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9 个结果
  • 简介:鲍德里亚的objet概念是贯穿鲍德里亚生的核心概念。这个概念在其早期和晚期发生了极大变化,我们很难用个固定的中文词来翻译这个词。因此,在面对鲍德里亚的这个概念的时候,我们需要对这个概念进行仔细地辨析。可以看到,鲍德里亚的objet既是从马克思主义那里承袭而来的相对于主体(subjet)的对象的概念,也是他自己提出的符号的概念,更为基础的是,所有这些对objet的描述都是基于价值的架构,即价值。而这种价值会在不稳定、不对称的象征交换中走向临界点,最终变成纯粹的objets的体系。

  • 标签: 鲍德里亚 OBJET 辨析
  • 简介:在当下有关历史唯物主义的争论中,“物象化”和“物化”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为说明其真实含义,对“物象”和“”的探讨十分必要。回到马克思的文本和德国古典哲学的思想史语境,“物象”在财产关系中与“人格”相对应;虽然“”本身有不同层次的用法,但从根本上延续了理论划界的作用。然而,从本文证据和逻辑分析出发,无论是“物象化”还是“物化”都尚不足以构成对马克思哲学方法的科学界定。

  • 标签: 物象 私有财产 生产方式 历史唯物主义
  • 简介:在写作的时候,牟宗三的存有论思想已经基本成形.由于他此时仍不承认知性有其存有的意义,所以并没有将有关的思想直接冠以存有论的名称.深入研究这部著作中的有关思想,是全面理解牟宗三存有论思想的入门捷径.

  • 标签: 牟宗三 《心体与性体》 存有论
  • 简介:《名实论》中,公孙龙以""和"实"为阐述其思想的初始概念,强调对"具体可感的实"的认知和推断必须满足"位其所位"的要求。这"名实论"和庄子、荀子及墨家学派的皆有不同,具有非常独特的哲学意蕴。

  • 标签: 《名实论》
  • 简介:定意义上说,儒学伦理与儒学日常生活伦理是合二为的。儒学的日常生活伦理不是通过概念的抽象演绎或建构形而上的体系得以证实,其价值体现于"日用即道"中,即形而下的日常生活伴随着形上的终极关切,在日用生活伦理中蕴含着"知性、事天、立命"与"知天命"的终极追求。儒学日常生活伦理形上方面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日常伦理生活的人生意义与人生价值。在儒家的内在超越和伦理认同的理论与实践中,人的生命与道德终极根源、个人日常生活与伦理责任始终是联系在起的,在"天道"与"人道"的统中遵循着"中"与"和"的人生价值,并通过"诚"与"信"对超越人类自身的形上本体进行确认与体认,从而为日常生活伦理提供形而上的途径与担保。

  • 标签: 儒学 日常生活伦理 形上之维
  • 简介:王门以内在证超越取径,在王塘南的思想中,主要有以心证、以良知而非情识证性、以"外"证"内外中道"等具体形态。其中,以心证体现了王门以内在证超越之别于程朱以超越证内在的基本理路;良知情识之别,是江右王门特色所在;而以"外"证"内外中道"是王塘南本人基于江右、融会浙中的义理创发。

  • 标签: 王门 以内在证超越 孟子观 王塘南
  • 简介:这是篇回应性的文章.作者在简要介绍了文章的由来以后,首先借用俊人教授书中的材料阐述了西方宗教伦理思潮与西方社会的关系;然后指出在中国学界展开宗教伦理学研究的必要性,并论述了作者对建构中国宗教伦理学的些想法;在文章的最后部分,作者对俊人教授中的三个问题作出了回应:第,关于"强伦理模式";第二,有关世界宗教信仰现状的问题;第三,关于普世伦理以什么为基础的问题.

