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5 个结果
  • 简介:脱离经典西方马克主义研究,难以科学揭示国外马克主义新思潮的理论特质与所属的理论谱系。开展国外马克主义新思潮追踪研究,对于开启经典西方马克主义研究的新的理论论域,深化经典西方马克主义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实现经典西方马克主义研究和国外马克主义新思潮研究之间的有机互动,是从根本上推进我国国外马克主义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论。

  • 标签: 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 国外马克思主义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 简介:1918——1920年,德国工人委员会运动处于衰落的状态,革命高潮不断跌落。马克主义者必须正面寻求革命失败的原因,与其他马克主义者观点截然不同的柯尔施却强调,马克主义失败和处于低潮状态的原因是由于第二国际理论家错误地宣传马克主义,这些“正统”理论家们抛弃了马克主义中的核心部分,即马克主义哲学。柯尔施强烈地要求重建马克主义哲学,恢复哲学在马克主义中的核心地位,恢复马克主义的革命性。但是作为“西方马克主义”开创者的柯尔施却又是笼罩在黑格尔思辨哲学的阴影之下的,对马克哲学的阐释仍然存在着理论的限度,而马克却在存在论的高度上发动了一场哲学革命。只有深入到历史性的本质的那一度中,方能领会这一哲学革命的真实意蕴。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和哲学》 柯尔施 哲学本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 “西方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者
  • 简介:马克主义在当前的处境具有双重性:一方面,资本主义和人类发展面临的各种困境,给马克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激励;另一方面,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上的分歧又使马克主义陷入了各种争论。具体来说,在马克主义是一元还是多元、马克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是截然对立还是可以互补的、马克主义是否存在着性别盲点、后殖民理论对马克主义的欧洲中心主义指责是否公正、无政府主义能否对马克主义政治理论起补充作用、马克是否反自然的普罗米修斯、宗教批判在马克主义理论中的边缘化是否损害它的批判能力等等问题上,存在着互不相容的观点。马克主义的自我反思和发展需要回应上述挑战,了解这些争论蕴涵的问题性,并对不同的观点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从而真正理解马克主义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 标签: 多元马克思主义 后现代主义 女权主义 后殖民主义 无政府主义 生态学
  • 简介:马克主义“民族化”问题的实质在于如何正确处理马克主义基本原理质的规定性与其在民族国家运用过程中个性化冲动之间的张力关系。一方面,马克主义必须坚持与民族特色相结合,才能不断推动马克主义的发展和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坚持民族特色不是对马克主义基本原理指导地位的否定和背离,坚持马克主义主体性是其应有之义。当代中国马克主义较好地处理了坚持马克主义原理普遍性与民族特色之间的张力关系,使中国化马克主义彰显出鲜明的民族特色。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民族化 民族特色
  • 简介:布尔什维主义的起源不应从马克主义当中去寻找,即使没有马克主义俄国也会产生和出现布尔什维主义运动,只不过会以另外一种方式和旗帜来进行。布尔什维主义并不是非民主国家的原因,而是非民主国家的结果,其产生根源于俄国社会发展的落后实际,是俄国社会历史与现实的复杂形势使然。作为20世纪马克主义的表现形态之一,苏联马克主义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和无根据的,但它与马克的思想观点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布尔什维主义 民主 专政 现代化
  • 简介:西方分析的马克主义者通过研究马克主义经典文本,就“马克主义是否从‘事实’推出‘价值”’的问题得出了以伍德为代表的肯定论、以胡萨米为代表的否定论和以伊斯顿为代表的超越论。分析的马克主义的缺陷主要表现在过分专注于语言分析而较少研究历史现实、缺乏辩证的思维方式。分析的马克主义通过文本分析的方式取得的各种成果,为我们解决“事实一价值”问题提供了宝贵的线索。其理论失误则表明,仅仅用语言分析的方式来理解马克主义存在方法论上的重大疏漏。

  • 标签: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 事实 价值 语言分析
  • 简介:本文从国外马克主义研究的参照系、国外马克主义的思想逻辑、流派与重要人物研究、国外马克主义研究与本土学术话语建构四个方面来勾勒国外马克主义研究的理论图景,强调将思想史研究与历史研究联系起来,揭示国外马克主义不同流派、重要人物思想的问题意识,并以此作为参照系,推动本土学术话语的建构。

