第一步,才能走社会主义的第二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我们的理想.发展新式资本主义,是我们现时的任务."[1]虽然这些论述中有的提法不够准确,但它旨在强调落后的中国必须利用资本主义来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的思想,对于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则是有重要意义的,它丰富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的思想.

  • 标签: 再思考 张闻天经济 思想再
  • 简介:社会主义实践的一个普遍态势,是历史起点、制度设计、目标愿景三者的连续性统一。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同样遵循了这一普遍性,形成了“破解新难题、建构新秩序、开创新历史”这样一种执政脉络。第一步,立足于“全面深化改革”新起点,提出“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问题倒逼改革”的工作思路,形成“四个伟大构想”的发展共识。第二步,对新秩序的战略构想,涵盖了发展的新常态、秩序的新需求、现代化的新内涵三个层面。第三步,向世界展示了两个行动框架:中国的第五个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前者,要在2020年左右建成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制度框架:后者,要在第三个30年的历史进程中,打造一个新的历史辉煌。

  • 标签: 治国理政 执政脉络 社会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