  • 标签: 全球伦理 普世伦理 宗教伦理学 文化视域
  • 简介:<正>社会主少有机体是按规律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越是自觉地认识和利用社会发展规律,按规律办事,就愈能取得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系统中,社会主义否定否定规律是其中个基本规律。主体自觉

  • 标签: 社会有机体 主体自觉 基本规律 社会主义实践 社会发展规律 正确认识
  • 简介:中庸之道不可离,然而它又是不可能的,在《中庸》这种矛盾的叙述中打开了中庸的内在困厄。对于中庸而言,只有在智仁勇三达德中,中庸之道才能开启。为什么恰恰是德,而不是其他,构成了进入中庸的惟途径?文章试图追问此问题,在更广泛的视野中对此加以逻辑地展开:中庸是性、道、教的相互通达构成的文化境域总体,而在个人的修道活动中打开这个境域总体,也就是在修道活动中挣脱已经现成化的文化境域、重新开启个新的文化境域总体,而这正是中庸之道的内在困厄的实质。也只有德才提供了真正的可能性。

  • 标签: 中庸 性-道-教 德与文
  • 简介:朱子学研究者尝试从不同视域探究朱熹“道统”的微言大义,其中陈荣捷与余英时对“道统’’的诠释异尤为典型。陈荣捷以哲学形上学言说“道统”,将朱熹作为“道统”论的集大成者及后世传续“道统”的内涵终结者,从“理学家”身份阐扬朱熹“道统”的哲学价值。余英时从社会政治历史的角度审视朱熹“道统”,将“道统”视为内圣外王兼收并蓄的助推器,从“士大夫”的身份呈现朱熹“道统”的政治旨趣。他们对朱熹“道统”的诠释,既追溯哲学内蕴又体现史学关怀,既呈现差异又彰显互补,是探究朱熹“道统”意义的不同尝试与努力。

  • 标签: 陈荣捷 余英时 道统 朱熹
  • 简介:<正>腐败总是与文明相对立的。反腐保廉,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前提性条件。多年来,我国的腐败现象屡禁不止,且有蔓延之势,原因很复杂,其中,与我们在理论上对它缺乏重视和缺乏研究也有很大关系。我们有大量的有关于反腐保廉方面的三令五申,甚至规定了领导干部该吃几菜几汤、小车该坐哪种类型等等,却缺乏从理论的高度去系统分析和研究这些现象,并未着力从根本上、整体上去解决问题,以致对腐败问题的解决,大部分限于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标状态,只采

  • 标签: 反腐保廉 反腐败斗争 领导干部 社会主义精神 腐败现象 精神文明建设
  • 简介:亚当·斯密的国民经济学主要探讨资本主义财富增长的般原理,以及基于这种经济原理所实现的社会运行模式.总的说来,斯密是按照“”的观点的思维方式来理解现实社会的,从而,其理论中非历史的“的关系”遮蔽了现实的“人的关系”.马克思在《1/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恰好是要通过批判异化劳动,揭示私有财产的历史性根源,澄明资本主义条件下,掩盖在“的关系”背后的“人与人的关系”.从根本上来说,马克思的社会观超越了斯密探讨现实社会时纯粹的经济学视域,并以实践观点思维方式所实现的哲学变革为基础,深入剖析了隐匿在的交换关系这现象层面内部的人本身的异化存在状态.而共产主义正是马克思力求恢复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自由自觉本性的现实运动.

  • 标签: 社会 关系 共产主义
  • 简介:在当前农民“原子化”状态严重、出现定程度乡村治理危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目标提出的背景下,重读毛泽东同志《组织起来》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毛泽东在《组织起来》中所阐述的思想,实质上阐发了种改造原有社会关系模式、重组社会结构、再造农村社会基础的理论方法。农民在党和国家主导下“组织起来”,是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中国农村现代化的基本前提,也是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