  • 标签: 国外马克思主义 理论逻辑 问题意识 本土学术话语
  • 简介:马克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革命的世界观,是内容丰富而逻辑严密的思想体系,不能把它庸俗化为非阶级性的理论、支离破碎的个别词句或习惯性的常识体系;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科学方法和行动指南,不能教条主义、封闭僵化地对待;需要通过理论灌输来武装群众,并在斗争中不断发展,不能自发主义、修正主义地对待。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列宁 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观
  • 简介:就朱光潜公开发表的文章看,其最早提及马克可以追溯到1922年,但是直到1948年前后,朱光潜才对马克主义形成了较为深入的认识。朱光潜对马克主义的犹豫态度,从接触、疏离到接受,其间经历了26年,这是由朱光潜的思想性格和学术品格决定的。作为一个自由知识分子和纯粹的学者,这决定了他对于马克主义的理解主要是在学理层面的,而不是政治层面的;也正是基于此,朱光潜在建国后将研究重心调整到马克主义美学思想上面来,通过对经典马克主义的细读和钻研,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为实践美学在中国的发展作出了自己卓越的贡献。

  • 标签: 朱光潜 马克思主义 自由知识分子 学术品格
  • 简介:本文论述了马克主义与中国新文艺发展的关系,从回顾"五四"后三个三十年我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运用马克主义于实践所导致的历史和文艺的变化,以及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文艺理论与文艺实践的互动和有关争论,总结了九十年当代中国马克主义文艺理论所达到的关于文艺基本规律和社会主义文艺规律的认识。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 文艺规律
  • 简介:马克主义诞生以来,马克的历史理论已经成为艺术史批评的一种重要理论,因而当我们反思艺术批评史时,也就不可回避地需要重新审视马克主义,特别是它涉及意识形态的本质、国家的职能、艺术创作特征、阶级的定义和社会经济基础对社会其他领域的决定程度等一系列重要的基础性原理。这并不是对马克的理论简单地再次评说一番,而是需要我们必须更加严谨地研究和解释。这既要识别清楚一些不属于马克的而被错误地冠以马克的名号的理论,又要看到在马克理论的核心部分存在一个很有价值、很令人困惑的不确定性,它一方面把社会的结构性矛盾当作历史变革的动力,另一方面又把引发阶级斗争的人的因素作为革命性变化的决定性力量。这种悖论性的理解,在马克的历史发展观的核心地位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结果是让马克主义成为现代思想体系中主流传统之一,其丰富性无与伦比,其争议性独一无二。此外还应看到,马克理论是开放性的,不断接受时代的挑战的,"马克从未说过最后一个词,相反,他的确说了第一个词,我们完全可以继续他开启了的话题"。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批评艺术史 意识形态
  • 简介:马克主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对女性社会地位的历史发展、女性的社会作用、女性的社会权利和女性争取解放的途径等基本问题做出的科学分析和概括。马克主义的女性观虽然是在一百多年前提出的,但至今仍有广泛的影响,不仅当代女性主义马克主义发展了马克主义的女性观,而且在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马克主义的妇女理论对中国社会女性地位的提高和社会发展仍有指导作用。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女性主义 伦理观
  • 简介:我国学术界的生态马克主义研究存在三种研究视阈,即把生态马克主义看作一种后马克主义流派,把生态马克主义看作经典西方马克主义对生态学关注的结果,把生态马克主义看作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底蕴的生态学理论。本文在分析上述三种不同研究视阈的理论得失的基础上,阐发了生态马克主义理论对推进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的价值和意义,阐明了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应有的致方向。

  • 标签: 生态马克思主义 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理论研究
  • 简介:2012年4月第二届中英马克主义美学双边论坛在曼彻斯特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是马克主义与人道主义,会议着重讨论了威廉·莫里斯《生活之美》、马尔库塞的《审美之维》、雅克·朗西埃《歧见》和马克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四个文本,从马克主义的角度讨论了人道主义思想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

  • 标签: 《生活之美》 《歧见》 《审美之维》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人道主义 马克思主义
  • 简介:马克主义不是永恒在场、一成不变的形而上学,而是在时空差异的语境中不断出场的创新体系。科学理解马克主义出场的辩证法需要深度分析思想赖以出场的历史“场域”的辩证建构;理解“出场”与“在场”、“同一”与“差异”等多重辩证循环;理解出场语境、出场路径与出场形态三重结构的辩证作用。历史场域、多重循环和三重结构深刻表征了马克主义与时俱进的辩证视闽。马克主义的当代发展不仅需要时代实践的驱动,也需要当代思想的滋养,在思想撞击和学术对话中磨砺思想之锋,在不断批判地汲取对话者的优秀思想资源中成为当代话语。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出场学 辩证法
  • 简介:近年来,随着“马克主义理论”被正式确立为国家一级学科,“马克主义学院”在全国高等院校纷纷成立,国内马克主义研究在表面上也呈现出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于是马克主义的整体性问题被提了出来。然而,与这种表面上热闹的景象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真正从心灵深处认同、信仰马克主义的人并不很多。这种悖论式的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对于研究马克主义的理论工作者而言,必须对眼前令人眼花缭乱的马克主义“热”进行“冷”思考,就是说,必须认真地、郑重地提出并弄清这样一个问题:马克主义就其本义而言,是站在大众立场、为大众立言、为大众提供现世智慧并极力维护大众利益的学说,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世界中,为什么马克主义却与大众渐行渐远呢?原因很多,其根本原因之一在于:我们没有完整而准确地理解马克主义,没有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主义,进而导致了对马克主义的种种误解,把完整的马克主义变得支离破碎。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 理解马克思主义 大众立场 体性
  • 简介:7.“功能”的整体性任何一种理论都要显示其功能,马克主义理论同样如此。在功能上,马克主义不仅是一种解释世界的理论,而且也是一种改造世界的理论。马克主义的整体性在其功能上集中体现为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统一。一些学者认为,马克主义只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理论,而不是一种解释世界的理论。这是对马克主义之功能的一种误解,其原因之一就是没有从理论功能的整体性上来理解马克主义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理论 体性 理解马克思主义 “功能” 解释世界 改造世界
  • 简介:在这篇讲演中,麦克菜伦考察了过去九十多年间马克主义思想在欧洲和北美的发展。他认为西方马克主义者都是时代的产物,他们往往通过自己时代占支配地位的思想范式来解释马克主义。他认为这是理解西方马克主义发展变化的一种有益方式。他重点考察了当前的三个主题:全球化、帝国主义和生态问题。尤其是他认为,马克主义可以为生态问题的解决提供资源。最后,他再次提到《共产党宣言》中的“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他认为:“人类拥有个人权利和义务的尊严不是来自于契约,或者个人所有的或是所做的,而仅仅是因为他们是人。”

  • 标签: 西方马克思主义 全球化 帝国主义 生态问题
  • 简介:卢梭是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舆论家,是18-19世纪对马克恩格斯早期思想具有一定影响的法国理论家之一。马克恩格斯曾批判地吸收卢梭著作中有益的成分作为自己理论的资源,但始终划清同卢梭之间政治立场的界线,认为卢梭是资产阶级左翼思想家和理论家,其立场是资产阶级的,是与无产阶级的立场格格不入的。卢梭和启蒙学者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但他们的目的是要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而这正是现代社会主义所要批判和摒弃的。马克恩格斯毕生所努力的是为无产阶级和受苦大众谋求真正的解放,使无产阶级能够建立属于自己的真正民主的共和国。因此,卢梭的理论只是法国的社会主义和政治历史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其他众多的理论一起,共同对马克恩格斯产生了影响。

  • 标签: 卢梭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主义
  • 简介:研究马克主义中国化逻辑范式,是研究中国化马克主义理论体系的着力点和突破口。遵循“逻辑起点一逻辑中介一逻辑终点”这样的理路,从马克主义中国化逻辑范式的理论、方法和价值这三个维度来分析和研究马克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进程,可以清晰地看到马克主义中国化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性。这三个维度的内在有机统一,构成了马克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范式结构,为中国化马克主义的独特性和科学性提供了理论保证。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逻辑范式 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