  • 标签: 毛泽东 《组织起来》 农村社会基础 现代化 社会主义新农村
  • 简介:以结构主义为支撑的后现代激进思潮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叙事提出了诸多批评,从而亦给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解释带出了诸多争论。本文试图在有关历史变迁规律争论的语境中,阐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历史叙事的特色:其方面坚持社会历史变迁动力机制普遍性假设,另方面聚焦于社会形式的特殊变迁,从而揭示特定历史条件下历史变迁的直接动力、基本方向和可能形式。这特征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对主体与结构之间张力的协调,与黑格尔辩证法传统脉相承,亦是全部欧洲现代性历史叙事的制高点。各种后现代话语多为那种张力的碎片化回应,并没有证明张力本身已经改变。因此,它们大都表现为种立场的申诉。

  • 标签: 政治经济学批判 历史叙事
  • 简介:学界在阐释马克思的社会历史演进观时经常随意使用“形态”和“阶段”。通过追溯和分析马克思在《大纲》等文本中关于社会历史演进问题的经典表述原文、英译文和中译文,可以看到“形态”和“阶段”的混用不仅是个由马克思自己的文法疏忽引起的翻译问题,更是个理解问题。澄清混乱之后,我们可以进步看到,马克思是用“形态”表示人类史前史阶段中的诸种社会形态,诸形态有其实质上的致,即它们都是人类不自由的社会。相反,马克思是用“阶段”表示人类社会发生了质的飞跃,进入了真正的自由的人类历史时期。在这尚未被辨明的区别的基础上,马克思的有关思想可以呈现为更明晰有序的格局,即人类社会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形态,但以自由为尺度,却只有两大阶段。“形态”与“阶段”准确区分也为人们理解社会历史演进的多样性留下了广阔空间。

  • 标签: 社会历史演进 形态 FORM 阶段 Stufe 翻译
  • 简介:在《算术基础》中,弗雷格追溯了数学表达式不变的逻辑基础的同时,清理了带有主观性和相对性的心理主义。但心理主义并没有因此销声匿迹,反而在蒯因那里得到复兴,而且蒯因还基于自然主义的心理主义,否定了弗雷格对数学基础的探寻。本文试图借由解读弗雷格和蒯因的文本,展示数学哲学中的基础主义与心理主义之争,并借由弗雷格的文本对蒯因的心理主义做出回应。

  • 标签: 基础主义 心理主义 分析性 整体论
  • 简介:孔子面对春秋乱世而提出“正名”的政治主张,却被现代学人在平等理念的观照下,以种对等性的衡量定格了这思想所具备的现代性意义。在这意识背景下,“正名”内容被置换为现代性的权责观念,使得这思想在现代运用过程中发生功能化的误操作。“正名”思想基于种等级人格的塑造,包含了古典精神的高贵意蕴,却又区分于柏拉图的“高贵谎言”。

  • 标签: 孔子 正名 高贵 功能化
  • 简介:该文考察了海德格尔与德里达对阿那克西曼德的条箴言的两种不同解读。海氏从其存在论视野出发,认为该箴言所传达的是古希腊人对于在场与在场者的基本经验。海氏的解读赋予了“聚集”、“嵌合”、“”以优先性,认为开端处的“裂缝”是消极的、派生的,必须要被克服。但德里达认为海氏的解读错失了另种本源意义上的“裂缝”。这种“裂缝”不仅不应当被克服,反而应当在开端处就予以保持,如此才能给他者、未来和正义的到来保有线机会。这两种不同的解读实质上反映了关于开端、历史与未来的两种不同思想。

  • 标签: 海德格尔 德里达 开端 裂缝 未来
  • 简介:"予人"作为殷周传世文献中常见的君主自称,有着丰富的义理内涵。从现存《尚书》看,"予人"体现的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专制君主与普通民众的天然对立,而是在"天命-君主-臣民"这政权体系中,借由对君主这核心的强调,申明彼时君主稳固这政权体系的现实职责,以及君王保持天命、臣民与自身的有效沟通,乃至稳固各方力量配比平衡的戒慎之意。

  • 标签: 予一人 尚书 以德配天